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珠
不知大家吃魚時有沒有試過魚骨鯁在喉?我小時候吃魚就曾經試過魚骨在喉,張著口進退不得,差點以為自己會死去,那難忘經歷令我每當吃魚時頗忐忑有陰影……
我人長大了,在寫作路上認識了好多老中青的作家,有時與前輩作家談及生死之事,大家寫作人都特別敏感,對於生死感受甚深刻。
近幾年疫症肆虐,大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火災接二連三出現,尤感到人生無常,上一刻仍笑著的人,轉瞬間也就撒手人寰,令人感慨不已。
因近幾年有多位愛錫我們姊妹倆的前輩作家離世,我姊姊眼淺,尤其哭得傷心,我對姊姊說:我們心中及用文字紀念前輩,他們便永活在心中。所以我們都希望一一為敬愛的前輩撰文,因他們曾經光輝的歲月,曾作出的貢獻,總要有人記錄下來,他們的事蹟影響我們,也感動了千百萬人啊!例如,我敬愛的詩人學者孫觀琳、童話家張秋生、翻譯家任溶溶、中由美子……即使他們都仙遊了,冥冥之中可常見他們的音容笑臉。
最近收到一封郵件,卻令我感魚骨在喉,不吐不快!這兒童文學團體(我曾經擔任其會長)寄來新一期通訊刊物,我期望該刊會有篇幅報道剛去逝不久的名譽會長孫觀琳老師,但非常詫異地,我看內文竟沒有片言隻字紀念或者報道一下這位歷任了六年且成績綽綽顯赫的非一般的會長,真是令我心痛,深深遺憾!此事令我不吐不快!
有人感嘆,數碼時代來到了,年輕人都愛在公眾號或自己的朋友圈帖圖文或視頻,無孔不入地記下每天吃甚麼,到哪兒打卡,都只是很個人主義的表達呢;正如一位前會長說,現今年輕人欠尊重前輩的心,容易抹煞或忘記歷史,做事也冇乜分寸啊!
月圓之時,竟冷漠涼薄至此!
無論我這些文字會否隨著滾滾的網絡數據逐漸遠去,或者淹沒在數字的茫茫大海中,我願借一角心窗寫下點點心聲,珍而重之懷緬我們親愛的孫觀琳老師。
正當颱風樺加沙掛起十號風球吹襲這天,窗外狂風怒哮,面對大自然的威力,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雨水不斷啪達啪達地敲打玻璃窗,我趕忙去擦窗邊滲水,翻一翻放在窗臺的兩本書,真巧也真非常痛心,都是我敬愛的孫觀琳老師所編的詩集,這不就是冥冥之中,有緣重閱,也讓我在十號風球休假中,去重讀她、重溫與她交往的種種人和事?

志舍前留影
孫觀琳老師,這位曾經熱愛生活,熱愛詩歌,熱愛兒童的,我敬愛的前輩,雖然現已經入土為安,她生前對姊姊和我的好,她的關愛,她對兒童教育、詩歌朗誦事業的貢獻,都深深感動我們,影響我們!
孫老師是香港學校朗誦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倡導人,她每年寄來香港學校音樂節及朗誦節的誦材,這既由於她曾多次向我邀約詩歌、散文收入在誦材集內,也由於她知道我們愛詩歌、散文,並會努力在校本、校外用心推廣。才德兼備的孫觀琳予人溫煦如朗日照耀的親切感,常給人大方優雅,謙和聚人氣,富才情及親和力的形象,我們人人都喜歡親近她,兼對她真心竭力推動文學而非常敬佩和衷心欣賞!
在孫觀琳老師的追思會上,她的學生、子姪親友,每個人都說得那麼真切;其中她表弟說自己初到仍是小城的深圳時,不適應打工,是表姐安慰和鼓勵他,叫他堅持,結果他堅持到如今深圳發展得好,自己也成功建立了事業,這都是得表姐孫觀琳的提點和鼓勵。曾與她共事的老師,每個人都懷念她。
難忘去年四月那天見到一頭銀髮的孫老師,仍是像平日那樣溫暖,嫺淑而且笑意盈盈,她雖然有點兒疲態,但精神尚不錯,她欣慰地說正在為丈夫藺常志先生的新公司「志舍」,打點最後的裝修整理,她事事親力親為,公司裝修簡約大方又雅典,孫老師希望丈夫在養病期間,有一處可以讀書寫字和會見朋友的個人空間,藺先生真有福氣呀,娶得愛夫情深又賢慧淑德的好夫人呀!
孫老師一向疼愛我們姊妹倆,見到我倆即傾訴她的心願遺志了。我們說她要保重健康,希望她健康長壽,可以照顧好藺先生早日康復……
唉,當時她卻搖搖頭,說自己憂心已一夜白頭了,自己其實也在治病中,但不敢告訴丈夫,他不知道。我們問及她病情,她又轉移話題,關心著我們近況……
此刻,我感到孫老師為丈夫為兒子,正以極強的生命力作好各樣安排。這種行動力量深深感動我,令我震撼!
相信一個人能在生與死的界限當中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就可展現出生命的光輝,就像孫老師那樣,可無悔一生! 願孫老師在天鄉可聽到童聲琅琅朗誦聲,她最愛聽小朋友唸詩歌,願詩歌聲一路伴她,明月相照,見證她留下人間的一片仁愛。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潘明珠簡介:中英日文翻譯、香港作家聯會理事、大細路劇團董事,公職任香港康文署文學專業顧問、香港書展文化顧問。並於文匯報及校園雜誌《文路》寫專欄,主持香港電台文化節目《文學相對論》、《小學生眼中的社區》。近著有《高速線上》、《聯袂·英明詩韻》、《捕捉時光·留住晴天:英明選集》、《心窗常開》、《三棱鏡》等。入選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的年度主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