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光影

劉梓說

已經過了處暑節氣,天氣依然悶熱,本以為可以享受初秋的涼爽在小書房裏寫作,可是只坐了一會兒就汗流浹背。

(作者提供)

我常常會想,基於怎樣的理由會讓我想寫作?多數時候是看書或看影視劇之後有感觸,習慣用文字抒發一下情緒;而有些時候是基於感受到痛苦。或許很多人一生都過的不是很如意,也找不到合適的通道去抒發,所以就更不如意了。我想我算幸運的吧。

有一天晚上我和先生說:「今晚我可以不吃飯。」他很不屑的說:「你是不餓又兜裏有錢,才敢選擇不吃,等你又餓又沒錢看你怎麼辦!」

我說:「沒關係,如果那麼慘,我寫篇文章就好了。」

他於是沒話說了。

八月南京突發疫情,所以有機會居家辦公,順便看了些書,每個月都要寫一篇字數略多文章,關於疫情,真的一個字都不想多寫。寫這篇文字是因為看了青霞姐推薦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這本書,感觸良多。

我如同一個仰望星空的小學生,就這樣走進了潘耀明先生書寫的這個如同紀錄片,也像傳記電影的大文豪世界。

真的很驚歎,潘先生竟然認識那麼多大師、前輩,還有書信往來,還有會面,訪問,互贈禮物、字畫。四十萬字的一本書,感覺還不過癮,感覺很多內容,潘先生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展開寫,也許是因為篇幅的關係,不然一百萬字也不嫌多啊!

對於大師們的各種遭遇,我不甚唏噓。他們歷經坎坷,有情有義,讓人高山仰止。從那些珍貴的書信,手稿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真誠,他們的親切,他們是多麼熱愛我們的文化,那是我們這一代沒怎麼見過的「文化」。

潘先生在書中寫到一個我非常耳熟的事情,就是「愛荷華寫作計劃」,我記得我很早之前買過一本書,聶華苓寫的《三生影像》,當年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買這本書,就覺得冥冥中有一種召喚,就買了,因為書也非常厚,當年也並沒什麼耐心看,就放在那裏了。作為這次的衍生閱讀,也最終促使我動手寫這篇文章。聶華苓是女性視角,文字更加情感細膩,相比之下,潘先生的表達一看就是男人,很剛,乾脆利落。

聶華苓夫婦。(聶華苓《三生影像》)

過去的我真是無知又淺薄,還好比較愛學習,就算很多書還沒看,也都留著,或許看書真的也是有機緣吧。這下我算是搞清楚愛荷華寫作計劃是怎麼回事了。這是聶華苓女士和她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於美國愛荷華搞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動,不光是邀請了很多兩岸三地的文化學者去交流寫作,還邀請了世界各地的作家,他們或多或少,都從時代和歷史的傷痛中走來,帶著各自的故事,他們在一起,在一個很自由很安全的時間和地點,非常美好的交流,是一次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國際文化交流,宛如一個烏托邦,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感覺。我看了,真羨慕。

(聶華苓《三生影像》)

聶華苓女士也是一樣,從沉重的歷史中,宛如走過了三生三世,很多過去的事情,如果不是作家們寫出來,可能我們真的就不知道了,原來台灣的某個時期也是那樣「恐怖」,也不能自由發聲,或者自由表達,也有很多人坐牢,被限制出境。不得不感歎中國文化之「雷同」。

(聶華苓《三生影像》)

所以有憤然拍案的柏楊,寫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去問老師,要不要看?老師說可以不用看,這書看了心裏會難過,後來我就一直沒有看。最近發現,這本書依然安靜的躺在我的書架上,於是重新拿下來看。

這本書在華人世界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雖然我不能確定有多少中國人會真正的「反省」,反正我是經常反省的。我早年在香港機場還是澳門的機場,買過一本叫《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書,也是一本關於中國人應該好好反省的書,當時就很唏噓和感動的是:為什麼都是這些「去國」之人,反而深深的反思了那麼多,振臂高呼,渴望更多人覺醒。

現在我知道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時間差帶來的。

幾千年前,大一統的秦帝國,無疑是代表地球上最牛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了,千秋萬代的不是某個朝代,而是我們的文化。中國那麼早就那樣燦爛和強大過,可是也不可能一直遙遙領先,經歷了三千年的起起落落,到了明清時期,真的如柏楊先生說的,已經是「醬缸」。

三千年,真的好久,西方總算是崛起,超過了東方。有人,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殺戮,就是你死我活。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的祖先奠定的千秋基業,留下了偌大的疆土,和幾萬萬又勤勞又習慣於吃苦的人民,我們走不到今天。

在大歷史的洪流裏,當年的人們,飽受離亂苦,有的離開了故土,有的留了下來,從此命運不同,對未來,都是不確定的。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才會知道,去國的這些人,也是最先看到,感受到西方的文明世界的人,於是開始發現,原來中國早已落後了,該反省了!不能再固步自封了!

以前我們總是會聽到「中國歷史悠久,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這樣的說辭,現在也會聽到,可是我早已不覺得這有什麼可拿來驕傲的。如果今天有個年輕人來問我,要不要去看柏楊先生的書,我會告訴他:「可以看,如果覺得不開心也沒關係,我們並不是天下第一,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我們的民族如果不自省,終究是不會成為真正偉大的民族,年輕的人們,更加需要知道這一切。」

有個朋友的哥們兒,在英國留學,認識了一個英國女孩,相愛並結婚了,換了英國護照,後來帶著洋媳婦來中國,還不到一個星期,洋媳婦就受不了,後來就離婚了,原因是,她發現中國人居然還在隨地吐痰。

可見,愛情在文明程度不對等的時候,是那麼不堪一擊。

從「落後挨打」的十九世紀末,到今天,不過一百多年的光景,中國在努力,在追趕,沉重的歷史,血腥的殺戮,讓這個古老的國家,每前進一步,都非常難。到了今天,如果要比文明程度,那真的和西方世界還相差甚遠。

很多當年「去國」的人,有的已經和外國人結婚,即使沒有,他們的下一代,也很大的可能性會和外國人結婚,那麼他們的第三代,多數會是混血的孩子了,如果不再學習中文,不認識漢字,那屬於中國人認知裏的文脈也就終止了。

大一統的中國經過幾千年,因為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所以大家都認識的是同樣的字,這就是一家人了,你的語言可能是方言,或者你離開了故土,只要是還認識漢字,就能讀祖宗留下的書,就是一家人。中國文化裏是有很多智慧和閃光點的。我大學畢業以後自己去看《論語》、《大學》、《中庸》等等「過去」的書,發現,很多都講的很對啊,為什麼不去學習呢?我時常和在美國的親友說,你們要讓孩子認識漢字啊,我們文化裏太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將來是可以拿來治癒人生的。可是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似乎已經不太願意學那麼難那麼難的中文了。

柏楊先生書裏說漢字應該走拼音化道路,這點我不認同。醬缸文化是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腐敗的糟粕,是柏楊先生牽頭的一次深刻反省,醍醐灌頂,意義深遠!

如果覺得我們的歷史裏太多的殘忍和悲涼而選擇遺忘,那不行也,如果你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的話。你逃避,它就不存在了嗎?

我是中國人,我接受幾千年的過去,接受過去的輝煌,也接受過去的屈辱,我只想盡量多了解一些,這樣才能更好的反思。是智慧,還是糟粕?讓後世子孫自己去學習評估嘛,能學到多少精華,看造化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多希望能有個特別牛的老師可以指點我一二,可惜沒有。

好在大師永遠是大師,他們留下的文字、著作都還在,他們都已經故去了,沒有機會和他們說話和傾聽教誨了,但是我從他們的書裏,可以領會他們想表達的精神。他們一定希望國家越來越好,一定希望中國今後的文人依然可以自由表達,可以保持該有的風骨和尊嚴。

所以當我看到潘先生寫到的這些大師,看到聶華苓女士書中那些珍貴的照片,看到大師們晚年淡然的面孔,知道了他們的經歷,真的很欽佩。人言可畏,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永遠都是這樣。兩本大書,有非常多的交集,大師們的名字,已經都成為歷史,無數的往事,也早已隨風遠去,一幀一幀,宛如電影,在我腦海中閃回。

(聶華苓《三生影像》)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表達,而書寫文字,作者真正想表達什麼,也許深藏在作者內心,讀者無從得知,看到沈從文先生的照片,被那樣的神情深深打動,他說他的書已經過時了,最終沒有參與這個寫作計劃,他的晚年都在研究有關中國古代服飾的課題。

(聶華苓《三生影像》)

或許他失望過,或許到最後真的不在乎了,淡然的微笑,無欲無求,我只覺得傷感,覺得悲涼。

愛荷華寫作計劃部分作家名錄。(聶華苓《三生影像》)

 

劉梓說簡介:散文作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