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儒雅 海派風采——陸士清教授掠影

白舒榮

中國大陸研究世界華文文學早一代前行者開拓者有多位,其學術成績各有千秋,個人形象氣質多所不同。因寫這篇小文最先拿起陸士清所著《探索文學星空——尋美的旅跡》,開篇即張炯書序,不免將二位的形象風采小作比較。

陸士清和張炯皆儒雅挺拔,衣裝時時得體。不過張的儒雅蘊含著京都國家幹部氣息,陸的儒雅展現著大商埠海派風采。

在《探索文學星空——尋美的旅跡》的書序中,張炯娓娓道來同庚二人的不同經歷,逐層展開陸士清在當代文學和台港海外華文文學雙行道並舉的學術史和成績。一位勇於開拓,善於任事的學者陸士清形象,經張炯之筆鮮明挺立。

作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陸士清曾於七十年代末牽頭二十二所高校,集體編寫了一套三卷本《中國當代文學史》,大步走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研究前列。改革開放後,不少台海名作家走進上海和復旦大學校園,陸士清得風氣之先,機遇之便,投入台灣文學研究,八十年代初便讓「台灣文學」走進復旦大學教學課堂,更於一九八○年末撰寫了第一篇台港文學論文〈於梨華和她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翌年春,他為復旦中文系畢業班和碩士研究生開設選修「台灣文學」。對此張炯不吝讚美稱:「這是中國首次開這樣的課程。新華通訊社為此向台港和北美發了電訊稿。當時美國舊金山大學中文系葛浩文教授訪問中後,曾認為中國大陸雖然已發表和出版台灣的文學作品,但大學的課堂上還沒有講台灣文學的。當他得知陸士清已開設此課時,就修改了自己的講演稿。」(張炯〈探索文學星空序〉,陸士清《探索文學星空——尋美的旅程》,香港文藝出版社,二○一二年六月版)

「台灣文學」新課題新品種的教學和研究閘門打開後,陸士清以海派的敏銳和對時尚的追慕,認清時代,選準方向,從此與台港海外華文文學緊密抱擁,陸續撰寫了《白先勇的小說技巧》、《論桑青與桃紅》,編選《白先勇小說選》、《王禎和小說選》,以及包含賴和、楊逵、吳濁流、鍾理和、林海音、聶華苓、於梨華、陳若曦、白先勇、陳映真、王禎和,及黃春明等三十四位台灣作家在內的《台灣小說選講》(上下冊),共五十七篇作品。

陸士清所撰和所編選涉及到的這些台海作家,無論當年還是現在,以及將來,都是世界華文文壇的明珠。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設「現代台灣文學」條目,陸士清受命不辭辛勞,在當時台灣文學資料和對其認知尚有局限的條件下,「清晰地梳理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軌跡;通過對新文學運動的發動者的理論闡述和對作家作品的分析,論證了台灣新文學運動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影響下發生發展的,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的一翼,台灣新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有特殊性的分枝」(張炯〈探索文學星空序〉);他「跳出以流派論高下優劣的觀念,對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和作家創作進行實事求是分析,肯定它的歷史作用和創作業績。」(張炯〈探索文學星空序〉)經他撰寫的「現代台灣文學」條目,評價了一百一十五多位小說家、詩人、戲劇和散文作家的活動,共約二萬五千多字,可謂工程浩繁。

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方面的著述,陸士清尚有論文集《新視野 新開拓》,評論集《情動江海心托明月》、《台灣文學新論》、《三毛傳》(合作)、《曾敏之評傳》(簡、繁體字版)和《筆韻──他和她們詩的世界》等。之外執行主編了《旦園楓紅》《心印復旦園》,這二書顧名達意,顯然內容專屬復旦大學,是他退休後特別對母校的貢獻。

陸士清常把心血所著無私饋送文友,我榮幸收到多部。他將自己在研究領域所獲慷慨獻出,亦是一種對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推動。

在陸老師眾多著作中,《曾敏之評傳》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對曾敏之先生我習慣稱其曾老總,記得當年曾有多位老師建議曾老總應該有評傳書寫,我順口推薦廣東社科院研究員許翼心。許老師文采斐然,他同曾老總多年交往關係密切,只要曾老總從香港回到廣州住宅,許便是座上客親密牌友,應該對曾老總了解很深,且寫作中若遇問題聯繫方便。聽了我的建議,曾老總果斷搖頭。我認真一想,確實不妥,非關學術水平和文學造詣。許翼心為人真誠,早年我每去廣州辦完公事閒暇,多是他不緊不慢地陪同,也曾在他家蹭飯。他似乎還生活在木心所說的一輩子只夠談一次戀愛時代,全方位電影鏡頭裏的慢動作,且基本遵奉力行著孔聖人的「述而不作」,曾讀到他寄給我寫了一半的信,沒弄明白下文究竟要說啥。

我如此這般不敬的調侃,若許翼心地下有知,想來也只會寬和地笑笑,斷不會急急忙忙跳上來辯駁。其實這裏特別藉此提到他,也是一份紀念。

撰寫曾老總的評傳非輕而易舉事,其生命豐富厚重精彩,誠如陳思和教授所言:曾老總被派任香港《文匯報》後,不辱使命:「他不僅有非凡的工作能力和足夠的誠意,更主要的是,他的前半生的經歷幫助了後半生的成就。他具有優秀記者資歷和敏銳性,使他在魚龍混雜的香港文化界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他具有長期編輯的豐富經驗和高瞻遠矚,使他能駕輕就熟地利用《文匯報》在海外的聲譽指點江山,振聾發聵;他具有作家的才情與文筆,使他立足於香港縱情於文壇,文史雜論、詩詞散文雙管齊下,為香港文藝添了光彩;他更具有大學教師和學者的學科眼界和學術思維,從一開始他就把香港文學從一般報刊評論的小圈子裏擺脫出來,使其與高校、研究所緊緊捆綁在一起,使之進入高校教學領域,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重要學科。」(見《曾敏之評傳.陳思和〈序〉》,香港作家出版社二○一一年九月初版,頁三至四)

如斯之人,其評傳的撰寫,必須是與之相匹配的能者高手。

陸士清顯然堪此大任。他勤奮、認真、重然諾、學養富瞻,對研究世界華文文學有深耕細作的積累;他敬重曾老總,同曾老總十分親厚,深受曾老總信任看重。在曾老總的文學生涯中,有這麼一筆,即陸士清策劃主導在杭州西子湖的賓館,為之召開了「曾敏之文學生涯七十年筆會」。那次會,也深刻烙印在我的記憶。

為撰寫曾老總評傳,陸士清經常長年離家住宿廣州,就近採訪和搜集查找資料。評傳是一種非虛構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論述的自然互滲性結合體。評傳的書寫,需深入了解傳主的生命歷程、所處時代及所受影響,其學識素養之生成緣由,所獲成就在自身專業領域和宏觀時代中的價值影響等等。大量的閱讀,深入的考察研究,工作量和腦神經都需要極大的付出。

經過陸士清堅毅的努力,曾老總一生的艱辛和輝煌,濃縮在四十多萬字的煌煌巨著《曾敏之評傳》,以大陸版和香港版的厚重姿態先後問世。

《曾敏之評傳》共九編三十五章。「九編」依次為:「漂泊苦學」、「桂林雨露」、「山城歲月」、「風雨羊城」、「報國素志」(上)、「報國素志」(下)、「人、事述懷」、「澆灌百花」及「真情祝福」,全書基本以曾老總的生命歷程為敘述線推展,其一路的生存和思想狀態,事業所向和取得的成就等等,在九編各章節中都有重點書寫和深入細緻的挖掘評述。曾老總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發動者、開拓者、領路人,作為「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的創建者,他將永載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史冊,陸士清教授為之撰寫的評傳,將同曾敏之先生的貢獻共存同耀。

陸士清不但研究世界華文文學成果豐厚,亦牽線台港作家和內地出版界聯繫,發揮了積極作用。

右起:陸士清、白舒榮、白先勇、高賢君在南京。(作者提供)

結識陸士清老師在一九八七年。當年我所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一九七九年創刊號上曾刊載台灣白先勇先生的短篇〈永遠的尹雪艷〉。一九八七年春,得知白先勇到上海再赴南京,出版社派我和負責圖書出版的一位編輯同去南京看望白先生,時在四月底五月初。

飛機似乎知道我的同行者恐高,是第一次飛行,在南京上空同淅淅瀝瀝的雨遭遇後,反覆升高低就,並於寧滬之間往返盤旋。不得已,我們只好聽從機長建議,傍晚在萬家燈火中先落地上海,投奔了陸士清老師。

翌日晨,陸老師十二歲的活潑小女兒陸雨帶我們到了白先勇住處,隨後陸老師陪同白先勇訪問南京,我們亦隨同,參觀總統府、秦淮河,在南京大學聽他與學生座談。由此我同白先勇日後建立了多年的交往友誼,人民文學出版社於一九八八年出版了他的長篇《孽子》。這其中皆有陸老師的功勞。

另一次受益於陸老師的牽線搭橋,緣於「台港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在上海的召開。中國大陸台港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在暨大、廈大和深圳大學召開了三屆後,無單位接棒,在曾老的建議下,陸士清勇於承擔了第四屆,時在一九八九年四月一至三日。他廣邀台港海外華文作家,出席者眾,會中最突出格外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台灣作家高陽先生。

台灣著名作家高陽在中國文聯大樓。(作者提供)

清臞的高陽落落寡合,酒不離口,自稱「高陽酒夫」。高陽本名許晏駢,以歷史小說著稱,著作約九十餘部,一百零五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赫赫聲名同於金庸。北京友誼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不少書,《胡雪巖全傳》和《慈禧全傳》風靡大陸,我是他書迷。多年望鄉,高陽離開大陸四十年後,在陸士清主持召開的第四屆台港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達成心願,這對他本人和邀請者陸士清,都頗有意義,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史冊中當有一筆。

高陽的歸來,也使內地出版界從之前的間接組稿,建立了直接聯繫。上海會後,高陽到了北京,恰好接待他的親戚本家美國華人許先生同我熟悉。我邀請高陽先生到中國文聯大樓,陪他參觀故宮,登了長城。方知他寫了那麼多著名的清宮小說,居然是第一次走進故宮,卻對其中的巨細了如指掌,彷彿見了自己的家珍。高陽先生送我一本他的《梅丘生死摩耶夢》內容關於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我趁機錄音採訪了他,前不久剛出版過他的《避情港》,這次又約了新書。高陽這次回大陸後,本計劃今後常來常往,六月北京發生了大事,這次歸來成為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陸士清老師從復旦退休後,曾一度成為港商代理,從學者變身總經理,西裝筆挺,翩翩儒商,精明傲驕,鶯鶯燕燕美女幹將繞身,出入有汽車專供,風光一時無兩。

在首鋼召開的海外華文女作家作品研討會。(作者提供)

但他身在商海,心依然緊貼世界華文文學。當此期間,他曾與戴小華合作,獲得寶鋼支持,在上海首鋼召開「海外華文女作家作品研討會」。美女幹將們立地換防,寶鋼商務助理成為協助他與小華辦會的依靠力量。最近整理舊資料,意外發現了那次會議照片,仔細查讀,香港周蜜蜜、新加坡淡瑩、馬來西亞戴小華、法國呂大明和美國叢甦端坐其中。法國呂大明柔柔弱弱,她十分難得到大陸,散文創作極有功底。之後,我曾為她編選了幾本著作在山東出版。

陸士清一九七○年初離開商界,但他二○○二年再次操辦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在滬東花園賓館為會議全方位效力服務的,除復旦中文系研生外,仍有他當老闆時的副總和美女幹將們。他(她)們的不離不棄,彰顯了陸士清當老闆和做人的成功。

我同陸老師結緣甚早,同在世界華文文學圈子裏打轉,大會小會,國內境外,交往頻密,曾蹭飯他家,品嘗他自詡拿手菜肴。他是我敬重的前輩,也是彼此比較熟知的老友,其為人治學,都是我的老師和榜樣。

二○二三年三月九日改定於北京藍旗營

白舒榮簡介:作家、編審。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編輯,世界華文文學雜誌社社長、執行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編審,香港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理事,《文綜》文學季刊副總編輯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年開始發表作品。八十年代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著作《白薇評傳》、《熱情的大麗花》、《十位女作家》、《自我完成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等,合著《中國現代女作家》、《尋美的旅人》等。主編、編選《世界華文文學精品庫》、《海外華文女作家新潮散文》、《海外女作家成名作賞析》、《海外華文作家文叢》等。另有未結集的散文、紀實、研究類作品數十萬字,刊於中國內地、港澳台、東南亞及美歐等地報紙雜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