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為兩座城市創造詩意的潘耀明

華純

泉州開元寺東西塔。(資料圖片)

出訪泉州

常聽說,泉州是一座神奇之城。多元文化在這裏融合發展,多種宗教在這裏繁衍生,宋元時期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給泉州帶來了獨特的風貌,它猶如一彎新月鑲嵌在海灣線上吸引了眾多遊客紛至遝來。二〇一九年一過完元宵節,我和韓國的王樂教授乘坐高鐵來到這個古城。這裏依然是年味十足,到處張燈結綵,家家戶戶的門上貼著大紅春聯。我們下榻在鯉城大酒店,窗外面對著由東向西、兩公里長的塗門街老城區,僅這一條老街上就有清淨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三十二間巷等好幾處歷史景觀,顯示出泉州古代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

我們用一整天時間在老城區裏盡情眺望開元寺的東西塔,觀看日常生活中的熱鬧,尋找金庸小說裏的泉州元素。

而這裏,就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先生的故鄉。前不久他回到這個充滿千年風雅古韻的小城度過了自己的生日。潘先生的一段抒情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十歲來香港,童年魂牽夢繞的麵線糊,菜頭粿,蠔仔煎、肉羹.......仍然揮之不去。這半世紀都為童年的閩南小吃尋尋覓覓。」

這就是我去泉州探訪的重要原因。

泉州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譽。歷史上最鼎盛時期曾有兩百多個宗教共存。泉州的建築、習俗、生活方式以及食物等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這裏是不折不扣的美食之城。我們在泉州作家郭培明、吳素明的安排下大快朵頤地吃遍了當地有名的麵線糊、蠔仔煎(蚵仔煎)、潤餅、薑母鴨、牛肉羹、鹹飯等。其中最地道的特色美食是吳素明帶領我們去往鄉下參加父親的祝壽宴。他的老母親從廚房端出一面盆的麵線糊,我想這一定是融入潘耀明先生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本地味道。

我最近讀到潘耀明先生追憶他養父的文章,才知道他的親生父親在他出生前已經去世,母親以四十高齡生育,以為他剋父,便把他賣給了另一位婦女。他現實生活中的養父是菲律賓華僑。他因此改姓為潘。

我讀之很是感動,想到了要穿越時空,一一拼接對潘耀明先生的記憶斷片,如果能站在生命的原點,一定能體會一種天地間的心靈感應。

二、《明報月刊》

我回憶起第一次在香港讀到《明報月刊》雜誌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我是來度假的日本公司白領,從九龍碼頭的天橋上看人來人往,覺得生活節奏很快,無論男女老少都帶著匆忙的神情。在書店整齊而豐富多彩的書架上,我看到《明報月刊》與《爭鳴》、《香港文學》等雜誌堆積在一起。世界商業最發達的香港,有一批文人在寫作、出版、爭論、思考文學和人類的問題,我感到文化在這裏是有尊嚴的事。他們的音容笑貌,氣息和文字散落在香港的各個角落裏。我後來多次去往香港,漸漸發覺《明報月刊》有一種迥然不同的聲響,從八十年代創刊起,這本雜誌嚴守「獨立、自由、寬容」的信條、面向全球華人知識分子,積極探索文學藝術和思想文化,在每一期裏都有一定的篇幅刊登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等,編者在卷首的字裏行間,總是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情趣和思想火花。

這份雜誌與劉以鬯創辦的《香港文學》雜誌,立於當代文學之先,早已成為海外華人知識階層推崇的文化品牌。而這些繁體字的印刷物,是要調動視覺、聽覺和嗅覺感官來閱讀,它們身上有斑斕的色彩,能觸摸到時代變化的脈搏和步伐。至今它儼然成為研究香港城市文化的資料庫。

那時我孤身一人在日本打拼,文學在我心裏沉寂了很久,但幸好沒有徹底消亡,看到這些有生命力的文字,我心裏有了躍躍欲試的感覺。

香港成了我的加油站,每次經過,非得買十幾本書和雜誌不可,回到日本後可以消磨很久。《明報月刊》上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一個有獨到見解的論談,往往會帶出我的思考。香港的出版物使我認識到一個人離鄉背井,反而能激發潛在的創作源泉,同時也驗證只有優秀的紙質文本才能使讀者難以割捨讀書的愛好。

我雖然沒見過《明報月刊》的創辦人金庸先生,但我對這位在創辦雜誌初期能說出「跟文化大革命對著幹」的香港人無比崇敬。當我聽說金庸先生為《明報月刊》新任命一位總編輯就是潘耀明先生,時間已進入上一世紀的九十年代。

當時潘耀明先生在香港長期從事出版工作,曾擔任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據說是一個「宋江式」的人物,廣結人緣,呼風喚雨,在文化圈頗有號召力和影響力。這為他後來出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創建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聚集一批海內外文化精英、知名學者和作家,鋪墊了有力的台階和人脈。

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金庸交流的畫冊。(資料圖片)

我與潘耀明

二〇〇八年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邀請潘耀明一行訪問日本。不久潘耀明先生獲得創價學會旗下《聖教新聞》報社頒發的「聖教文化獎」。「聖教文化獎」在致辭中指出:「潘耀明先生多年來之努力及活躍,對推動世界和平、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本報指向建設『人類機關報』偉業之主旨相符。這光榮之功績,將為開拓新的人類世紀而永遠發放光芒。」

於是在東京的新大谷酒店,我與潘耀明先生有了第一次的握手。

儘管聽聞潘先生是一位儒雅溫和、有學者風範的著名人物,但是與他初次見面的我還是緊張得額頭冒汗。我談到自己被邀請在台灣人文雜誌上撰寫城市文化專欄,周遊日本,讀了許多關於旅遊的書。潘先生很和藹地說,《明報月刊》版面有限,他感興趣的是人,是旅遊文學,卻難以擴充版面另開專欄。他建議我投稿給《中國旅遊》,這之前《香港文學》總編陶然先生也同樣推薦過,我不知他倆都做過旅遊報編輯,不知好歹的我笑著說它印刷質量太差,其實我並不知道的是,在香港這樣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雜誌和報刊會經歷多少艱難險阻,頂受多大的壓力。

之後我們在上海僑辦組織的「金秋采風」活動中再次相遇,我們一起去參觀上海文化地標和崇明島,在旅遊文學上有了更多的認同和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旅遊業的發達,旅遊文學也進入了一個高峰。二〇〇九年潘耀明先生在香港創立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二〇一一年舉辦第三屆理事會議時我很榮幸地受邀擔任聯會的理事。

二〇一一年日本大地震

在我與潘耀明先生的交往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之後,潘耀明先生在電視上看到慘不忍睹的大地震和海嘯造成了巨大災難,即時就向我問候和約稿。《明報月刊》編輯部迅速組織了十二位撰稿人的災難專輯,其中包括物理學家、核工程專家、大學教授、藝術家、醫生等。我寫了一篇〈美麗的日本,我當怎樣為你憂?〉,痛思災難降臨日本,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中日兩國之間橫亙一條怒江,現在完全被海嘯覆蓋,日本的核危機撼動了整個世界。人們對核污染心有餘悸卻莫可奈何。悲哉,這就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明報月刊》四月號新刊封面是一幅在樓頂上避難的人拼寫SOS字母呼救,身後海嘯席捲學校大樓的畫面。我含淚讀完潘耀明先生寫的編者按:「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雪上加霜的成語顯得蒼白無力。......悲憐是深植於心的,這種悲憐,不一定看見災難才有,而是無時不可以沒有的」(摘自梁漱溟〈人生的藝術,精神陶煉要旨〉)。 「謹此向日本人民致以深切慰問,並與眾讀者共勉。」

正所謂「生命無價,人間有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潘耀明先生以他正直、正義和大悲大愛,編輯了一期日本大災難特刊,讀者捧起雜誌無不動容,淚濕滿面。

《明報月刊》二〇一一年四月號「痛思日本大災難」專題。(資料圖片)

處於大震後動盪的災難時期,潘耀明總編又安排我為香港《信報》撰寫「環境」專欄。因此這一段經歷成為我終身難忘的記憶,植入了心中。

行之足下,遊之筆尖

潘耀明先生畢生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旅遊文學做出卓越的貢獻,他指出,把遨遊山水之間的感受變成文字,保存歷史變遷中每一刻的文明於精神,這是建立字遊網平台的意義,也是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的宗旨。聯會一共舉行六屆跨境學術會議和文化講座,出版了六本書籍,於是旅遊文學研究領域便有了這些重要的參考書。 

在歲月的長河中,跋山涉水的旅遊是何其短暫,然而它串起來的人生感悟和啟蒙,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的狀態。

著名作家李輝描述潘耀明的一段文字尤其精彩: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天際間天際間變幻無窮的景致,包括性格各異的作家,都是誘發他心中詩意的對象。讓他永遠保持一種文人情趣的,不僅有作家們的人生和作品,還有故鄉中秋月的記憶,來自愛晚享的一葉三角楓,以及書房的夢,文人間純真的友誼。有了這些,他才覺得人生是如此美妙。

我該知道,在潘耀明先生的心裏,有多少個夢想和航線,從他心裏延伸向遠方。

泉州的回歸      

我的思路又回到了泉州。作家禾素說過一句,他幾十年如一日,以激情耀動香港,以文心明淨世界。

而泉州這樣的地方,他同樣傾注了愛心和夢想。

二〇〇四年,潘耀明和泉州晚報社共同籌劃,促成了金庸的泉州之行。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著墨最多的「明教」,終於在泉州找到佐證。明教教主的石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石雕。這個意外發現令金庸非常高興。

潘耀明看好文化旅遊在泉州的發展前景,在記者採訪時他一再表示正在等待時機,通過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的活動將泉州推薦給世人。「丹麥是小國家,因為有安徒生,蔚然成為文學泱泱大國。這道理對泉州來說是一樣的」,他如是說。

其實冥冥之中,泉州後來成為中國第五十六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他心中能預料到的定數。在這樣的古鎮步行街上行走,一邊聽詩人用童聲朗誦「用十里書聲叫醒一朵春天」,一邊在茶几上喝一杯醇香的閩南鐵觀音,我彷彿離潘耀明的文人情懷更近了一些。潘耀明先生正在香港和泉州之間,為兩座城市創造著詩意。歷史將留下一些篇章給他,好讓他把這部偉大的詩集寫完。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初稿,二〇二三年訂正。

華純簡介: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名譽會長、日本華人文聯副主席,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理事、世界華人作家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著有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作品多次入選優秀文學精選作品集以及中日兩國大學文科教材,發表在著名文學刊物上。長篇小說《沙漠風雲》載入世界華文文學史等。曾入圍中國首屆環保文學小說獎、獲得全球華人華僑文學中山杯散文著作獎和第四屆中山杯伯樂獎、詩刊年度桂冠詩人獎等重要獎項。

上一篇

時光倒流半世紀——致青春年代的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