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威辛夢魘

李紹端

一、

讀建築系的女兒大學畢業旅行,捨法國巴黎藝術之都,走訪波蘭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令我這個「老油條」父親倍感羞愧。浮現在我心底裏的羞愧,當年的納粹德軍不會明白;酷似他們曾經系統化進行種族滅絕的罪惡,許多年後我們依然無法懂得。集中營的第一句格言:「不要試圖理解。」

銘記。

二、

如果要我現在即時選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作家,毫不猶豫,我會推許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 反倒不是文藝復興的殿堂人物但丁、薄伽丘,亦非獲頒過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皮蘭德羅、蒙泰萊,或者早已蜚聲國際的卡爾維諾與艾高。

因為,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正值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八十週年,李維是當時的受害者,九死一生的倖存者,並且長期努力不懈借寫作提醒年輕人的見證者。其他任何憑空想像虛構的文學作品,置於仿若蒸餾過的「李維自敘精神」面前,此刻都會顯得蒼白乏力,血性的勁度不足。

三、

記憶的起點,總是從火車啟動,駛向不明目的地開始。

一九四四年一月,尚缺人生經驗的李維二十四歲,被法西斯民兵逮捕。他愚蠢地主動供認自己是猶太人,遂連同共六百五十「件」老弱婦孺一起遭遞解,途經奧地利、捷克,最後抵達波蘭。旅程的第四個夜晚,天氣轉寒,積雪漸深,火車爬坡,折入一條支線。車站都很小,幾乎空無一人⋯⋯

四、

一扇巨大的門,刺眼的燈光,照亮了上方一行德文標語:ARBEIT MACHT FREI

「勞動帶來自由」,還是「勞動使人自由」?隨你喜歡怎樣翻譯。剎那間,出於一種先知般的直覺,李維馬上意識到:這就是地獄,深淵之底。人無法去到比奧斯威辛更低劣的地方,人,作為人的權利受盡剝奪。

五、

納粹親衛隊軍官豪言:「沒有人能夠活下來作證,就算有人倖免,這個世界也不會相信他。或許會有人懷疑,會有討論,歷史學家會做研究,但是沒有人有十足把握,我們會把人證物證全部銷毀。」

六、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Thomas Mann),有次在電台廣播中談及奧斯威辛集中營:「他們用毒氣殺人,然後燒掉,還拿死者的頭髮、皮膚跟牙齒去再利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發生那麼恐怖的事情,有可能嗎?

自命為優等民族者,濫權奴役和殺戮非我族類。這是不是一個人?

與此相對,對淪為囚徒者言,如果這是一個人,則意味著逃脫永不可能,除非走入毒氣室那道窄門內,再通過焚化爐的煙囪,一縷青煙冤魂不息地飄散。

七、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蘇聯紅軍直搗集中營,看到毛骨聳然一幕,手足無措,甚至覺得羞愧。這個日子,能夠記起的人已經極少。但午夜夢迴,大門ARBEIT MACHT FREI鼓舞人心的標語,諷刺地混合非人生活的記憶片段,時常突襲恢復了自由身的李維。

噩夢猶在目前,散發着餘溫。他又夢見自己終於回家,試圖將所經歷的痛苦告訴親友,卻在一陣荒涼的悲憤中猛醒,根本沒有人願意聆聽,沒有人可以理解這一切。於是,某種淒涼難堪的苦楚從內心升起,隨之而來的是幻滅。

八、

李維加入漆廠工作,利用週末晚間,動筆塗繪第一部回憶錄。基於心中未形成特定的文學意圖,他採取工廠常用的「每週匯報」模式撰寫,力求文字簡潔精確,風格樸實無華,各階層都容易理解。

一九四七年,《如果這是一個人》Se questo è un uomo完成,手稿交給其時由金茲伯格夫人(Natalia Ginzburg) 主持編務的艾伊瑙迪出版社,對方藉籠統的理由予以拒絕。

戰爭剛結束的年代,社會上知識界認為不宜揭開有待癒合的傷口。冷處理一回,等到卡爾維諾在《團結報》上發表推薦文章,這本見證實錄的價值,才吸引應有的注視。

九、

一九五九年,李維四十歲,得悉西德Fischer Bücherei出版社買下版權,準備翻譯《如果這是一個人》成德文版。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動,彷彿打了一場勝仗。自此,李維更有使命感向那些在絕境中找到勇氣抵抗的人致敬。

十、

一九六一年,美籍猶太裔政治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以《紐約客》特派員身份,現場旁聽納粹主謀之一,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審判,記錄庭審辯論長達數個月之久。結束後,她發表報告(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提出「平庸之惡」,亦稱「平凡的邪惡」說法,把猶太人滅絕歸咎於所謂「人類令人不安的愚蠢」。受害者是普通人,殺人兇手也如是。

一九八六年,六十七歲的李維,於《休戰》、《週期表》、《若非此時是何時》等創作相繼問世後,出版《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他省思:

「我為何活下來?為什麼是我?」

十一、

引領讀者深入「灰色地帶」(La zona grigia),他義正辭嚴指出:「能存活下來的,更多是壞人、自私的人、暴力的人、無動於衷的人、屬於『灰色地帶』的通敵份子,還有間諜。」

儘管不是定律,確實是常態。若不是將各類工作分派給囚犯協助執行,集中營不可能如此高效運轉。真相很殘酷。真相在人身上,適者生存,活下來的都是壞人,好人都死光了。

十二、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一日,李維從都靈住家天井三樓離奇墮下身亡,沒有留下遺書。

(奧斯威辛夢魘所造成的創傷罄竹難書。)

意大利官方已將他的著述列為高中學生必讀之書,他生前鍥而不捨,要去告訴那些親歷昔日悲劇的人切勿忘記,告誡後世別重蹈覆轍,可說夙願已償。自廢墟重建人類道德良知,任重道遠,李維「搏晒老命」矣。Riposa in pace!

寫於二〇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後記:《如果這是一個人》,中文版可見吳若楠的譯本;另《滅頂與生還》,倪安宇從意大利文直譯,當中翔實譯註,別具參考價值;至於The Last Interview, Conversations with Giovanni Tesio, Translated by Judith Woolf, Polity Press, 2018,為珍貴的《最後對話錄》,披露李維家世、成長、學習,乃至被捕前後生活點滴;Riposa in pace!意謂「安息」。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李紹端簡介:廣東潮安人,香港出生;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意大利波洛尼亞大學文學哲學院深造。已出版有新詩集《靜夏思》、《床前涼月夜三更》,小說集《午後的第一步》及散文集《猶記舊時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