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聯會二十年的文學旅程



曾敏之指只有凝聚新生力量,發揮青春活力,才可能跨出二十年的歷史,邁向新的文學里程。(資料圖片)

  二十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

  二十年,在香港回歸前後的變化卻標誌著中國史無前例的新頁。

  香港作家聯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新頁上記錄了組建的歷程——

  一九八八年由香港文化、文學界的知名人士三十一人發起,宣告香港作家聯會成立。

  嚴格遵循組會章程,以文會友,推動香港文學發展,突破了由歷史、政治因素形成的派別壁壘,並首倡港、澳、粵、深、珠五地作家於深圳的貝嶺居大廈舉行聯歡活動,邀請從未跨過羅湖橋的知名作家歡聚一堂,留下了可貴可紀念的歡聲笑語。

  部分會員曾應中國作家協會之邀,三次組成代表團赴京參加各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備受隆重歡迎與款待。此後由中國作協舉辦了著名作家劉以鬯作品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舉辦香港作家陶然、張文建等創作研討會。內地還先後出版香港作家小說集、散文集及香港文學叢書十卷,為過去自閉的大陸啓動歷史性的文學交流。會員們更趁開放改革的形勢,倡議、贊助開拓世界華文文學於海內外活動與發展的空間,曾派出代表團訪問北美、前蘇聯、東南亞及國內的重要地區,促進香港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的交流和友誼。作為會刊的《香港作家》(前身為《作聯會訊》),堅持出版了二十年,與建立的作聯網站形成推動文學創作、發展、交流的有力平台。

作聯活動受饒宗頤、金庸等名人及各界支持

  為回顧與總結香港百年文學歷程,特邀知名學者劉登翰以蓽路藍縷的精神,主編七十萬言的《香港文學史》分別在北京、香港出版。為研究香港文學提供一部具有史料價值的巨制。

  鑒於香港歷經百年的殖民統治,文壇上迄未出現長篇巨卷的創作以反映香港社會、歷史巨變的風貌,香港作聯鼓勵身歷香港豐富生活的作家溫紹賢撰寫了長達百萬字的小說《梅萼之歌》三部曲,分別在香港和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以香港歷史、社會為背景的長篇創作,北京《文藝報》於「理論與批評」上發表評論,認為是展現香港百年滄桑變化的力作。此外,劉以鬯的《一九九七》、陶然的《天平》、陳浩泉的《香港九七》等中短篇小說也反應了「九七」的風貌,這些作品都受到重視。劉以鬯的《一九九七》曾由台灣出版社出台灣版。

  二十年來,香港作聯的活動,備受各界的支持贊助,特別是與作聯關係密切的著名學者饒宗頤、查良鏞(金庸),教育家吳康民、曹宏威,致力於社會文化事業的廖一原、貝鈞奇、施世築等,曾先後榮獲香港政府頒授各級勛章,令作聯分享榮譽。由於作聯的會員已發展超越三百之眾,會員的作品以文集出版之數也多。因受到社會關注,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作聯的成員劉以鬯、曾敏之、梁秉鈞(也斯)也先後授予榮譽勛章,表彰他們在文學著述及推動香港文學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二十年來,為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學傳統、經典著作、著名作家的文學成就,作聯舉辦了多彩多姿的文學專題講座,為香港文學界、學術界及香港青年提供了解、研究的對象;並舉辦多期文學講習班吸引眾多愛好文學的青年參加,培養了有志於文學的青年踏上文學之路。

鼓勵寫作以抗拒文化逆流

  又鑒於香港雖非「文化沙漠」,但純文學卻備愛冷遇,令人觸目驚心的色情、暴力、頽廢、虛幻、誨淫誨盜的出版物充斥社會,形成文化混亂、浮躁、貧乏的現象。香港作聯堅守文學審美功能,陶冶人的優良品質……鼓勵會員寫作健康作品以抗拒文化逆流。香港作聯的作家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健康益智深受少年兒童的歡迎。

  二十年來,香港作聯的作家參與香港各界倡辦的各項文學徵文比賽、講座等活動,應盡的責任不遺餘力,更為倡建香港文學館奔走呼籲,爭取建館能成為現實。

  今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受難同胞之眾,受災地或之廣,舉國哀悼。香港作聯全體會員於哀傷中各盡所能捐款救災,會員蔡益懷、楊芳菲等赴災區撰文反映災情實况,寄予深切的慰問。

凝聚新生力量 警惕固步自封

  二十年過去了,回顧已往,因取得海內外先進文學集體及師友們的支持與教益,香港作聯雖然資源匱乏,仍能盡職於建會所持宗旨,會員盡職於素業而無愧。綜觀我們所舉犖犖大者能取得一點成就,主觀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叨客觀有利條件之助。

  二十年過去了,展望未來,如何適應香港的特殊環境,面向國際新的形勢,以求與時俱進,不負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從總結中認為必須自家以「天行健,自強不息」策勉,於組織上應有所改革,應警惕固步自封而老化。只有凝聚新生力量,發揮青春活力,才可能跨出二十年的歷史,邁向新的文學里程。

(本文發表於二○○八年)

上一篇

我們心目中的參天大樹──追憶曾敏之先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