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夜懷父、綢衣燈公詠四傑

李翠薇

此詩為夜懷先父之作,感念父恩深重,憶其課子之殷、傳薪之志,亦抒天人永隔之痛與思慕之切,力求以簡澹之語傳遞生與死之意義與思考。

絳帳傳薪課子心,青燈影下向誰吟。

明珠舍去千行淚,蝶翅馱回萬卷音。

庭竹空搖當日語,書箱猶鎖舊時襟。

獨呼鶴駕雲程渺,徒喚雷公雨夜沉。

昔年讀史,至宋末厓山一節,未嘗不掩卷太息。世人多言「四傑」之死何其壯烈,吾輩大灣區兒女,獨見其精神之「生」何其煌煌!

文公天祥,求死而竟不死者。囹圄之中,刀斧之下,其肉身為死所困,然一曲〈正氣歌〉竟令浩然之氣獲永生,至今激蕩寰宇,此謂身死而道生。

秀夫負帝,赴死而求死者。萬頃狂濤,乃成其不朽之塚。一朝沉海,非為終結華夏,實以肉身殉道,喚醒千秋仁魂,此謂形滅而神生。

世傑血戰,向死而生者。旌旗盡折,骸骨皆寒,然其擎天鬥志未嘗一刻偃伏。寒濤肅立,如聞鐵甲錚鳴,忠勇已化天地間永恆迴響,此謂人亡而魄生。

至若查公開祥,其路迥異,其心同一。避戰槊血,非懼死也,乃為文化之生、血脈之生另闢蹊徑。委甲傳薪,守志莞邑,使千秋恨意化為萬代紅燈,此謂以我之生,續國之氣。

故四傑所為,皆以一時之抉擇,換萬古之長生。死者,肉身形骸也;生者,正氣、忠魂、志節、文脈也。今吾輩製綢衣燈公,非弔唁其死,乃慶賀其生;所點燃者,非獨燭火,實為穿越時空永不黯淡之精神光明。謹附詩一組,聊表匠意。

(一)文天祥.正氣長歌

寒蟄聲碎景蒼茫,掩卷猶思正氣章。

滄海曾吟孤膽烈,秋風共我少年狂。

一寸丹心昭日月,千年碧血瀝肝腸。

持節雲中今古魄,長歌夜吊又何妨。

 

(二)陸秀夫.靖國成仁

狂瀾萬頃接天昏,負帝沉海靖國塵。

孤忠豈懼鼉濤險,正氣長存日月新。

十萬軍民同殉節,一朝華夏盡成仁。

厓山風雨千秋恨,猶作寒潮泣故臣。

 

(三)張世傑.血戰擎旗

擎天宋幟孤槎臨,血戰厓山挽陸沉。

十萬旌旗悲瀚海,三軍骸骨泣荒潯。

孤忠不共漁潮去,正氣長存日月深。

今夕寒濤猶肅立,如聞鐵甲震天音。

 

(四)查開祥.傳薪萬代

扶輿避戰碧江東,槊血凝沙遁蒿蓬。

委甲農家磨鐵骨,傳薪續火待雕弓。

香自查園承漢胄,志寄寒松守赤衷。

厓山浪卷千秋恨,莞邑雲開萬代紅。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翠薇簡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古村落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創研基地副主任、香港作家聯會會員、廣東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聯嶺南風物大講堂講師、廣東省非遺項目茶山綢衣燈公代表性傳承人。第六至第九屆廣東省民間藝術著作獎獲獎者。主要作品:小說散文集《東莞印象》、文史散文《東莞城跡》、《南社印記·小樓深巷》、學術著作《中國古村落3D影像檔案調查手冊》、《南社印記·楹聯》、《南社印記·小樓深巷》、《茶園泥公仔(茶山泥塑)》,主編「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之《南社村志》。

下一篇

生死樹,生死力量的完美詮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