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知識結構

張海澎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或者更準確地說:過怎樣的人生才會使人感到無憾,才會感到不枉此生?這個問題當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答。我提倡一種我名為「知識人生」的人生觀:我們用一生的時間汲取各種知識,讓知識充實我們有限的人生。

我所講的知識指的不是一些實用性的知識,如某些食物的營養成份、使用家居電器的安全守則、你所居住國家的法律條文等。這些知識當然都很重要,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我這裏所說的是不那麼「實用」的知識,這種知識能滿足我們較高層次的好奇心,能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從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繼而影響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我將討論以下五個範疇的知識: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學和藝術、數學和邏輯、哲學。我將分別討論這五個知識範疇的特點和重要性,談談我心目中理想的知識結構。

當今,自然科學是人類知識的典範。要了解我們的世界、掌握其中的規律,沒有任何一個領域做得比自然科學更成功,也沒有任何一個領域所陳述的有關經驗世界的「知識」比自然科學更可信、更接近真理。掌握自然科學的知識,不但能使我們了解物質世界,還能培養科學精神;許多迷信和愚昧不僅僅是出於缺乏科學知識,還在於缺乏科學的思考態度。更重要的是,科學知識有助於我們建立合理、明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然而,人生有限,我們不可能樣樣都通曉;對各種各樣的知識,我們也只能有所取捨、有所偏重。根據維基百科,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醫學等。在自然科學的這些學科中,我本人最看重的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我認為這兩門學科的知識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稍微了解一下即可。

在科學哲學中,物理學被視為科學的典範。這不僅僅是因為物理學的知識最可靠的知識之一,還在於物理學涉及物質世界最根本的規律。科學哲學中有一個流派叫「物理主義」,這個流派認為,物理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所有的學科──包括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最終都能化約為物理學。也就是說:所有其他學科中的概念最終都能用物理學的概念來定義;所有其他學科中所描述的定律最終都能用物理學的定律來表達。且不論這種物理主義的觀點是否成立,它足以說明了物理學在自然科學中所具備的獨特地位。

我一向認為,一個人最理想的教育背景是在本科時主修物理。但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做到這樣,這就必須自己去讀一些物理學的普及知識。當然,物理學有很多分工很細的領域,如材料物理學、流體力學等,不是以這些領域為專業的人,就沒有必要去學這些。我們主要是學一些理論物理學,因為理論物理學涉及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規律:經典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涉及宏觀世界的根本規律;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學涉及微觀世界的根本規律;宇宙學則涉及宇觀世界,它探討整個宇宙的起源、演變和終結;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則涉及宇宙一切自發過程的最普遍的規律,其熵增加原理與時間的流逝密切相關。這些理論都有助於我們了解宇宙最根本的奧妙。

另一門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的是生物學。當然,生物學也有很多部門,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樣樣都學,最值得深入了解的是演化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演化生物學使我們了解生物的演化歷程,尤其是智人的起源和演化,它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自身。我越來越相信,演化論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思想,其他的科學思想大概只有熱力學第二定律能與之媲美。而分子生物學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生命的本質。這門學科很可能是未來的主流科學,基因工程的興起引發廣泛的爭議和強烈的擔憂,它對人類這個物種未來的影響難以估量。分子生物學值得特別關注。

人文學科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心理學、語言學、地理學、人類學、法律學等。在這眾多的學科中,我本人對心理學和語言學情有獨鍾,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對政治、經濟學、歷史等只是稍微觸及一下、讀一兩本簡明的讀本就算了。

心理學也是分支眾多的一門學科。除了普通心理學是一般性地研究人的心理外,還有許多特定範疇的心理學。例如:社會心理學研究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在群體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認知心理學研究人在感覺、認知、學習、思考等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人格心理學研究各種人格的形成以及差異等;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健康、成功人群的心理特徵;演化心理學從演化論的角度解釋人類種種心理現象的起源。此外,還有犯罪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意志心理學,等等。

要學習心理學,可以先看一兩本普通心理學的教材,然後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範疇作進一步的學習。在我的心目中,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演化心理學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範疇,它使我們對人性有較深入的了解,從而認識我們自己。

人之異於動物,其中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有語言而動物沒有,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不同於科學理論或藝術作品或人類其他的發明創造,語言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創造的,它是由人類這個物種自發產生並逐漸發展和演化出來的。有了語言,複雜的思想交流就成了可能,知識就能得以積累,文化就能得以傳承,從而使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語言是非常神奇的東西,它由有限的詞彙和為數不多的語法規則構成,卻能產生無限多有意義的語句。人類的語言有極強的表達力,能表達各種各樣極為豐富、複雜、細緻的思想和情感。

大多數人一般都只通曉自己的母語,至多學一兩門外語。然而,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不同的語言往往大異其趣,它們各有自己的詞彙和語法規則,而且都能夠表達複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學習語言學,不但能了解語言的構成和奧妙,也能一窺其他民族語言的各自精彩之處,領略人類這個物種最偉大的創造。學習語言學要抱著欣賞的態度和尋奇探秘的心情,就能從中獲得無限的樂趣。

最後想說的是,歷史知識其實十分重要,而且它本身也非常有趣。我相信讀一讀歷史,對人性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也相信了解過去不僅有助於了解現在,也有助於我們吸取種種教訓,設計更好的未來。但由於我歷史的知識比較貧乏,也就沒有太多的東西要講,計劃將來多讀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

對美好事物的喜愛,是人的天性。而欣賞藝術作品,則是人類較高層次的審美活動。假如一個人在一生中,從未或很少欣賞過藝術作品,或者缺乏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他的生命將是多麼黯然失色。因此,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會使生命充滿光彩。

藝術的門類很多,如音樂、繪畫、雕塑、建築、戲劇、舞蹈、文學、電影、行為、裝置等。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最能直接撼動人類靈魂的藝術;一首動人的歌曲或樂曲,往往使人的心靈顫動不已。繪畫、建築等是視覺藝術;我們對外在事物的感知大多數是通過視覺,對視覺藝術的欣賞是審美活動非常重要的一環;提高視覺藝術的鑑賞力,會使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姿采。例如,具備一些有關建築的歷史和風格的知識,當我們到外國旅行時,就更懂得欣賞當地的建築。又如,具備一些有關園林藝術的知識,在我們遊園時,就更容易領會園林設計的巧妙及其意趣等,為旅途增添知性上的樂趣。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我會將較多的時間放在文學上。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文字是表達和傳遞思想感情最有效的工具和媒介,可以說文學是思想的藝術。沒有任何一種藝術門類能像文學那樣,會對人的心靈和思想產生持久和深刻的影響。因此,在藝術的各個門類中,最能啟迪人的思想、最能對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影響並從而改變人生的,非文學莫屬。

讀文學作品不必像學習科學知識那樣需要有系統地學,除非你的專業就是研究文學。我們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挑選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來欣賞;也可以訂一兩本文學雜誌,欣賞當代作家的作品。而且文學作品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階段、任何時候閱讀,只要你眼不花腦筋不癡呆。讓這種高層次的審美將我們的一生點綴。

雖說沒有任何一個文學作品是非讀不可的,但對於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有一類文學作品我認為是必須要讀的,那就是唐詩宋詞。而且最好能多讀一些,不僅僅只讀三百首。我認為,唐詩宋詞不僅僅是中國詩歌的一座高峰,也是世界詩歌的一座高峰。讀唐詩宋詞會給人極高的美的感受。

詩被譽為文學中的文學。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法國詩人蘭波也認為,詩人都是「通靈人」、都具備通靈的眼睛。詩人具備特殊的審美靈性,能靈視詩意世界中的意境。我認為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而唐詩宋詞中表現意境的手法是詩歌藝術偉大的遺產。欣賞唐詩宋詞能幫助我們領略這種奇妙的意境。

有一門學科非常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鑽研,但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能較深入地掌握這門學科。這就是數學,我說的是純數學而非應用數學。

純數學十分抽象、艱深,如果不是學數學的或從事這個專業的研究,一般人很少會接觸到純數學。即使在大學是學理工科的,其所接觸到的數學也多為應用數學。學文科的就更不用說了,離數學就更遠了。數學這門學科也不容易學,非物理專業的人要了解物理,可以看科普,但數學沒有數普。因此,除非是極少數狂熱的數學愛好者,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純粹是為了滿足求知欲而主動去自學數學。

然而,數學之美只有較深入鑽研純數學的人才能領略到。數學之美是一種結構之美,但數學所揭示的不是現實世界的結構,而是抽象世界的結構,這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型世界。現實世界是暫時的、相對的;而理型世界是永恆的、絕對的。數學是人類心智的最高創造,數學之美是一種極致的美。以我自己較熟悉的集合論為例,超窮數集具有許多神奇的性質。例如,部分等於整體,無窮大有無窮多的等級,等等。因此,如果能做到的話,這輩子值得花時間較深入地研習一些數學,你會在學習、鑽研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尤其是當你精確地構造一個定義,或成功地證明一個較難的定理,那種精神上的愉悅是無與倫比的。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數學是奢侈品。如果沒有數學天分或對數學不感興趣,不學數學也沒問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了也不會欣賞到數學中的美。但邏輯學卻不能不學,我講的是思維邏輯而非數理邏輯。數理邏輯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思維邏輯則屬於思考方法學,它包括基礎邏輯和批判思考,每個人都必須掌握。

我們每個人都會思考,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如何正確、恰當地思考。前面提到,迷信和愚昧往往與缺乏科學知識有關。然而,許多具備豐富科學知識的人,甚至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學者,也常常有一些愚蠢的觀念。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思維邏輯的訓練,未能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我們所描述的理想的知識結構中,思考方法學佔有特殊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本身不是一種知識,卻為我們思考和運用各種知識提供了框架和座標。

哲學家康德說過:「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他講的是認識論中感性與知性的關係。我們可以仿傚這種說法,用以描述理想的知識結構:思考無知識則空,知識無方法則盲。在理想的知識結構中,思維邏輯與各類知識同等重要。思考方法學近年發展得越來越豐富,但其最核心的內容不外以下三部分:語理分析、邏輯方法和論證評估。

思維離不開語言,我們是通過語言來思考,尤其是複雜、抽象的思考。因而,確當地使用語言對思考來說至關重要。思想上的許多混淆和謬誤,往往是由於不當地使用語言所致。語理分析就是教我們如何在思考時確當地使用語言,避免掉進種種語言陷阱。邏輯方法教我們如何運用基本的邏輯技巧進行論證,它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一些科學方法等。論證評估教我們如何辨別好的論證和壞的論證,包括分析一個論證中理據與論點的關係,以及辨識種種邏輯謬誤等。掌握了這三種技巧,就基本上掌握了思考方法學的核心內容。

理想的知識結構中不能沒有哲學。哲學是一門反思性的科學、是一門智慧的學問。任何一門學科,只有達到哲學的高度,才堪稱深刻。未經哲學反思的知識是膚淺的,缺乏哲學思考的人生是蒙昧的。

傳統上,哲學的三個部門是: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形而上學是一門超驗的學問,探究萬事萬物最終極、最根本的問題。知識論研究人類知識的本性,它探究知識的來源、限度和可靠性等問題。倫理學是道德哲學,探究善惡對錯以及道德的本質等問題。

要學習哲學,可先讀一兩本哲學史。許多哲學理論是從前人那裏發展、演變而來的,讀一些哲學史對我們學習哲學是有幫助的。在哲學的三大部門中,我自己對形而上學和知識論較感興趣,尤其是前者。能嘗試超越自身的經驗、叩問萬事萬物最終極的本原,是人類智慧的極致。在有關形而上學的各種學說中,我對魏晉玄學情有獨鍾,尤其是王弼「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我認為它是對存在最深刻的洞見。

現代西方哲學分為歐陸哲學和分析哲學。分析哲學是通過意義釐清和概念分析的進路處理或解決哲學問題。分析哲學家認為,許多問題之所以產生是由於概念混淆或誤用語言造成的;通過概念分析和邏輯分析,可以發現許多哲學問題其實沒有意義,從而消解這些問題。這種哲學流派非常崇尚思維清晰、語言精確和邏輯嚴格,多讀分析哲學的著作和文章,有助於我們培養清晰、精確和嚴格的思考。

如果想更深入地學習哲學,可以選擇一些較專門的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如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心靈哲學、宗教哲學、數學哲學、邏輯哲學、文化哲學、社會哲學等。前面提到,任何一門學科只有達到哲學的高度,才堪稱深刻。要對一門學科有深刻的理解,有時需要對它作一番深入的哲學反思。

以科學哲學為例,具備科學知識的人未必真正懂得科學,即未必真正了解科學中的方法及其理性精神。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後,讀一讀科學哲學,對科學作更深入的反思,會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科學的性質。前面提到,在獲取經驗知識方面科學比任何領域都可靠。但也應該避免過份迷信科學。讀科學哲學,能使我們了解科學在探索真理中的威力和限制。這更有利於我們理解科學中的方法和原理,從而真正具備科學的理性精神。

前面說過,學習語言學能使我們了解人類的這個最神奇的創造物。然而,光是學語言學,對語言的本性未必會有深刻的理解。語言哲學就是對語言作進一步深入的反思,它探究語言的種種性質,如語言的功能、語言的用法、語言的意義和指稱、語言與事物的關係、語言與使用者的關係、語言與語言的關係等。學習語言哲學,能使我們對語言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我們都有感覺、會思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意識就是明明白白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東西。然而,意識又是最神秘莫測的東西。什麼是意識?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怎樣?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心靈哲學探討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學習心靈哲學雖然未必能解決這些問題,未必能最終解開心靈之謎,但至少使我們反思這些問題。哲學就是反思性的學科,它從後設的角度對一切問題提出質疑和作出反思。它甚至對哲學本身作出反思,就產生哲學的哲學,即元哲學。

反思出智慧,哲學思考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在我們的一生中,除了要汲取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有文學和藝術上的修養,有數學或思維邏輯上的訓練,還要懂得哲學思考。一個浸染了哲學思考的人生,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張海澎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邏輯學、思考方法等。

下一篇

毛主席讚賞陳遼的文章(附陳遼評李遠榮的記人散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