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年份

潘銘基

有一個習慣,做事喜歡循名責實,名實相符。「二Ο一九冠狀病毒病」,乃是香港特區政府對它所用的名字,而它的英文簡稱是「COVID-19」。看看它的年份,是二Ο一九,它不是某某酒莊生產紅酒的年份,而是這個病毒首現的時刻。香港的首宗個案在二Ο二Ο年一月出現,想不到月曆已經撕掉了二十四頁後,這個病毒依然存在,且愈發流行,改頭換面,不變的唯有病毒的年份。

疫情大流行教曉了我們許多事,坦然面對,靈活變通,肯定是其一與其二。

「與病毒共存」,可以有著許多不同的詮釋。無論是否願意,病毒都與我們同在一段時間了。與其仍在設想疫情何時結束、疫情結束後如何如何,倒不如好好的活在當下,調適著疫情下的生活。

曾經,我們時常外出用膳,香港大概有著全球最多的「無飯夫妻」。有人說香港是「美食天堂」,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的人。香港無疑是有著不同地方的美食,卻是「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世界美食來了香港,便都帶有香港特色。原汁原味是氛圍,離鄉別井的美食只能入鄉隨俗,成為了香港式的世界美食。從前,每天可以到不同的餐廳,吃盡天下的美食。早餐,可以到港式茶餐廳、中式茶樓,可以吃英式早餐、歐陸式早餐、美式早餐。午餐和晚餐,只要是想得到的款式,便幾乎都可以吃得到,香港就是如此的方便。這裏或許會有一個迷思。如果白天要上班,三餐在餐廳吃,那麼自己的房子是用來做甚麼的,難道只是每天洗澡和睡覺?其實,整天在外而不在家,不是有家歸不得,也不是餐廳特別好吃,而是居住環境狹窄,逼不得已。到餐廳用膳,不單是為了果腹,更是一種密室逃脫的方法。因此,在疫情之下,餐飲業屢受打擊,時而禁晚市,甚或禁堂食,外帶服務並非不可,只是缺乏了那解除束縛的片刻。

過去有許多時候我們都說要減少即棄餐具,可在世紀疫症的陰霾下,不少信念都只能無奈地「與時並進」。可以不用木筷子,可以不用膠匙羹,但餐盒在大部分情況下也很難避免。於是,環保只能夠歸納為「衣食足而知榮辱」!有些餐廳鼓勵外帶時自備餐盒,或者所使即棄餐盒採用了環保物料,或者是即棄餐盒可以循環使用。凡此種種,都是在疫情下外帶服務大增而無可奈何的選擇,但願在抗疫之餘,我們仍然有保護環境的考慮。這是靈活變通,也是坦然面對。

曾經,我們時常出外旅遊,經常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曬照打咭。口裏說愛香港的人很多,在疫情以前,只要放假便立刻跑到機場離港的也大有人在。這種對香港的愛,未知是否因為距離而產生了美感?其實,香港面積小,香港人的家居面積也小,在雙小的情況下,到外地旅遊便帶來了喘息的空間。自新冠肺炎出現以後,出門遠遊變得不可行。香港有著許多我們平日少有涉足的山水秘境,香港的郊野面積也跟人口如此密集形成了詭異的落差。舉例而言,過去香港人特別喜歡到日本、韓國看楓賞櫻,現在甚麼大棠、流水響、中大未圓湖紅葉,嘉道理農場鐘花櫻、鰂魚涌公園富士櫻,在傳媒的大肆報道,便都遊人如鰂,車水馬龍。

風光景緻的美麗並無絕對,投入了本土感情,不假外求的勝景更顯得煥然一新。疫情影響著各行各業,威脅著男女老幼的身體健康,肯定是弊處連連。從前,香港的旅遊幾乎只面向外地遊客,而香港人只會往外跑。東京新宿、首爾明洞,每逢假期總會聽到粵語的交談。疫情讓香港人重新發現香港,讓大家深入地了解這裏的人文與自然風光,才發覺從前實在放過了這個城市裏的許多美好。「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這是靈活變通,也是坦然面對。

曾經,這個城市永遠燈火通明,黑夜仿如白晝。滿街的霓虹燈當然絕非香港的專利,但密集與幅員遼闊的程度卻肯定是首屈一指。現在,時而晚市禁堂食,或者是晚上十點以後餐廳便不可營業,晚上的香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寧。日與夜涇渭分明,街道上行人稀疏,沒有了摩肩接踵,沒有了此起彼落的叫賣聲,人類的活動幾乎只集中在白天。

那麼,平日在晚間活動的人到了哪裏呢?香港的不夜,原因並非大家特別喜歡溜達在外,而是回家後的空間不足,倒不如行走在外,大叫一聲「諸君何為入我㡓中」!路邊攤檔的小吃,各式各樣的特別飲料,在過去三年都不可能突破那三至四層不織布。現在,晚上少有店舖營業,走在寧靜的記利佐治街、羅素街、西洋菜南街之上,看著微弱的燈火,稀疏的人和車,完全是一種另類的城市遊。

香港人工作時間之長,聞名遐邇。在外旅遊之時,經常會抱怨何以百貨公司會在晚上六、七、八時便關門,而香港的常態是商業區的店舖在晚上十時才停止營業。疫情下的光景,遊人少了,店舖亦隨之而提早關門。在擔心生計之餘,也只能早點回家休息。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控制,能夠調適的只有自己的心態。這是靈活變通,還是坦然面對,也許只是無奈的接受!

COVID-19是它的開始,沒有COVID-20、COVID-21、COVID-22,它沒完沒了的存在已讓人不知道有沒有終結。朋友間的交談,如果回首過去,往往夾雜「疫情以前」如何如何;如是展望將來,則多有「疫情完結以後」云云。疫情何時完結,有專家說是三年,三年不長不短,世界還是要繼續運轉。當戴口罩已經成為日常,在邁向第三個年頭的這一刻,突然醒覺電影裏有些人物實在有著先見之明。鋼鐵人(Iron Man)、蜘蛛人(Spider Man)、蝙蝠俠(Batman)都戴著面罩,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更是戴著太空頭盔,深知在地球連呼吸也可能有危險!疫情後續發展如何,專家有不同的說法,但生活總要過,方法總比困難多。相信所有人都有著共同的願望,希望COVID-19早日載入史冊,成為了回首過去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為阿Ben及如一提供)

潘銘基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院長暨輔導長;並任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特聘教授、大禹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以及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理事等。學術興趣在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唐宋類書等。在校任教《論語》、《孟子》、《漢書》、《禮記》等科目。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賈誼新書論稿》、《孟子的人生智慧》、《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賈誼及其新書研究》、《漢書及其春秋筆法》、《字書裡的動物世界》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