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財富越多,越幸福、快樂

林 馥  

「無知者總愛議論他人無知,淵博者卻時時發現自己的無知」——笛卡兒Descartes —法國哲學家。 

人求知識去認識世界及建造美好環境令人更文明生活,製造美好生活令人幸福快樂。

追求美好生活,先決條件是要學習不同知識,如人類要長壽,先決條件就是身體要健康,有良好的飲食。醫學知識可以從書籍尋找,而一個人的幸福快樂,又是不是單以財富和知識可以衡量?

俗語說知識能改變世界,人類從無知識成有知識,從無為變有為,從順應天命變成要科學求真,是經過漫長歲月。普遍人認為得到越多知識就有機會獲得越多財富,越多財富就越幸福快樂,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指數,但從某些例子又不全然,例如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接受美國電視台CNBC訪問時表示過,作為中國首富壓力太大,讓他感到痛苦及不開心。馬雲更表示,他最快樂的日子是十幾年前,月領九十元人民幣的日子。資料來源HKet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人隨著知識不斷增多,人的思維或哲學觀點也隨之改變。究竟人擁有越多的知識越多財富,人能否越幸福快樂?有人認為越高學歷就能找到一份高薪厚職,賺取越多金錢也跟隨而來會越幸福快樂,知識就是財富,財富帶來歡樂,隨心所欲做甚麼也可以,所以知識是追求財富的工具,財富是進入幸福快樂的入場卷。

現在人因應某些知識可以獲得更好收入,人就會趨向學習某種知識,例如有醫學知識的醫生、有法律知識的律師、有電子科技知識的I.T人,又或者有飛行知識的飛機師,某些知識在現今社會是必需品,而且產量不多時,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此類知識自然會有價有市,就如購買貨品一樣,限定貨品永遠都特別矜貴,因為物以罕為貴。例如當世界上醫生或律師,供過於求時,醫生和律師的薪酬自然降低,當這類知識不再像過去一樣獲得高收入回報,人會不會不快樂,但又不全然,坊間有很多不計回報的醫師義診服務。

他們都不計回報去幫助有需要病人,不是每個人只為金錢而得到快樂,因為他們幫助了別人而得到心靈快樂。

一直以來,人追求知識為了探求真相,現今社會學習知識,是為了尋求一份高薪厚職。金錢能改善生活。人擁有越多的知識,就越明白世界。一個人擁有越多知識,就會賺取更多金錢,賺錢越多人就越快樂越幸福,無知識就會賺錢能力低,也相對不會太快樂,然而很多人討論知識與財富對人的幸福快樂未必有直接關係。因為人不同動物,人有複雜的思考,一直以來人從小接受教育,思考為自己未來尋求幸福,為將來謀求一份高薪厚職,好的收入會帶來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帶給人類幸福快樂,這是人追求知識引因。

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SDSN)的「二〇一八全球快樂報告」,香港排名七十六位,與巴基斯坦與葡萄牙相若,遠落後於台灣(二十六位)及新加坡(三十四位)。而且趨勢仍在下降。本港的一項調查指出,受訪者過去一年的快樂指數為六點六八分(十分滿分),其中管理層指數較低,年輕人又比年長者(四十五歲以上)更不快樂。

人類運用自己知識探索不同國家快樂指數

#二〇一八世界快樂報告排名

一.芬蘭

二.挪威

三.丹麥

四.冰島

五.瑞士

六.荷蘭

七.加拿大

八.新西蘭

九.瑞典

十.澳洲

七十五.巴基斯坦

七十六.香港

#資料來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排行越前代表是最快樂的國家。

以二〇一八年世界快樂報告的排名來看,芬蘭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內裏因素可能有很多,可能芬蘭人口小地大,房屋資源分配好,政治或教育環境因素影響。香港排名七十六位,香港人口稠密地區,生活水準高,租金高,很多人仍居住在擠迫的劏房中,就像動物困在一個小鐵籠內,這個環境生活難以叫人快樂。不同地區快樂指數,又未必一定反映全部人,例如香港人移居加拿大,理應活得比香港快樂,但某部分香港人還選擇回流香港,繼續做快樂指數排名第七十六位的居民,為什麼?認識從加拿大回流的朋友,他們大多數不適應當地天氣或交通問題。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蘋果公司個人電腦革命先驅人物;比爾蓋茨(Bill Gates),一間電腦軟件公司( Microsoft )創辦人,《福布斯》雜誌二〇一三年全球富豪排名第一。兩者的共通點是因應時代知識發展而致富。

香港富商李嘉誠不是擁有大學學位,他白手創業成香港首富,證明知識與財富又不一定成正比。

時代轉變,追求知識模式改變,電腦科技發達,人人手上有一部智能手機,人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學外語、學音樂及學數理化尋找知識。凡此種種都可以網上學習,人的知識來源不再局限於課堂上,安在家中也能尋求各種知識。人類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建構理想的生活,早期人類未有發明傳真機時,很難想像一份文件可以傳遞到另一個地方,當年的人未有這類知識時,就會認為是天方夜譚,根本沒可能。在不同年代,所持的不同知識,對不同年代思想意識也不大相同。如古代人以為地球是平面,不是圓的,而且認為是神創造世界。當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類知道地球是圓,科學能解釋過去未解之謎,人可以利用科學知識破解人未能理解的事物,人就不再盲目相信鬼神之說。科學可以解釋了很多人類不理解的難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 Descartes認為,只要一個知識被懷疑,它就有可能會錯。但認為有一個「我」是不能懷疑,如果有懷疑,即時在思考我的存在,後人將 (Cogito ergo sum)譯成「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懷疑」是人類的天性,人從各方獲取了知識,知識令人清楚分辨真假。現在科技進步,人從科學了解很多古代人無法了解的事,破除迷信,破除了黑暗詛咒,人有越多的知識,相對人越聰明,社會理應更和諧更幸福更快樂,但似乎又不一定,當人擁有越多知識,就會越了解更多社會問題,一個新思維與舊思維往往存在衝突,就如新一代年輕人未必愛聽老一輩人的說話。一個社會分多個年齡層,小孩,青少年,中年,老年,他們的知識從小從不同渠道或文化累積而成,當人的價值觀、信仰及知識不同,人與人之間對爭議性的問題容易存在矛盾,有矛盾自然產生爭執,這或多或少產生令人不快樂的負面情緒。

每個年代演進,人類邁向不同新知識年代,當人類無法解釋的事情,可由科學可以解開時,人類漸漸不再去依賴「神」或不再相信世界有「神」的存在,他們相信自己知識,不再相信因果報應時,人做違法事不再有顧忌。相反有神論者會相信做錯事,會遭天打雷劈或遭天譴,這是心靈的信仰對一個人不去做壞事的自我約束。法律不能約束人的心靈,有神論者心中自我束縛行為,當人有了信仰每做一件事情,或多或少心靈深處有一個判官在審判自己行為。當人的知識越多時,或當心靈中的判官的影響力越小時,心靈不存在一個約束者,人的心靈不再有顧忌,做壞事不再怕有報應。

知識是個兩面刀,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當初發明炸藥的科學家,炸藥是用作開山劈石,建設社會,不是用來傷害人的。現在炸藥或多或少都用作戰爭上。人發明了無人機出來便利救援行動、拍攝風景,但有人卻利用無人飛機做偷窺或飛往機場航道擾亂航班升降。凡此種種證明了人類發明新科技出來,會用在好方向之餘也會被用於壞的方向。基本上,人類利用自己知識去創造美好世界造福人群,同時也會利用既有的知識去做破壞世界滿足私慾,所以人擁有越多的知識,某程度上可以幫助社會發展,創建幸福人生;相反也會是社會的壓力,就視乎獲得高知識一群的心靈質素,是否有一個良性的心態來規範自己行為。

有人一生中千方百計去追求財富,認為越多的財富為他們帶來幸福快樂;但當他們擁有龐大財富之後,他們又會想將財富捐贈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令他們在心靈上得到快樂﹗

或許人越多知識或越多財富,未必一定幸福快樂,快樂是很在乎一個人心態,俗語說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樂天知命。一個人縱使擁有很多財富,但內心不知足,心靈仍會不快樂,一個人縱使擁有高學歷,心靈或性格存有偏見執著,有社交障礙症,沒有朋友,人也不會得到快樂。所以只用知識或財富去衡量人的幸福快樂是不全面!而必須要從各方個體因素去衡量人的幸福快樂。

有人說,一個在農村生活的孩子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來得單純來得快樂!或許城市多彩多姿的生活比農村簡單的生活來得複雜,壓力也比農村大!農村的生活比城市的生活簡單,簡單就是美,可能就是未來人類追求的生活方式吧﹗或許簡單的生活模式容易能令人得到幸福快樂﹗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她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她計較得少。」

——證嚴法師

(註:聯合國資助的二〇二五年「全球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芬蘭連續八年蟬聯第一,第二丹麥,第三島,第四瑞典,第五荷蘭,第六哥斯達黎加,第七挪威,第八以色列,第九盧森堡,第十墨西哥。阿富汗排在榜尾,香港則由去年的八十六位跌兩位至八十八位。(資料來源:星島日報二〇二五年三月二十日

(本文圖片為作者提供及資料圖片)

林馥簡介:原名林麗香,July Lam 。香港土生土長。現為香港小說學會名譽會長。二〇〇四年獲香港中文兒童故事組優異獎。台灣出版長篇小說《偷心野丫頭》,香港出版《宇宙傳說》、《網路巡邏隊長》、《春夏秋冬》、《咆哮的森林》及主編《香港小說學會文集二〇二二》、《香港小說學會文集二〇二三》。

下一篇

風中的高山、前世、圓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