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是一盤炒雜燴

東瑞

在香港居住快半世紀,如果以一句話比喻香港,我會說,香港是一盤炒雜燴,熱辣辣的色香味俱全;當然,形容香港是杯雞尾酒,詩意盎然,也美;炒雜燴比較中式,有點普羅大眾的市井味。

香港以前被誤讀沒有文化,只被認知是購物天堂;八十年代,有一大作家路經香港,只是走馬看花,就大放厥詞,斷言香港沒有文化。讀了令人苦笑不得。

先從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看看香港飲食文化。如果有機會常到外面吃,就會感覺非常豐富多元。很輕易的,你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境外地區、周邊國家的代表性美食,如星洲炒米(新)、喇沙(馬)、冬蔭功(泰)、金邊粉(柬)、越南檬(越)、巴東牛肉(印尼)、印度咖喱、壽司(日)、葡國雞(澳門)、意大利麵、披薩(意)、法國式西餐、泡菜、烤肉(韓)、漢堡包、肯德基(美)、台灣牛肉麵、新竹米粉、金門麵線、蚵仔煎(金門)、北京水餃、烤鴨、上海小籠包、梅菜扣肉(梅縣)、雲南米粉、麻辣酸菜魚(四川)等等,這些富有代表性的各地美食組合,形成一種非常巧妙的香港多元飲食文化的隱喻,也成為「香港文化是一盤熱辣辣的炒雜燴」的形象注釋。加上香港小食蛋撻、咸水角、鳳爪、荷葉飯、山竹牛肉、蝦餃等名聞中外的港式點心經典,太洋洋大觀了!走了很多地方,似乎找不到一個城市,集中了那麼豐富的佳餚美食,想吃什麼就有什麼。香港人適應能力也真強,舶來品來什麼就適應什麼,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家居黃埔花園,各類餐廳、酒樓、食肆多達五十家,午餐時間,每一種都有人排隊。

港式點心。

鼎盛一時的大排檔,已經成為香港市民的共同記憶,港式茶樓也獨一無二,成為「出口」的飲食代表。吃而已,已經形成超強的文化,哪怕這種文化是輸入的、拿來的、混血的,都無愧於香港美食天堂的美譽;自由港的香港,那種包容全球、緣結東西的襟懷,香港中國人自傲之外,也慶幸我們的一張嘴長留香港。

當然,不是飲食而已;只懂吃,難免淪為一般動物;香港文化的精彩,也在衣玩住行語言習慣風俗人情等各方面充分表現;從日常生活的柴鹽油米一日三餐,到報紙雜誌娛樂八卦各種意識形態,樣樣俱全。

也不妨從一個曾經的爬格子動物看昔日報刊文化。五十至九十年代,當網絡文化還沒那麼流行和發達時,香港紙質媒體如日中天。我知道的、我投過稿的就是長長的一串報刊名字,至少有《大公報》、《新晚報》、《文匯報》、《天天日報》、《中報》、《快報》、《晶報》、《星島晚報》、《明報》、《明報晚報》、《華僑日報》、《成報》、《新報》、《澳門日報》、《公教報》、《海洋文藝》、《香港文學》、《讀者良友》、《青年良友》……那時,兩度失業,各長達一年,日寫五個專欄和連載,都是靠這些報紙讓我獲得起碼的三餐。最高峰時期,靠爬格子累計稿費也有每月一萬餘(在當時這是個不小的數額),如果香港是文化沙漠,我這類爬格子動物早就餓斃街頭。由近及遠,說己論他,再看看昔日歲月,多少中國南下大作家在香港逗留,留下珍貴的行跡,播下無數文學種子,也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魯迅、許地山、蕭紅、戴望舒……說香港沒有文化,香港純文學的旗幟劉以鬯、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卻都從香港橫空出世。他們的作品,影響了香港幾代人。香港的書店,也旺盛過一個長時期,一位書蟲朋友九十年代就編過《香港書店巡禮》,厚厚一本;那年月,二樓書店就成為香港旺角一道最美麗的風景,只是後來,珠寶店越開越多,影響二樓租金;金店蠶食書店,二樓書店越搬越高,高處不勝寒,最終執笠矣。

逾百年的香港電車。

再從一個對香港購物以外事物有興趣的海外遊客的眼睛看香港。有心的導遊結合了陌生的眼睛,就會感覺香港不少景點都富有文化內涵,都有歷史掌故或故事。有次,我對南洋來港的一位文友說,這次我做你的小導遊,顛覆一下「購物天堂」的形象,看一看我設計的文化香港吧。他非常高興。我說香港和九龍、新界就組成「島與半島」,劉以鬯先生有本描述香港七十年代金融風暴的長篇名著就取名《島與半島》。在香港,我們最好乘電車,可以慢慢欣賞車窗兩邊的街景。乘上年齡逾百年的電車,朋友很好奇,歎道,現代化的香港,竟然還有這老古董呀!我笑說,你現在就坐在老古董身上,穿梭香港古今。電車行駛著,車兩邊風光猶如千變萬化的萬花筒,可惜我不一定熟悉。我們是晨早從北角出發,一路向西。重要的小站就下車逛逛。北角這地區,有不少福建人,尤其是閩南老鄉。他們移居香港後,靠一雙空手闖天下,很好紮下根來。路經高士威道,我們在維多利亞公園站下車,參觀中央圖書館。這個外觀造型沒太多特色的文化景點,內裏倒大有乾坤。有關人員熱情接待,我們參觀了各種現代化設備、地下大堂的藝術展覽、演講廳、會議室、電腦室、分類圖書,有人還詳細地介紹了各種服務。我說香港文學館在八樓,幾年前還搞過《東瑞文學作品展》,可惜你那時不在香港。離開時,我們還看到不少市民在其中一層舒適的空調大堂裏坐著翻閱報刊。

香港世界最長手扶電梯。

接著,電車繼續往中環進發。中環摩天大廈高聳入雲,玻璃幕牆林立,連當年法國的「蜘蛛俠」Alain Robert也望高讚嘆,以靈活的攀高技巧,於二○一八年成功攀上中環四季酒店四十五頂樓,前後歷時三十幾分鐘。中環的高樓大廈建築群走在世界前列,號稱香港華爾街。但紐約華爾街有的,它有,沒有的,它也有。如,年齡很老的當舖見證了香港很早就開埠。在這樣新舊交雜的區域,怎可以不下車走走?那天正好是週日,皇后廣場附近的馬路被封,劃為步行街,有古董汽車展在舉行;一些草坪、噴水池旁,成了菲律賓女傭的休憩天堂,幾個穿緊窄牛仔褲的菲姐姐在隨著音樂扭臀大跳現代舞,這豈不是精彩的女傭文化?我帶朋友走到一些大廈後巷,或大廈與大廈之間的縫隙,告訴他消失了的大排檔的種種故事。那時有一隻爬格子動物在午後的巷裏開工,他聽了很是茫然,我說,現在那人就在陪你走走,已經轉身成為敲鍵舞者。大家哈哈大笑之餘,我們開始爬上天橋,往中環和上環之間的空間走去,終於踏上了那世界最長(八百米)的扶手電梯,參觀精彩的香港露天博物館。電扶梯一截接一截,兩旁可以看到香港開埠最早的中西區幾條橫街,如德己立街、威靈頓街、雲咸街、和安里及榮華里,包括孫中山紀念館、蘇豪區、蘭桂坊……我們看到酒吧、異國餐廳林立。這兒白天安靜,夜晚必有一番盛況;我們最後還走到古味很濃的石板街、最頂的荷里活老街,這裏賣古董和玉器的店舖成行成市,也有古廟,真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朋友海量,買一罐大啤酒,一口氣飲光。看看時間還早,我們還乘車來到赤柱,正遇夕陽徐徐西沉,空氣非常涼快,行走了一圈購物小巷,再到海灘岸上的咖啡座喝咖啡,太多的洋漢和鬼妹在歎咖啡看日落……這些非常特殊的景點和畫面,構成了香港的異色。

石板街。

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屋頂戴了一頂雅緻的書卷氣十足的「書玉」帽子。

乘電車行香港島之後,第二天我帶朋友走路加乘巴士,走馬看花參觀香港的「書+菜」式文化。那是港九各區都有的公共圖書館,圖書和街市別樣地合一,有的就統稱市政大廈,有的叫街市,公共圖書館往往也設在其上,只是不同電梯進入;近年油麻地公共圖書館還將玉器市場納入,屋頂還戴了一頂雅緻的書卷氣十足的「書玉」帽子。我們再從黃埔出發,在理工大學附近的香港歷史博物館下車,進入參觀,博物館以各種文字、實物和映射全方位地重現香港逾百年的歷史。那些香港獨有的風俗人情特色展品,每一件都在見證香港有文化。再走到尖沙咀半島酒店,想像一下當年香港「蘇絲黃的世界」的百年風騷,電影裏那些粵劇和電影,就會慢慢咀嚼出香港那種華洋巧妙交流又融合的異國情味。走出博物館,再入藝術館看看藝術展,在星光大道走走,看看港島風景、演藝工作者的手掌印,再觀賞鐘樓,十大商場榜首海港城,會感覺時間流逝得非常快。看看下午還有時間,我們馬不停蹄,再遊覽了鑽石山那仿唐朝建築的南蓮園池、黃昏鯉魚門的漁村風情和成行成市的海鮮食肆……

朋友離港那天,發訊息過來,大讚:文化香港,非常棒!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東瑞簡介:原名黃東濤,香港作家。一九九一年與蔡瑞芬一起創辦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迄今,任董事總編輯。代表作有《雪夜翻牆說愛你》、《暗角》、《迷城》、《小站》、《轉角照相館》、《風雨甲政第》、《落番長歌》等一百四十五種,獲得過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獎、小小說創作終身成就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傑出貢獻獎、全球華文散文徵文大賽優秀獎、連續兩屆台灣金門「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等三十餘個獎項。曾任海內外文學獎評審近百次。目前任香港華文微型小說學會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國立華僑大學香港校友會名譽會長、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名譽會長等。

下一篇

從香港文學的角度談《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