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曾敏之先生十年祭

禾 素

春光爛漫祭曾公

今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在浪漫的春光裏,香港作家聯會理監事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專家學者一行人,在潘耀明和白楊會長的帶領下,前往山明水秀的廣州中華永久墓園祭拜,那裏安睡著一位可親慈祥又灑脫不羈的文學前輩—曾敏之先生。

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與夫人的墓地被一排蒼翠的松柏圍繞著,大家有序地圍在曾老墓前,每人手持一支白色素菊肅立於春風裏。潘耀明會長追思道:「曾老,我們懷著由衷的敬意來看您了!您對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貢獻功不可沒,您的高山流水的風範和情懷是我們一直以來學習的榜樣,希望您安息,我們會照著您指引的道路繼續前行。」大家集體對著墓碑三鞠躬之後,依次上前祭拜及獻上鮮花,王列耀教授還專程準備了好酒,由潘會長帶領將美酒輕灑於曾老墓前,曾老泉下有知,當老懷大慰,大笑飲之。

曾老祭拜儀式結束之後,一行人又轉往廣州市銀河革命公墓憑弔著名作家蕭紅女士。蕭紅以開闊的悲憫胸懷關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義,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學作品。大家集體在蕭紅墓前向她致敬,為她多舛的命運唏噓,更為她的才情而惋惜。墓前擺有酒和香煙,有女作家解下自己的絲巾繫在蕭紅墓前的石柱上,微風襲來,似乎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蕭紅在對著大家微笑,她轟轟烈烈地愛過恨過,更留下了數部曠世巨著,她短暫的一生,已勝過無數渾渾噩噩渡過一生的人。

辭世十年紀念會

十六日下午,「前輩學人與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暨曾敏之先生辭世十周年紀念會」於暨南大學第二文科樓會議室舉行。研討會主題發言分兩組進行,逾二十位專家學者和作家分別作主題發言,第一場會議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暨南大學教授王列耀主持。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炯表示:曾敏之先生的一生,曾歷經艱辛,目睹國家的瀕於危亡和走向復興,他幾經逆境又走向順境,成為著名的作家、學者和教育家,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界的一面旗幟。他有如一棵青松,把根鬚深扎祖國的岩石之中,從人民的歷史中汲取養份,把枝葉伸向太空,任憑風霜雨雪、電閃雷鳴,總泰然自若,滿懷對於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在自己的各種崗位上,默默地做出出色的奉獻。

張炯對於曾老離世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惋惜之情,他說最後一次見曾老是在廣州的醫院,這位素來堅持晨跑的健朗長者,握著他們的手含淚感歎生命無常,未料二○一五年他竟溘然長逝。作為抗戰時期撰寫周恩來專訪的新聞人,建國後歷任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香港《文匯報》代總編,他創辦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推動全球華文文學交流。二○○五年杭州曾老米壽慶典上,數十位學者共誦「老驥伏櫪壯心在,永作南山不老松!」的賀詩,足見學界對其的敬重。

而今學會已湧現眾多後起之秀,他們正以嶄新著述續寫華文文學研究的輝煌。曾老若泉下有知,當欣慰於這座學術大廈的巍然挺立,以及後繼者們傳承文脈的堅定步履。

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會長潘耀明繼而發言:海內外對華文文學的貢獻,元老級人物新加坡有方修、馬來西亞有方北方、泰國有司馬攻,香港則非曾敏之先生莫屬了。曾先生對華文文學的貢獻,還不限於一地一時,他胸懷廣袤無邊,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所以他對華文文學的發展是厥功甚偉的。

潘耀明表示他與曾敏之先生的文字緣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時任《海洋文藝》編輯的他,每月風雨無阻收到曾老稿件,主要是舊體詩與文史隨筆,與主編吳其敏先生的文史造詣相映生輝。八十年代潘耀明主持三聯書店期間,曾先生常參與文化活動,多次叮囑他書店是文化的重鎮,要善用書店平台推廣華文文化。後執掌《明報月刊》時,曾先生仍是核心作者,面對年輕編輯的修改意見,總以長者氣度包容接納。

潘耀明還提到:反觀曾先生,也歷經滄桑,曾經劫難,也萌過短見,風景過後,仍能葆有文人的氣節,並鼓其餘勇,繼續上路,在後來政治大風浪中表現出大無畏氣慨!如友人陳凡贈詩所言「罡風不得摧芳堅」,在風浪中堅守文化理想。曾先生對文學事業的一腔熱誠和不屈不撓的執着精神,亦令人為之肅然起敬!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監事長陸士清表示:曾敏之是「文學—新聞—文學」的兩棲作家,既有新聞記者、編輯的敏銳,又有作家的文情和學者的哲思;他愛國志堅,愛民情真,愛生情深,赤誠待友,德高望重;他尚德重義,襟懷坦蕩,執著事業而不計得失,高風亮節,眾所宗仰。

陸士清指出:曾敏之先生逝世十載,其文化戰士風骨與家國情懷仍燭照文壇。抗戰時期,他以〈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等力作擎起進步旗幟;建國後執掌香港《文匯報》,以百餘篇社論為改革開放與祖國統一發聲。作為作家,他的小說入編茅盾《抗戰八年小說集》,散文雜文屢獲殊榮,詩詞承唐韻而鑄新聲,踐行「文以載道」之志。

在學術領域,他一九五七年前即著《讀〈紅樓夢〉》,暨大執教期間開設六門課程,被譽「最有學問」;一九八二年他主持首屆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締造學術史裏程碑,該會議持續四十載,凝聚全球學者,奠定「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基石。

作為召集人,他一九八五年推動《香港文學》創刊,一九八八年創建香港作聯,一九九一年在香港作聯主辦的台港文學研討會上,他和劉以鬯先生聯合發起成立「香港世界華文文學聯會」。香港作聯成立後,他創辦了《香港作家報》,後更名為《香港作家》;「香港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後,他又讓潘耀明先生創辦了他親自命名並擔任社長的《文綜》雜誌,三份純文學刊物皆浸透其心血。

從戰地記者到文壇巨擘,從香江報人到全球華文文學引路人,曾敏之以畢生心血鑄就文化長城,終成華文世界不滅的精神座標。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顧問、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在發言中指出:從在香港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與內地文學之間搭建交流橋樑,到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並成為學會的顧問,曾敏之先生為世界華文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先行者,而且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推動著世界華文文學不斷前行。

蔣述卓表示:曾敏之先生給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大會的題詩如今仍然掛在「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的會議室裏,其詩題是「世華文學大會感賦」,詩云:「舉世推研漢字音,九州紅旗衛和平。創新開放巨集經濟,眾志同懷祛弱貧。萬世江山多壯麗,百年遺訓重乾城。幸運彩筆群英會,縱目中國論古今。」全詩為他的墨蹟,成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不可多得的書法藏品。他從中國文學特有的文字漢字出發,站在一個世界大同的格局下來評價所舉辦的世界華文文學大會,激勵著學術後輩縱論世界華文文學的古今發展,其寄託是深巨集闊大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表示:曾敏之先生遠行已逾十年,但當談論華文文學,不論是華山論劍還是岸邊絮語,曾老的音容笑貌時時會在朋儕之間閃現,他一如酒逢知已般地侃侃而談讓人感奮不已。曾老仍在眾人中間,仍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仍然在雅集中擺他的龍門陣……

面對這位望之溫、相之親的長者,後輩們將在這片他灑過智慧之水的熱土上,更勤奮地勞作,不辜負他老人家的期望,接過他的鐵肩和妙筆,弘雅範以耀學林,沾清露以滋文心,再出發,再創獲,這才對得起曾老的在天之靈!

香港作家聯會副監事長黃維樑帶了一本早年的《香江文壇》在現場展示,他提到內文有當初學會成立專輯。黃維樑表示:香港的社會文化向來以多元化見稱,曾公廣納兼容,盡力團結文藝之士,作聯會務乃能蒸蒸日上。他好客,也好酒,酒量如海納川,吸納文友也有此海量。某年與黃坤堯兩家再到廣州探望曾老,老總賜飯又賜詩〈維樑坤堯兩伉儷來穗歡敘於唐苑感題〉:

麗日秋容湖水盈,雙陸文採映雙星;

友情道義誇儕輩,爭共銜杯話古今。

「銜杯話古今」正是其情景,老總應可榮膺「酒仙」的美名。這位酒仙國學修養深厚,胸懷廣闊;把盞談詩,寫詩贈友,為他贏得了多少友誼,團結了多少文士。每次獲贈詩歌,坤堯兄和我一般都有回贈;有唱有和,生活就變得優雅起來。

黃維樑感慨而言:酒仙辭世轉瞬十年,現在紀念他,讀其文,誦其詩,不知道他在天之靈是否有所感應。春秋代序,一晃十載,憶念前輩故人之際,他這早逾「古稀」的長者,能不也感嘆時光之飛逝?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監事長楊際嵐表示:敏之先生一生筆耕不輟,治學廣博,是世界華文文學界的泰斗,也是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長期以來,敏之先生不遺餘力地向海外傳播華文文學,積極推進海內外中華文化交流,譜寫了華文文學走向世界的壯麗詩篇。敏之先生的逝世是世界華文文學界的重大損失。

「奠基人」這一崇高稱譽,言簡意賅,充分表明,曾老對於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巨大貢獻,得到客觀、準確的高度肯定。名至而實歸。

楊際嵐指出:曾老之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事業,自草創伊始,到隊伍逐漸擴展,事業逐漸壯大,猶如統兵出征,應者眾,「不怒自威」。雖然頂著「名譽會長」的銜頭,但在不少人心目中,他是一位實打實的「老總」。曾老總視野開闊,心中始終裝著世界版圖,為中華文化走向五洲四海不遺餘力。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監事長江揚的發言講述了曾老數十年如一日對自己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言詞深切,溢於言表。

其中江揚提到的一個細節尤為動人:當散文集《留住那晚的星星》準備出版時,江揚將厚厚的書稿送到曾老的家,期待他能為之寫序。曾老爽快地說:「你發表在香港《文匯報》上的散文我基本都讀過,觀察敏銳,文采燦然。」曾老的序由鋼筆書寫,一字一句,工整有力。其中修改部分還是用膠水把一頁一頁改過的紙黏貼起來,長長的像手卷一樣。此時江揚的淚水無聲地跌落下來,浸濕了紙,也浸濕了序。在香港和內地都聲名顯赫的曾老,卻把她這小字輩的書放在心上,那年他九十五歲。

江揚表示:曾老的話在她心裏生根,曾老的身影在她腦海裏駐足。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都成為她記憶中的一部分。每當想起他,就會感到一股溫暖和力量。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亦借文章抒發內心感慨:一九九八年經曾敏之先生推薦,他的文章〈大視野會帶來大氣象〉刊於香港《文匯報》,恰如其分地映照出曾老推動華文文學四十載的壯闊圖景。面對當時華文研究的邊緣性與敏感性,他如《海洋文藝》創刊詞所言,以「大洋遊魚」的敏銳感知時代脈動,既深植中華文化根系,又熔鑄普世人文情懷。這種融通母體文化基因與人類共同價值的學術自覺,終使華文文學突破地域藩籬,在世界文明譜系中確立根基與歸屬。

黃萬華表示:曾先生十五年努力,在香港本土成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八年努力,在內地促成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誕生,如此罕見的持久奔波,不正勾畫出「香港—祖國內地—世界華文文學」的巨集偉版圖,奠定著「中國與世界」的「根基與歸屬」?曾先生一生奔走世界各地,他某時某地所做某事,往往超越了那「一時、一地、一事」,這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勇麟表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內地的文學研究界對香港文學很少了解,甚至熟視無睹。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內地出版的文學史,幾乎沒有一部論及香港作家作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曾敏之以他敏銳的目光發現了香港文學的獨特性,並不遺餘力地加以推介。作為中國內地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最早的宣導者之一,曾老與香港文學有著不解的淵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最早關注香港文學創作、最先選介香港文學作品並積極推動香港文學研究。隨著曾老撰文大力為港台及海外華文文學「鼓與呼」,內地一批學者開始介入相關研究。曾老功成身退,「但開風氣不為師」,此後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積極推動這一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曾敏之的「不為師」恰是最高境界的「師道」。

王列耀教授表示在聽了十位發言人的發言之後,內心頗為感動:追憶參與籌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艱辛歷程,王列耀與曾老近距離的接觸,是在一九九三年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籌委會成立後。當時,「籌委會」經過選舉,蕭乾、曾敏之為會長,張炯、饒芃子為副會長;王列耀被任命為秘書長。籌委會經過討論,決定儘快組織申報,成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曾老、饒芃子先生回到廣州後,即指派他辦理申報事宜。從第一次申請開始,經反覆陳述,多方溝通,直至數年,依然未沒有進展。由此,開啟了所謂的「八年申報之旅」——反反覆覆、曲曲折折。每當大家談及申報艱難,感到氣餒之時,曾老都會從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從世界華文文學對中國走向世界的高度,強調成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重要意義,鼓勵大家不要洩氣、不要灰心;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成功。其間,艾青先生支持學會申報的親筆手書,曾老竭盡全力、想方設法的多方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錢其琛副總理親筆批示同意,二○○二年五月,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並特別在原申請名「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前,加上「中國」二字,意為:中國的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書生肝膽照山河

第二場主題發言由潘耀明會長主持。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監事長、《文綜》雜誌執行總編輯白舒榮在發言中提到: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文壇,曾老總在親歷親為艱辛奮鬥,催生了「香港作家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後,在香港回歸前就積極籌劃成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希望以之促進中國海峽兩岸四地及海外華文作家之間的交流聯絡。在他和繼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等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終於在二○○六年十二月三日於香港成立,他親自坐鎮擔任會長。至今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繼任會長潘耀明的努力下,堅持定期出版曾老總創刊、命名並曾擔任社長的《文綜》文學季刊,舉辦了多種境內外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承繼著曾老總所開創的事業。

白舒榮表示:曾老總去世前,病痛纏身,仍思維清晰,勤奮筆耕,時見他的新作問世,而她每榮獲所贈。「右手拿筆,左手拿梅花」,這是曾老總的夫子自道。所謂「右手拿筆」即秉承中國知識份子「文以載道」的傳統,以筆報國;所謂「左手拿梅花」,即堅守做人的氣節和操守。

曾老總在白舒榮心目中是一尊歷久彌新的青銅鼎彝,沉穩的氣場中流淌著歲月淬鍊的智慧,舉手投足間盡顯行業重器的威嚴與分量。他所開創的事業在路上。繼續他的事業,發揚光大,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績,是後輩對他最好的悼念。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白楊講到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看到曾老的一本書《遇舊》,她一下就被書中兩組照片吸引了,照片中有曾老、潘耀明、劉以鬯、黃維樑、陶然、也斯等眾多作家,那時候他們正當壯年,意氣風發,有很多人是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來陪伴和見證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今天大家聚集這裏,也是以一種「遇舊」的方式來懷念曾老。

白楊表示:在學科引領之外,曾老也發表過大量散文隨筆等作品,為香港文學增添獨具魅力的色彩。他的散文中有一些追憶、記述文壇同好的篇章,讀來頗見神韻。他欣賞的朋友也都是重情義、有擔當的人。透過他和他筆下記述的人物的風骨與情懷,讀者看到人文知識份子的人格魅力與思想力量,而這也是大家要傳承並能夠鼓舞後輩紮實前行的精神資源。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至今,台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從學術視域、理論建構、科研隊伍到學科體系的建構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曾老期盼的世界華文文學事業正在發展壯大。學會同人不會忘記曾老和幾代前輩學人為我們這個學科創建與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們樹立的學術傳統與文化情懷也將激勵著後繼者努力前行!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女士對敏之表叔的回憶異常動人:敏之表叔以私人珍藏的《古文觀止》讀本作為教材,讓自己每天到他的家中接受教導。當然,這一切在當時的環境氛圍之中,必須非常小心地秘密進行。他首先以抑揚頓挫的聲音誦讀課文,然後逐字逐句進行講解;他又要求周蜜蜜背誦每一篇文章,並且要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寫下註解和讀後感。能夠有敏之表叔的特別教導,使她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語文水平中獲益良多,打下了文學文字的良好基礎。

周蜜蜜提到自己後來加入香港作家聯會,作為高層領導的敏之表叔,對她的要求更加從嚴不從寬。特別是她擔任《香港作家》雜誌總編輯時,敏之表叔特別囑咐她要認真做好編輯工作,儘量少登自己的作品,多發表會員的好作品。一旦有了錯漏之處,他也毫不留情地向周蜜蜜指出。

周蜜蜜認為,敏之表叔是她的始終如一的、永遠的文學良師。

香港女作家協會會長何佳霖在發言中提到: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的星空中,曾敏之的名字如一顆耀眼的文曲星,用畢生心血詮釋著「文章合為時而著」的真諦。這位生於嶺南、長於亂世的報人,在長達八十餘載的筆墨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文人最珍貴的品格——將如椽巨筆化作長劍,在歷史轉折處鐫刻下知識分子的精神刻度。

何佳霖以「烽煙焠鍊的文學精神、文人風骨的當代詮釋、精神火種的代際傳遞」三個方面闡述曾敏之先生用行動詮釋著中國文人「鐵肩擔道義」的傳統以及「文人風骨」的當代價值。

何佳霖表示: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曾敏之以筆墨為舟楫,在激流險灘中擺渡著知識分子的精神火種。從抗戰烽火中的戰地通訊,到改革開放的民生紀錄,再到香港回歸的歷史見證,他的文字始終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這種將文學精神與文人風骨完美統一的生命實踐,不僅照亮了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的一隅天地,更為後來者樹起永恆的精神坐標—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知識分子的筆鋒依然需要蘸著熱血與良知,在時代畫卷上書寫正氣歌。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劉俊表示:和曾老總接觸多了,發現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儒生本色、壯士情懷。儒生本色,主要體現為他那種「君子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意志;壯士情懷,則更多地是指他那種寧折不彎、敢於擔當的勇敢氣質!

劉俊指出:中國大陸的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發展史,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部曾老總「自強不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史。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在中國大陸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無疑凝聚了曾老總投注的大量心血。大陸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年輕學者(包括劉俊本人)都得到過曾老總的鼓勵。他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具有高度親和力的人格魅力,令年輕人發自內心地摯愛和尊敬這位可敬的長者。

香港作家聯會副秘書長崔文冰表示:自己是一九八八年進入暨大中文系學習的,在座的王列耀、蔣述卓、黃漢平都是她的恩師。在她青春懵懂之時,已仙逝的潘亞暾老師開設的「港台文學」課程,引領她進入了東南亞華文文學的殿堂。崔文冰初次認識了曾敏之、劉以鬯、董橋、白先勇、尤金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畢業後到香港,在潘耀明先生的帶領下,又開闊了眼界,接觸到世界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香港、澳門舉辦的活動,她亦曾參加,更加深了對這門學科的認知。

崔文冰還提到:二○二四年適逢中馬建交五十周年之際,在潘耀明會長的倡議下,她協助籌辦了「世界華文文學與馬華文學及其跨域(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在吉隆坡的馬來亞大學迎來世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十多位學者、作家,共同探討華文文學與馬華文學的獨特魅力及其跨越傳播的研究熱點,以至世界華文文學的未來與發展。通過與專家學者的交流,讓她深刻感受到曾老於三十多年前籌備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深遠意義。

香港作家聯會理事朱志華表示:曾老是位率先師表的引領者,他自己更為勤奮。在他九十多歲時,走路顫顫巍巍,已然是需要撐著拐杖來去的老人。有時候作聯開大會,她被派去灣仔克街曾老住所接送他。路上朱志華總會問曾老,最近有寫嗎?他斷然說,寫,當然寫啊!後來幾年,他因年老多病,住去了廣州老家。朱志華偶爾去廣州出差,便前往探望曾老。彼時,曾老因病臉色蒼白,人很瘦,但精神還好。說起寫作,他還是那麼來勁。朱志華為此十分感動,心想這得有多熱愛才能有如此的精神力量支撐啊!

朱志華深情回顧曾老當年用淺顯易明的道理和實例,啟發與鼓勵自己要堅持寫作的往事。她表示曾老的一生正是印證了他自己說的:「書生報國,禿筆一支。」有這樣一位文學前輩作為榜樣,定當不懈努力!

香港作家聯會理事禾素表示自己加入作聯時曾老已仙逝,雖未親炙教誨,但前輩們口中的曾老總,永遠是清貧樂道、提攜後進的典範。在推動與傳承香港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方面,曾老做了很好的表率及巨大的貢獻。

禾素提到通過閱讀曾老著作以及專家朋輩紀念曾老的文章,她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大愛有擔當不求回報無懼付出的文學前輩形象,她的內心對曾老充滿了敬仰之情。她在深覺自身的渺小與不足之時,更為深切地感受到,在推動與傳承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精神方面,曾老早已有了超前認知和行動。如今,這隻接力棒傳到了潘耀明、白楊會長以及一眾專家學者手中,眾人將秉承曾老的精神,將推動與傳承世界華文文學作為終生事業進行到底,相信這支隊伍一定會日益壯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世界華文文學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才以「評陸士清的《曾敏之評傳》」為題,講述了陸士清與曾敏之兩位老人三十餘年間的忘年交情。胡德才指出:正是世界華文文學事業,使曾敏之先生和陸士清先生有緣相會,結下三十餘年的深厚友誼,兩位老人肝膽相照,精神相通,引為知己。曾老贈陸先生詩云:「肝膽應輸知己筆,暮年幸有寸心丹。」《曾敏之評傳》是當代學界和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兩位老人數十年友情和文緣的見證。

胡德才談到:《曾敏之評傳》是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史上的開拓性著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再現一代報人和著名作家曾敏之近百年的風雨人生,突顯曾老感時憂國、情牽人民、追求光明、與時俱進、重情重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使《曾敏之評傳》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啟迪意義。陸教授描繪了曾老坎坷的人生、奮鬥的業績、多彩的生活、豐富的心靈。既令人景仰,又啟人深思。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陸卓寧回顧與曾老相識往事:初識曾敏之先生始於二○○二年廣州華文文學會議上,這位慈祥長者一句「我的廣西小老鄉」瞬間消解了時空隔閡。此後六年,他總以這般暖意關注著後輩成長。二○○八年廣西民族大學承辦第十五屆華文文學年會時,曾老既作戰略指導又行務實支援:致信時任文聯主席潘琦爭取資源,更親撰七千字雄文〈拓展華文文學的新局面〉闡明「以民族氣派凝聚復興偉力」的宏旨。當她將此文作為論文集序言請示時,曾老慨然應允。曾老字裏行間流淌的不僅是學術洞見,更是文化薪火相傳的深意。

陸卓寧提最後到:若把曾老的一生描述為「傳奇」似乎也無不妥,但這個「傳奇」決非一般世俗意義上的「離奇」、「稀奇」。那是飽經滄桑而不屈,歷盡磨難終不倒的一種高潔、剛正、從容。因而,曾老卻又是閱歷極豐、謙遜、重情、仁愛的。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談到:曾老總一直關心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布局,他認為研究除了以北京、上海、南京、閩粵贛等地為中心,應該向豫、陝、晉等中原地帶發展,向西北等邊遠地區開拓,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走進世界華文文學領域。他更促成了二○○七年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高峰論壇。

樊洛平深情表示:曾老所期待的在中原一帶播撒的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種籽,現在正茁壯成長,綠色茵茵;他所寄希望的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正遍地開花,蔚為大觀。大家今天在此懷念曾老,也是在向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學科開拓者,向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來時路,表示最深摯的敬意。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龍揚志指出:曾敏之先生用生命熱情傾注於他喜歡的文學與文化事業,在歷史即將翻開新篇章的重要時刻,高瞻遠矚地呼籲人們關注台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闡釋這一文學領域的重要性,這種呼籲對很多人來說驚世駭俗,可見重建文學觀念有多困難。大家借懷念曾老總來期待一個更加友善、多元、開放的思想環境,希望具有奉獻精神的學者積極參與學術共同體的建構。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秘書長、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溫明明提到在與曾敏之先生結識的七年間,每年總有十數次前往其寓所,或「奉派」去給先生傳遞學會資訊,或受邀去與師友雅聚。他與曾敏之先生年齡相差近七十,還是華文文學研究的入門新秀,但每次前往曾先生寓所,都頗受「禮遇」。溫明明表示曾先生是中國大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對世界華文文學的思考雖然建立在巨大的民族國家觀念上,但他又不唯政治,內裏透露出時代轉折期曾敏之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

當日下午,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漢平、教師池雷鳴、李培培、彭貴昌、賴秀俞亦參加了研討會,並分別為未能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代讀發言稿。

他是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

在商業浪潮與歷史浮沉中,曾敏之以文人之筆、拓荒之志、橋樑之姿,將華文文學的火種從香江播向世界,印證了「文化不朽,風骨永存」的永恆價值。曾老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鑑。正如潘耀明在紀念文章中提到:「作聯」及「世聯」如沒有曾先生的推動,是決難有今天的成績的。曾先生是一個充滿人格力量而勇毅的智者。他對華文文學所作的努力和傾下的心血,將隨時間之河的洗刷而越益光亮,他是世界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

(本文照片由香港作家聯會和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提供)

禾素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下一篇

卷首語:山高水長 風骨永存——懷念曾敏之先生的精神之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