銘記歷史,吾輩自強——觀《南京照相館》有感(外一篇)

梁征

「唰」的一聲,幕布之上浮現出北京故宮的巍峨;又一聲「唰」,天津勸業場的繁華映入眼簾;緊接著,「唰」「唰」「唰」,上海城隍廟的煙火、杭州柳浪聞鶯的柔美、武漢黃鶴樓的雄渾依次展現……然而,誰都明白,這絕非僅僅是簡單的背景,那分明是我們魂牽夢繞的錦繡山河,是承載著家國情懷的壯麗畫卷。可轉瞬之間,鏡頭突變,屍骸與斷壁慘不忍睹地交疊在一起,曾經的錦繡河山竟被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淪為一片碎瓦殘垣。

在南京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裏,人們在經歷畢業、求職、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後,總會走進照相館,用一張照片定格生活的點滴,將美好時光化作永恆的念想。影片結尾處,老金一邊專注地為他們拍照,一邊滿含祝福地說著吉利話:「喜得貴子,人丁興旺」、「英姿颯爽,保家衛國」、「闔家團圓,兒女雙全,湊成一個好字」。

那些看似平凡瑣碎、本應安穩度過的小日子,卻在戰爭的陰霾下戛然而止。鏡頭無情地切換,他們或是淪為逃難隊伍中惶恐無助的身影,或是倒在街頭成為冰冷的屍骸,或是遭受禽獸般的蹂躪成為冤魂,或是被迫陷入慰安所的深淵,又或是化作長江水中那一抹刺眼的殷紅……

這便是電影《南京照相館》中令人揪心的鏡頭,也是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難以忘懷的片段。該片以南京大屠殺這一沉重歷史事件為背景,獨闢蹊徑地選取了一間照相館作為獨特視角,聚焦於偶然匯聚於此的幾個人的命運沉浮。郵差阿昌為求自保,假扮成相館沖洗工,使這裏暫時成為他的避難所。而在沖洗照片的過程中,他意外沖印出了能夠確鑿證明日軍屠城的罪證照片。此後,日軍妄圖掩蓋大屠殺的真相,而阿昌與照相館老闆老金、演員林毓秀等人則不顧生死,精心謀劃如何將這份珍貴的底片送出險境,並最終成功將其公之於眾。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極為豐滿生動。它真實地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多面,允許人物有懦弱的一面。比如蘇柳昌,在炮火紛飛中倉皇逃亡,為求得日軍庇護而為其工作,盡顯對生存的渴望;但同時,我們也見證了他的成長與蛻變。他暗中守護著照相館裏的一家四口,勇敢地保存下日軍虐殺國人的照片,甚至在關鍵時刻,不惜犧牲自己,為林、金二人爭取逃脫的時間。

女主角林毓秀與伊藤秀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儘管性別不同,但他們都熱愛藝術。然而,在戰爭的特殊環境下,他們的選擇卻大相徑庭。林毓秀對藝術的熱愛逐漸昇華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深情眷戀,她在等待通行證的日子裏逐漸覺醒,意識到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唯有反抗才能趕走侵略者;而伊藤秀夫雖也鍾情於藝術,但在戰爭中卻將其扭曲為掠奪與侵佔的手段。他深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毒害,始終未能認清侵略的本質,最終淪為殘忍的劊子手。林毓秀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代表著希望;伊藤秀夫走向死亡,這是歷史的必然審判。

這部電影情節緊湊、跌宕起伏,充滿了強烈的諷刺意味。故事集中在短短幾天內展開,扣人心弦。其中,「朋友」一詞被賦予了深刻的諷刺內涵。何為真正的朋友?是被利用、被欺壓?還是被侵略、被屠殺?顯然,在這些殘酷的現實面前,所謂的「朋友」不過是虛偽的幌子。有一個鏡頭令人印象深刻:伊藤秀夫喂一隻在死人堆裏覓食的流浪狗,這一畫面生動地揭示了當時人不如狗的悲慘境遇;另一個鏡頭更是發人深省,當伊藤秀夫決定剖腹自殺時,剛插了一刀,他的上級因不忍心看他承受剖腹之痛,便在他頭上補了一槍,送他速死。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影片中一個個強烈的對比、巨大的反差,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我的心。這些對比或震撼人心,或深刻揭露與諷刺,它們無不訴說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雖然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如星火,但星星之火亦可燎原,這種信念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開啟閱讀之旅

我始終鍾情於這般愜意的畫面:一人獨處,手捧清茶,昏黃燈光下,展卷漫讀。時光在靜謐中流淌,內心滿是悠然與陶然,那無疑是最為美好的時刻。

有人言,讀書是放鬆身心、享受閒暇的方式;而我則認為,讀書更是一種妙趣橫生的體驗。不知何時起,我悄然愛上了閱讀。在琳琅滿目的書籍門類中,散文宛如一股清泉,深深吸引著我。沉浸其中,我能卸下防備,讓身心徹底鬆弛下來。每當讀到觸動心靈的文字,彷彿有另一個靈魂與我傾心交談。

閱讀,本就是一場充滿樂趣的盛宴。晴日午後,尋一處靜謐角落,沏上一壺香茗,手執摯愛之書,伴著嫋嫋茶香開啟閱讀時光;或是雨落時分,端坐書桌前,聽窗外雨聲淅瀝,沐絲絲涼風,輕輕翻開通往理想世界的扉頁。

閱讀堪稱享受生活的藝術。恰如五柳先生所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煩悶縈繞心頭,閱讀如清風拂過湖面,驅散陰霾,帶來歡愉;當迷茫籠罩思緒,閱讀似明燈照亮前路,撫平躁動,指引方向;當喜悅充盈心間,閱讀又像放大鏡,讓我們發現身邊更多美好,愈發懂得珍惜生活。「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給予我們的饋贈遠不止於此。

閱讀不僅能充實知識儲備,更能拓展視野邊界。常常讀著讀著,便覺自己彷彿擁抱了整個宇宙。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化身為睿智的旁觀者,如同歷經滄桑的遊吟詩人,見證世間萬象的起承轉合。故事的開端、波折、轉折直至落幕……我們悉心收集這些片段,編織成或激昂歡快、或哀婉深沉的歌謠,輕輕吟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讀懂了生活,品出了其中的韻味,悟透了一種超脫的境界。此時的我們,恰似一位豁達通透的長者,從容淡定地審視著生活的悲喜交融。或許人生就如那幽夜中的下弦月,看似清冷殘缺,實則圓滿自足,宛如一顆悠然運轉於浩渺星空的星球。

閱讀亦是修身養性的良方,然而在快節奏的當下,能將其化為日常習慣並持之以恆者寥寥無幾。我身邊有一位已步入職場的朋友便是例外。即便每日工作疲憊不堪,他仍會在夜晚抽出時間沉浸於書海。他曾提及,春節返鄉時,行李箱大半空間都被書籍佔據。他人滿載年貨而歸,他卻帶著滿滿的精神食糧踏上歸途,視這些書籍為珍貴的財富。他還分享道,每當心情低落時,便會翻開一本書,借由閱讀沉澱思緒、調整心態。這何嘗不是一種高效的減壓之法呢?

事實上,閱讀並非難事,它宛如一位貼心摯友,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有力支援。煩惱之時,書籍如一把精巧的梳子,輕柔梳理紛亂的心緒,使煩惱悄然消散;寂寞之際,書籍似一位闊別已久的老友,帶著傳奇故事款款而來,溫暖相伴;受挫之時,書籍又若一曲悠揚動人的旋律,撩撥心弦,慰藉心靈。

倘若你願意,不妨暫且停下匆忙的腳步,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婉拒不必要的應酬邀約,擇一本心儀的好書,開啟屬於自己的閱讀之旅。讓自己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澱心靈,探尋那片專屬的精神家園吧!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梁征簡介:湖北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在《人民日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六百零六家刊物發表作品五千餘篇(首),作品入選多種選本。四十三次在全國各級徵文比賽中獲獎。

下一篇

香港作家聯會文學講座「國學與人生」(11月15日中央圖書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