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訪沈從文

胡少璋

移居澳洲已有五年,從香港托運來的二十個大紙皮箱,裝衣物及生活用品的箱子都打開取物了,只有一些紙箱從來沒有開箱動過。在此次新冠肺炎瘟疫期間,我一箱一箱地打開處理無用的廢物,不覺間發現幾袋書稿、文件及照片。其中一張紙上有沈從文寫的東歪西倒的字,由此,我的腦子裏即浮現出一九八四年八月一日及九日下午四點兩次訪問沈從文的情景:

開門的是沈夫人張兆和老師,門一開,我就看到八十高齡的沈從文老先生斜坐在一張有扶手的藤椅上,頭頂上即是一塊長方形的大木板吊在牆上面。張老師即發現我注目著這塊大木板,即對我解釋道,這是我孫女睡的吊床。又指著沈老說,他剛從醫院回來不久,你不要與他談太久,最多半個鐘頭,越快越好,況且今天來訪的人多。

沈夫人又說,因為房子太小,給來訪的人帶來許多不便,十分對不起,上次他生病,要住醫院因為樓梯太窄,又是在四樓,擔架床不能轉彎,只好叫人背下樓去。

因為,沈老患有腦溢血、偏癱,不能行走。不能多說話,口齒又極為含糊不清。再是他說的話不連貫,斷斷續續的,我根本聽不懂,所以,每句話都要張老師翻譯。

作者拜訪沈從文先生並合照。

張老師問我,你要問他什麼,你講給我聽,我說我是胡也頻的侄兒胡少璋,是從福建福州來的,要問沈老以前與胡也頻交往的事情。她即問我在北京的時間有多久,如果可以就下星期再來。因為,我要預先對他說,好讓他作好準備。這時剛好外面有人敲門,張老師一打開門,我就看見幾個人手裏拿著綢緞的古服飾。他們是從浙江來的,是要沈老鑑定真僞。

當我正要離開時,突然沈老又依依呀呀地說了些什麼,夫人即在我的耳旁說「他要你不要對你伯母丁玲說你來過這裏。」我點頭承諾。於是,張老師即告訴我,拍下照片就先走吧,下星期再來。

走出沈家後,我在想,社科院的宿舍就是這樣的嗎?原來世界著名的作家也只住這樣的呢?不是說《中國古代衣飾研究》一書出版後轟動了國內外,沈氏成了國寶,怎麼還是住在這裏?怕丁玲知道我去他那裏,可能是因為他寫的《記丁玲》一書引發起兩人反目,不願再因我來訪又惹來麻煩。

沈老原是賣馬草出身的將軍沈宏富(投軍曾國藩門下,因英勇善戰被提升為將校)的後裔,他也是行伍出身的,沒有讀過多少書,竟然成了著名的作家。後來不願再操筆杆子了,就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館工作。接觸了古代的紡織品,經其專注、鑽研後,竟然成了古代服飾的鑑定專家。而那些拿著古代服飾來要他做鑑定的人,以現在來說,可能不是博士也是碩士,最起碼也是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的專業人員。

可見一個人的成就不是靠一張文憑,靠學什麼專業,而是靠自學、靠努力鑽研、靠才能智慧,甚至可以說靠天才。

當今世界時興「士」,什麼院士、博士、碩士等等。可是沈從文卻什麼「士」也沒有,如果要說「士」,他可是「士」中的一個兵,士兵。

我第二次去沈老家,是八月九日下午。這天沈老精神很好,與我握手說歡迎之後,第一句話是問我,上次你來這裏,你沒有告訴丁玲吧。我說沒有,他笑了,放心了。於是,他對我說起當時在北京時與胡也頻認識後相處的一些情況。

每當他說一個人物,如孫伏園、項拙、李劼人等時,他就在放在藤籐椅的扶手上的紙上寫了名字。在談到胡氏讀的書的書名如《馬丹波娃利》、《人心》、《小人物》等時,他又寫出了書名。雖然沈老談的內容不多,但對後人研究胡也頻卻是很珍貴的資料。談話間,他也問了我們胡氏家族現在的情況及我的工作等。

每當沈老說一個人物,如孫伏園、項拙、李劼人等時,他就在放在藤籐椅的扶手上的紙上寫了名字。

今天談話的時間比較長,內容也比較多,沈老的精神比較好,心情也比較愉快,所以張老師翻譯得也比較輕鬆。

沈老在談了他所記憶中的胡也頻之後,問我在福州是住機關宿舍,還是住祖屋?我回答說,我們是向國家租房子住的,已經沒有祖屋了。三十年代,你們三人在上海辦紅黑出版社時,我祖父賣了祖屋拿出一千塊銀元,你不記得了嗎?

接著我說,以後有機會我想去參觀你渡過童年時光的祖屋。他無言以對,沒有任何表情,我當時覺得其中必有內情。後來我才知道,因為他的上代是封建官僚,所以房子被國家改造沒收了。

談話到此,沈夫人笑著開門送客,門一開,外面又有好幾個人在等候,並且大包、小包的放在地上,原來他們聽到屋裏有談話的聲音不敢敲門。他們是從西安等地來的,也是要沈老做鑑定的。事情真巧,事隔二十年後,我應邀到湖南開會,會議結束後,我即赴沈從文的故鄉鳳凰古城去旅遊,參觀了坐落在中營街二十四號的「沈從文故居」。這座湘西木質結構的四合院共有十個房間,佔地六百平方米,於同治五年建成。聞名世界的文學家沈從文,就在這裏渡過童年的時光。走出故居,我就去拜謁在聽濤山上的沈從文墓地。它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花叢中有一塊天然的摺扇形的五彩石,石上刻有四行題詞: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認識人」下面署:沈從文

作者於沈從文先生墓地邊留影。

如今,我在思索著一個問題,鑑定文物也應當鑑定人物,沈從文生前有沒有鑑定過自己複雜的一生?石上這四行題詞不是分明要後人去理解他,去認識他嗎。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胡少璋簡介:194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六十年代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1989年定居香港,曾任《香港文學》雜誌編輯、《大公報》編輯、《統一報》總編輯及港英政府、香港特區政府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歷任香港書評家協會創會會長。後移居澳洲。著有《胡也頻的生活與創作》、《胡也頻的少年時代》、《胡少璋雜文選》、《香港的風》、《香港的腦和手》等。

下一篇

星歸碧落經年,緬懷夫子心間 ——懷念山東大學美國現代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王譽公教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