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為了新的開場

梅子

香港作家聯會(原名香港作家聯誼會)一九八八年創會,迄今已二十週年。作為三十一個創會會員之一,一九九○起,經會員大會選舉,我進入理事會,先後擔任學術部、出版部理事和《香港作家》(會刊)副總編輯、總編輯,為會務的發展以及香港文學的向榮略盡綿力。期間,從會內前輩、平輩和晚輩同道身上、作品裏,獲得不少教益。如果說,付出時是快樂的,那麼收穫時便不僅是快樂還應加上「百感交集」。

作聯之創組,宗旨乃「以文會友,繁榮香港文學」。於今,七千餘日已逝,回顧來時路,可以看到斑爛的光彩,無一不是各屆理事和全體會員同心戮力播種耕耘的成果。寫作人的組織並非紀律部隊,大家憑相同的興趣愛好聚在一起,復藉合情理而有公信力的管理共襄盛舉,有這樣的業績,委實難能可貴。但寫作人崇尚自由的「天性」,在尊重獨立人格的普世價值推動下,又往往與「組織」的框框發生齟齬,唯有兩相磨合,方得關係的緊密和諧。回首往昔成就,所以尤須特別留意那些黯然失色的邊邊角角,我以為,正是為了更好的磨合。一個組織有沒有這份自覺,無疑是衡量它是否有生命力和前景的標尺。歡慶創會二十週年,探擷碩果與尋找差距,可謂殊途而同歸,均旨在善待自己,增強信心。但舊榜如水,來績如燈,與其耽往而溺死,不如膽前而奮行。在嶄新歲月裏,作聯依然任重而道遠。有下列幾件事,似乎不容小覷。

凡是群眾自由結合形成的組織,為全體會員謀取福利絕對應擺在首位。作聯的人力、物力、財力,怎樣更集中有效地投放於集體事業的推進上,必須通盤規劃、從容實行。譬如,既要以文會友,則鼓勵會員創作,編集其佳構,評論其得失,自然以定期操辦為宜。再如,三百多名會員中,年事已高者佔相當數量,他們也需要更多關照,逢年過節倘能組織晚輩會員探望,人間溫馨之情必會給他們無限慰安。又如,會員的聯誼活動曾經頗為活躍,如何物色並栽培能幹的組織者再續前風,也應提到理事會的議事日程上來。上述種種,果能做到,則會員定然歸心。

萬事萬物都將老化。作聯對於新血、生力軍的吸納,曾格外重視,今後有必要加大力度、更上層樓。換言之,量與質宜兼顧不宜偏頗,因偏向一邊不是濫了就是缺了;寧濫勿缺或寧缺勿濫,終會變成烏合之眾或孤家寡人,到底都非當今之世繁榮香港文學的明智之舉。

人生沒有幾個二十年,民間組織亦然「以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揚的引子。」莎士比亞名劇《暴風雨》裏這句話,我認為不妨錄下以為策動並啟示作聯的座右銘。新的開頭若開得好,第二個二十年無疑會有更多更好的消息。

上一篇

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二十五載 錢小芊、劉再復、余華、閻連科等到賀

下一篇

小記香港作聯兩位令人敬佩的前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