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是

張海澎

農曆新年期間,派利是在香港是一個重要的習俗。長輩派給晚輩,已婚人士派給未婚的熟人或熟人的子女,上司派給下屬,老闆派給員工,住客派給樓宇的保安或清潔工人,等等。伴隨着一句「恭喜發財」,派利是行為可說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初來港時,對這種全民派利是的習俗非常不以為然。小時候在內地,只有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向自己的子女或孫輩派一些壓歲錢,並沒有像香港這樣大規模的社會性的派利是習俗。

作者小時候在內地,只有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向自己的子女或孫輩派一些壓歲錢,並沒有像香港這樣大規模的社會性的派利是習俗。

在內地,受的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從小被教導說長大後要為人民服務,要大公無私,不要追求個人的利益,而要關心全人類的幸福。但一到香港,見到的是人們赤裸裸、毫不掩飾地追求個人的物質利益。這種價值取向在春節期間更是暴露無遺。在春節期間,人們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錢」這個字:見面時最常聽到的賀詞就是「恭喜發財」,各種場所重複播放的歌曲就是《財神到》,電視上的各種賀歲節目也都圍繞着「錢」這個主題。 相比之下,央視的春晚節目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格調都要高出很多。一到春節,就覺得香港人俗不可耐,整個社會瀰漫着銅臭味。

記得有一次讀到一份調查報告,某機構訪問本港及內地的青少年,問他們長大後最想成為什麼,香港許多年輕人的答案是「富豪」或「明星」,而在內地的青少年中,許多人選「科學家」。內地崇尚科技興國,比較重視科學教育,所以內地的青少年也十分崇拜科學家,許多人從小立志當一名科學家,探索宇宙的奧妙。這份報告加深了我的印象:港人的思想境界較低,人們只一味地追求物質上財富。而我相信這是由於教育和不良的社會風氣造成的。

在春節期間,人們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錢」這個字:見面時最常聽到的賀詞就是「恭喜發財」 。

後來,進了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讀書,認識了許多不同學系的同學和老師。我發現許多人並不熱衷於追求物質上的財富,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一心追求知識和真理。有些同學醉心於數學,沉迷在柏拉圖式的抽象世界裏;有些同學立志研究宇宙學,探究宇宙的起源;有些同學專注於哲學研究,獻身於人類的理性事業。反觀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的熱忱,比起香港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人為了追求財富甚至不擇手段,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而聽說後來內地也興起了紅包文化(也許受香港影響),而且據說有些地方還會在金錢的數額上進行攀比,而在香港卻不曾出現這樣的情形。

當然,我在大學遇到的都是一些知識分子精英,他們並不代表大多數的香港人。正如內地有極少數人不擇手段地追求物質財富,他們也不代表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其實,無論在世界上的哪一個地方,都是少數人追求知識和真理,多數人追求個人的物質財富。改革開放前,內地主張「過革命化的春節」、「行革命化的婚禮」等等,倡導勤儉節約。這不是因為人們的精神境界高,而是因為物質匱乏,不得已才這樣。改革開放後,對物慾的長期壓抑一旦解放,就出現反彈,使人們走向另一個極端,導致物慾橫流。

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需要的不同等級。

根據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需要有不同的等級,最基本的等級是生理需要,即溫飽的需要。然後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最高等級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指對真善美等的追求。馬斯洛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較低等級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才能追求較高等級的需要。當溫飽還沒有得到解決,你要求人們追求知識和真理,這種要求是過分的。但當物質財富充裕後,就應該追求更高級的精神上的財富。

俗話說:入鄉隨俗。我一九八○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到今年剛好第四十個年頭。然而,我至今仍無法認同香港的這種全民派利是的習俗,我認為它是香港人(以及內地,可能青出於藍)的其中一個陋習。一來這種習俗非常不環保,每年要耗費大量的利是封。二來對於許多人來說,派利是在經濟上是不輕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它與我的價值觀有嚴重的衝突。我認為,當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後,人應該追求更高的精神上的富足,追求知識和真理。香港是一個非常富裕的社會,對大多數人而言,基本的物質需要早已不成問題,就不應該仍停留在口腹階段。

這種習俗非常不環保,每年要耗費大量的利是封。

或問:這種風氣到底有什麼不好?它並不妨礙少數人追求知識和真理。這種風氣十分低俗!為什麼你認為它是低俗的呢?為什麼追求知識和真理才是高尚的?如何判別?以什麼為標準?除了你個人的價值觀外,你還能提出更好的理由來鄙視這種風俗嗎?不能!如果這樣的話,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的頭上呢?為什麼要求別人都跟你一樣追求知識和真理?

然而,我真的需要別的理由來反對這種風俗嗎?馬斯洛不也認為物質上的需要是較低級的需要,而自我實現是最高級的需要嗎?追求知識和真理比追求物質財富更崇高,這不也是大多數人都認同的價值觀嗎?我說派利是的習俗十分低俗,難道不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嗎?如果存在着價值事實的話。
利是利是,利是耶?利非耶?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張海澎簡介:香港哲學學者、詩人。香港作家聯會會員。

2 条评论

  1. 海澎先生,謝謝提醒,已修訂。

  2. 每年春節派利是這種習俗在香港大行其道同社會精神文明的層次有關。世俗社會缺乏精神文明建設,加上「國學派」鼓吹以文化傳統抵御中共的意識形態所以很有市場,香港的知識精英並無在現代人文角度反省文化傳統的學術能力,所以令香港精神文化難以走出唐人街市場。

發佈回覆給「hkwriters」的留言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