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寫作的人——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講座紀要

傅曉 記錄整理

編按:文學講座「用生命寫作的人——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十一月六日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展開對潘耀明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的討論,約二百位文學愛好者出席。講座內容精彩,現輯錄精華,以饗讀者。

「用生命寫作的人——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文學講座十一月六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辦,展開對潘耀明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的討論,約二百位文學愛好者出席。

活動由香港作家聯會、《香港作家》網絡版主辦,《明報月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並邀請作家周蜜蜜主持,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許子東、香港專欄作家黃子程、《香港作家》網絡版總編輯萍兒發言,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張雙慶作總結發言。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家炎為該書撰寫長篇序文,讚揚潘耀明充滿人性充滿愛的為人,支撐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成就了與老一輩學者作家們難能可貴的隔代情誼,更因為潘耀明的才氣,使他受到大師們的信任和倚重。他認為「這部豐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潘耀明先生好友、著名影星林青霞在她的微博公眾號上推薦潘耀明新書:「那天晚飯後回家,收到一本大書,翻開來看,即刻放不下……鳥叫了,不停,天亮了,還在看。」

文學講座「用生命寫作的人—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十一月六日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講者包括:黃子程(左一)、張雙慶(左二)、潘耀明(左三)、許子東(右二)、萍兒(右一),並由周蜜蜜主持(右三)。(本會資料室)

與時間競賽、用生命寫作

潘耀明先生是香港著名的作家、編輯和出版人,現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他自幼喜歡文學,小學中學時期,家附近圖書館裏邊有關新文學作家的書幾乎全都看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他在《正午報》當記者,受到著名學者及作家曹聚仁的啟發,更是年少對中國文學的強烈熱愛與癡迷,他開始關注和研究五四以來的新文學。

後來在《海洋文藝》做執行編輯,以及在香港三聯書店當編輯部主管,有機會與很多內地作家聯繫,他抽空去探望或訪問這些作家,順便把之前一些解不開的謎團向這些作家求證。《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講述潘耀明與巴金、錢鍾書、楊絳、葉聖陶、俞平伯、沈從文、卞之琳、金庸等眾多文壇名家的訪談交往,並配以書信、手稿、照片等,道出與他們相交多年中別具價值的寫作研究、生活軼事,更立體的呈現了一批文壇作家的風貌。

彼時中國剛開放,物資匱乏,儘管潘耀明本身並不富裕,卻對朋友非常慷慨。內地作家生活物品短缺,他常常為捎一些物品帶過去,如放大鏡、錄音機、咖啡、香煙,保健食品如西洋參,甚至醫療器械--好比蕭乾患了腎病,動了手術,要在體外排尿所需的尿袋,潘耀明都會為他們購買,或郵寄、或親自帶給他們。

另一方面,這些作家的風骨和對文學的熱誠,讓潘耀明感到敬佩。他在發言中感慨表示,這些老作家們「都是在拚力與時間競賽的人」、「用生命寫作的人」、「其精神境界、道德文章,如高山流水,仰之彌高」。他們在經歷了生命的各種磨難和艱辛,甚至生命最燦爛的年華都耗在批鬥、勞改、寫自我檢討上,仍然熱愛文學:錢鍾書重新校勘《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巨著,俞平伯重新投入《紅樓夢》研究,巴金寫出擲地有聲的《隨想錄》,蕭乾掛著尿袋,與夫人文潔若全力搬動大山──翻譯天書《尤利西斯》……他們都想窮餘生之年去寫作,把過去被虛耗的時間掙回來。

在分享中,他更表示對香港原創文學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相較於影視、表演藝術等領域,特區政府在文學方面的投入一直較少,因此我也擔憂香港原創文學的未來發展。」他希望可以此書,令大家看到文學界的歷史與價值,如同書名所言,令心向文學的情感在人們心中流動。

香港文學的重要推手

許子東表示,觀察香港文學有三個角度,一是香港作家所著、在華文文壇中都被定義好的作品,二是注重香港本體性、表現香港主題的作品,而潘耀明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即屬第三個角度——香港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交叉路口,香港文化人所扮演的重要時代影響力。他認為,香港不僅是金融、財政、物質流動的港,還是一個文化的港口,香港文學的歷史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今天,一直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交叉路口。如曹聚仁、羅孚、宋淇這些文化人,他們的文化活動,讓更多作家被記住、被看見,推動華文文學界交流,更是香港文學在大文化場域中巨大的文化政治效應。他更表示:「香港在這方面的工作,沒有人能夠超過潘耀明。」

許子東解釋,要做到這樣的工作需要三個條件,一是香港在兩岸四地乃至全球華文文學中的超越、寬容、多元和自由的獨特地位,二是報刊文化的優勢,第三更是因為潘耀明先生與眾不同的誠懇和厚道,以真誠打動老作家向他吐露心聲。

文學講座吸引約二百位文學愛好者出席,反應在疫情下難得熱烈。(本會資料室)

以作家為基礎的文學史

黃子程表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一本以作家為基礎的文學史,這些作家們,不僅限於最知名的作家,他們的命運隨著時代浮沉,順利或挫折,從中看到很多文學發展的現象。一般文學史都非常枯燥、硬邦邦,這本書應成為讀文學科目的人必備的書籍,整本書非常有啟發性,讓讀者走進這些作家的內心世界,也將正統中國文學史看得更加通,有更深的體會。很難得有人好像潘耀明先生這樣認識這麼多作家,並且有很深入的交流,發現作家本人都未能看到自己的特點。他更讚揚潘先生多年來對朋友的無私照顧,對朋友出手非常闊綽。更期待這本書有下集,將潘先生和更多作家交往的故事寫出來。

骨子裏的「詩人氣質」

萍兒認為,這本新書富有「詩意」,展現了潘耀明骨子裏的「詩人氣質」。書中的書信互動、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文學涵養,值得推薦給新聞行業的同業去學習。她更認為,包括潘耀明在內的香港很多精彩的文化人,用他們的努力證明香港並不是「文化沙漠」,香港具有獨特的、多元的文化環境和文學氣息。

張雙慶在總結中表示,他很讚賞潘耀明作為一名編輯對於作家們的付出,亦記錄了那些在香港文化交流中起到推動作用的人,可以說是「用生命編輯的人」。他更建議,潘耀明先生可以就海外華文作家再出版一本著作。

 

 傅曉簡介:香港作家聯會委任理事。

上一篇

從香港文學的角度談《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

下一篇

與時間賽跑的人──我自己背後的故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