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加拿大)
秋風乍起,四野愈發明朗。
那日傍晚,我徜徉在附近不知名的小湖邊。抬頭間,忽見湛藍的天空上飄蕩著一隻紅風箏,它是那樣的靈活鮮艷,又是那樣的隨心所欲。宅家抗疫大半年來,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生猛的景像,我內心怦怦直跳,難以抑制久違的興奮,邊哼唱邊手舞足蹈起來,活脫脫像腳下一竄而過的小松鼠。
為了急於追尋風箏的源頭,我疾步穿過木橋,直抵公園中央的大草坪。未曾料到,除了那只紅風箏外,還有四隻風箏正在準備放飛,似乎比往年多。也難怪,多倫多人被悶在家裏太久了,剛剛宣佈走出新冠病毒疫情,人們就迫不及待地衝出家門,盡情擁抱大自然了。
放眼望去,各隊人馬應該屬於不同的家庭,有的是父子檔,還有的是兄弟配。各隊相隔數米,依然保持著社交距離。不一會兒,好幾隻風箏一躍升上了天空,它們自由自在地翱翔起來,色彩不一,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為了盡情一飽眼福,我乾脆平躺在草地上。仰望空中飄來飄去的風箏,我不禁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情形。那時才十來歲,跟著哥哥去上海的郊外放風箏。三哥雖然只比我長六歲,但他閱歷廣、知識面寬。他告訴我,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一個叫魯班的人就用木頭做成了木鳶,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了。爾後用紙代替了木,紙鳶就出現了。再後來,又有人試著在紙鳶上系上竹梢,當風吹入竹梢的時候,聲音像箏叫,所以紙鳶又叫風箏。
小時候還聽大人講,放風箏不但可以作為娛樂活動,還可以「放掉晦氣」。每當遇上難題時,就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把風箏放上天,再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晦氣」也就這樣放走了。還清晰記得,有一個「髮小」曾經告訴過我的真事。有一回,他的母親生大病,好幾個醫生都束手無策。後來還是其父想出了法子,把母親的名字寫在風箏上,然後叫他把風箏放上天。沒過三天,其母的病情確有好轉,風箏還真夠靈的!怪不得,至今朝鮮人還保留這樣的民俗:每當正月十五,在風箏上寫著「送厄迎福」四字,附上火繩,把升到空中的風箏燒掉,以示吉祥。
整個少年時代,我經常與小夥伴一起玩風箏,簡直成了「發燒友」。一到秋天,週末常去郊外玩個痛快。有次回家實在太晚,還挨了媽媽一頓訓斥。一直玩到考大學那年,再也沒有碰過風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漂洋過海來到加拿大。幾年後成家立業,先後添了兩個兒子。等他們六、七歲後又一起玩起了風箏,似乎「返老還童」。記得二○○四年九月的一天,天氣格外晴朗,萬里無雲。我們一家四口來到多倫多東北側的「美麗徑公園」,參加第十屆「多倫多國際風箏節」。造型各異的風箏裝點著蔚藍色的天空,多姿多彩。多個國家的十餘支風箏隊應邀參加了風箏節,場上的比賽一個接著一個,一會兒是最快升空紙鳶較量,一會兒又是最長風箏尾巴搏鬥。當一個八十米長、五十多片葉片組成的「巨龍風箏」升到空中時,全場數千老老少少都驚嘆不已。原來,這個龐然大物來自中國的「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濃濃的中國風,引來此起彼伏的掌聲。
從此,每年秋天我們全家都會去參加風箏節。既讓孩子見世面,又讓他們參與娛樂活動,一舉多得,闔家其樂融融。年復一年,孩子們在追逐風箏中快快長大。我們兩口子用心陪伴著他們成長,也一天一天慢慢變老……
最近一次全家玩風箏,還是在二○一五年的仲夏,那是我們去美國三藩市旅遊。兩個兒子事先在網上查到,有一個放風箏的聖地。那日下午,我們先去唐人街買了風箏,然後直奔金門大橋旁的休閒公園。借著吹過金門大橋的強風,放了好幾個小時的風箏。那天放風箏的人還真不少,幾十隻風箏在空中盤旋,觀賞者數以百計,構成了一幅絕妙無比的圖畫,不禁想起民間流傳的詩篇:「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繫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雲端。」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嚮往著能像風箏一樣,自由自在地遨遊在藍天。當引線在握,遙望碧空,看著升騰的風箏時,會覺得風箏是自己的化身,似乎將天地相連,一種融合於大自然的喜悅頓湧心頭。這或許正是風箏乘風萬里達四海,老人小孩皆歡喜的魅力所在。
那時,大兒子就讀大學一年級,剛完成在高科技之都──硅谷的暑期實習。他邊放風箏邊說,自己以後要像風箏一樣在美國商場上飛翔。如今,他果然如願以償,在洛衫磯從事自己鍾愛的工作。那個時候,小兒子正在讀高中,他說將來要到全世界各地去放風箏。眼下,酷愛旅遊的他還有一年就要大學畢業了,已去過不少國家放風箏,正在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我似乎也將風箏傳遞到了兩個兒子手上……
瑰麗的晚霞已掛上天空,五隻風箏依然在隨風飄動,時而向上升,時而往下沉。再次仰視火紅般的天際,不由得捫心自問起來,自己何嘗不像這些風箏,從黃浦江畔飄到加拿大已整整三十個年頭了。最近十年,這只「老風箏」頻繁穿梭於中加兩地,有過一年飛北京四次的記錄,也有間距不到一個月的。往往是時差還沒完全倒過來,又要打道回府了。對我來說,體力上的疲憊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每次回國全身上下的細胞都是亢奮的,不妨套句流行語──累並快樂著。
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東西方飛行,親自感受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親自領略了高鐵、地鐵的飛速發展,內心始終與祖國的變遷同頻共振。但是,這隻風箏無論怎樣飛翔,不管在海外傳遞給幾代人,哪怕飛到天涯海角,其中總有一條剪不斷的紅線──故鄉情,它的源頭依然在「東方明珠」上海!
孫博簡介:加拿大華裔作家、編劇。現任加拿大網絡電視台總編輯、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出版長篇小說《中國芯傳奇》、《回流》、《小留學生淚灑異國》、《茶花淚》、《男人三十》、散文集等十多部書,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發表電影劇本《中國處方》、二十集電視劇本《中國創造》。擔任三十集電視劇《錯放你的手》編劇、四十集電視劇《鄭觀應》項目顧問。曾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山杯華僑華人文學獎、北京市廣電局優秀劇本獎、「英雄兒女杯」電影劇本獎、粼國劇本創意大賽獎、大灣區杯網絡文學大賽「最時代獎」、新移民文學突出貢獻獎,以及二十多項微小說、閃小說、散文大賽特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