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又隱秘的哲思――北島〈無題(我看不見……)〉鑑賞

張海澎

〈無題〉

我看不見

清澈的水池裏的金魚

隱秘的生活

我穿越鏡子的努力

沒有成功

 

一匹馬在古老的房頂

突然被勒住繮繩

我轉過街角

鄉村大道上的塵土

遮蔽天空

這首詩充滿了哲學的玄思。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哲理的角度解讀這首詩。以下首先嘗試從知識論、人生哲學等哲學的角度解讀這首詩,然後分析這首詩的藝術技巧和風格。

 

現象和本體

將世界分為現象界和本體界,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悠久的傳統。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認為,我們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都只是假相,真實的世界是理型世界,那是我們無法通過感官來認識的。他以洞穴比喻來說明這點:一個人被鎖鏈鎖在洞穴裏,他的頭永遠只能對著洞壁,在他背後有一堆火在燃燒,將影子投射到洞壁上,由於他只能看到壁上的投影,看不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就以為壁上的投影就是真實的世界。

德國近代哲學家康德認為,我們必須通過我們的感知系統才能感知到世界。然而,經過了我們感知系統的作用後,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只是現象,而不再物自身。物自身是永遠不可知的。

北島這首詩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可將它解讀為表達了康德式的不可知論。「水池」雖然是「清澈的」,但「金魚」的「隱秘的生活」卻是「看不見」的。「鏡子」反映的是現象世界,卻無法被「穿越」。我們所見到的都只是現象,本體界永不可知。

第二種解讀:也可以將這首詩解讀為反對康德式的「現象─本體」二分。我們之所以「看不見」「金魚」的「隱秘的生活」,是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隱秘的生活」。「水池」是如此「清澈的」,沒有任何東西被隱瞞、遮蔽。「鏡子」所呈現的就是一切,鏡子背後並沒有什麼隱藏的秘密。「我穿越鏡子的努力」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根本就沒有可讓人「穿越」的背後。現象世界就是最真實的,現象背後並沒有什麼物自身,就算有對我們也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比較喜歡第二種解讀。首先,它比康德的思想更深刻。其次,它與下面對第二段的解讀較一致。

 

此岸和彼岸

詩的第二段可以從宗教的角度加以解讀。許多宗教對塵世生活都持否定的態度,她們嚮往的是永恆的天國。北島這首詩可視為對這種觀念的否定。或者說,可以將它解讀為反對宗教上的來世觀。

一匹馬」在「房頂」上,暗示這是一匹天馬。天馬是奔向天堂的,但這匹「」卻「被勒住繮繩」,可見牠無法奔向天堂,這暗示根本就沒有天堂。而「鄉村大道上的塵土」之所以「遮蔽天空」,是因為這匹「」只能在「鄉村大道上的」奔馳,這又暗示只有塵世,沒有天國。塵世生活才是最真實,沒有天堂,沒有來生。生命只有一次,此生是唯一的,應該好好把握。

生存的狀態

我們也可從存在主義的角度解讀這首詩。它表現了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生存觀:人生是荒誕的,生命毫無意義。

雖然「水池」是「清澈的」,但「隱秘的生活」卻是「看不見」的。主宰生活的命運是無法預知、無法駕馭的。「鏡子」雖然是透明的,卻無法「穿越」它。一切似乎都明明白白,卻又如鏡花水月,既無法把握,又不可捉摸。人生就是如此荒謬、虛無。許多事情我們無能為力,許多問題我們無法看透。這表現了生存的無助和無耐。北島有一首早期的作品,題目叫做《生活》,內容只有一個字「」。生活就如一張無形的網一樣,將人緊緊纏住。表現的就是一種身不由己的生存狀態。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是被「」在這個世界上。北島這首詩的第二段也表現了這種「被拋」的生存狀態。「」被拋在這個世界的「街角」,這個世界對「」來說是如此的陌生,「」茫茫四顧,不知所措。「」漫無目的地「」來「」去,尋找精神的歸宿。然而,當「我轉過街角」,看到的卻是被「塵土」「遮蔽」的「天空」。表現了一種迷惘的狀態。對人來說,世界是陌生、疏遠、異化的。人注定處於孤獨、無家可歸的狀態。

 

一般的哲學觀

詩無達詁。既然本文鎖定從哲理的角度解讀這首詩,我們也可以從更一般的哲學角度、甚至元哲學的角度解讀這首詩。例如,「房頂」暗示「上層建築」,它可以象徵著哲學或形而上學。這樣,「塵土」就象徵著形而下。那麼,「塵土」「遮蔽天空」就可以解讀為對哲學思想的否定。

當代英美哲學有一個流派,叫「分析哲學」。分析哲學家嘲笑形而上學、否認形而上學的真理。他們認為形而上學沒有認知意義,只有科學才有認知意義。北島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遮蔽天空」,可以解讀為表達了上述這種元哲學的觀念。甚至表示為對前述的存在主義式解讀本身的解構。

 

矛盾對比的技巧

北島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意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手段。北島十分擅於經營意象。「清澈的水池」、「金魚」、「隱秘的生活」、「鏡子」、「」、「古老的房頂」、「鄉村大道」、「勒住繮繩」、「塵土」、「遮蔽天空」等。這些意象十分鮮明、精準。

這些意象都具象徵意義。例如,「清澈的水池」、「鏡子」可象徵現象界;「隱秘的生活」可象徵本體界或某種神秘的力量;「天空」可象徵彼岸世界或天國;「塵土」可象徵人世間的種種煩惱;「鄉村大道」可象徵塵世生活;「轉過街角」可象徵尋覓、徬徨;「勒住繮繩」可象徵頓悟、認識上的轉變。等等。

此外,在這短短的詩中,北島運用了不少矛盾對比的技巧。例如,「清澈」卻「看不見」,「清澈」而又「隱秘」,「鏡子」對應「穿越」,「大道」對照「天空」,第一段的「清澈」、「鏡子」對應第二段的「塵土」、「遮蔽」,等等。矛盾對比的運用增加詩歌的張力,詩意就從這些強大的張力中釋放出來。

 

動詞的運用

整首詩的格調是「」:冷眼靜觀。以局外人的身份,不動聲色地觀照存在、觀照人生。有冷眼看人生、冷眼看世界的態度,以冷漠、彷彿事不關己的態度,思考這個荒誕的世界。這有賴於動詞的運用:

看不見」、「努力」、「穿越」等詞,表現了一種徒勞的思索和探究。「轉過街角」營造了一種陌生、異化的氛圍。「沒有成功」、塵土「遮蔽」天空,表現了依然困惑、迷惘的狀況。而「勒住」繮繩,表現出節制、內歛的態度。

 

結語

這首短詩意象精準、練達,詩質密度極高。語言穿透性強,直達事物本質。意境透明、「清澈」,卻蘊涵著「隱秘」的玄思和無窮的詩意。或許有人會說:北島這首詩可能根本就沒有表達你所說的那些哲理,你對這首詩的解讀是過度解讀。我對此的回答是:那又如何?哪一種詩歌理論或美學理論禁止人們做這樣的解讀?欣賞一首詩,不就是這樣嗎?

(本文圖片為阿Ben提供及資料圖片)

張海澎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邏輯學、思考方法等。

下一篇

一部令現當代文學史具象的大書——潘耀明著《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