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在女帽上的宮殿──參觀瓦爾克魯茲宅邸隨想

胡少璋

一眼望去瓦爾克魯茲宅邸,就會令你震驚,為何至此呢?還是說一下房子的由來吧。

一八〇三年,愛爾蘭籍亨利布朗海斯爵士新建瓦爾克魯茲宅邸時,僅是一棟小石屋。後來,溫特沃斯買下此宅邸。一八二九年他與莎拉結婚,妻子是一位女帽製造商。

朋友,你沒有聽說過,經營女帽也會發達的嗎?其實,任何行業都有發達的機遇,這主要看你如何經營,有時也跟時局、環境有關,看你的運氣吧。

他們夫妻倆就憑自家的經濟實力,要建造一棟屬自家人,而且類似悉尼總督府風格的哥德復興式的宅第,他們的願望實現了。朋友,我行文至此,你不會感覺到,這座金碧輝煌的宅邸不就是蓋在女主人莎拉頭上戴的那頂帽子上嗎?!

生活在天地歲月裏的人,誰不想有一棟豪華的住宅,可是,能實現的有幾個呢?

這座宮殿式的宅邸,雖然有二百年了,但依然莊嚴耀目、美不勝收。

整座樓房是用灰中帶紅的長方形石塊砌成的,樓高三層,最外面有一根金黃色的園石柱,還超越出「人字」形的屋頂。它下大上小,好像要一個人用雙手環抱似的,可能它是整座石屋的支撐柱。造價可能還遠超,現在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用一生的奮鬥去購買下百萬的別墅,可見,這座宅邸的價值。我與幾位老人久久地仰望著這根石柱,讚歎不已。

這座宅邸內有十九個用途不同的單位,如服務庭院、內庭院、入口大廳、前廳、小茶館、客廳、餐廳、上層大廳、兒童房、女管家房、奶房等,還有一個地窖。

距離這座宅邸不遠處,還有一座也是用長方形的石塊建成的馬房。內有馬車房、馬夫等人的居住房,還有馬匹餵養的馬廄等。

我們要從駐地去參觀應該怎麼走呢?從Parramatta先經九千米的海底隧道,到達悉尼海港大橋後,再行使一段路,即到達悉尼海濱的瓦爾克魯茲宅邸。

宅邸前面有一個停車場,門前還搭蓋一個四方形的亭子,有工作人員坐在上面接待遊客,並分發中、英文的資料和宣傳照片。宅邸內還有七八個工作人員,在各個單位內講解、指導。它已成為澳洲最重要,而且保存完整的莊園之一,這個歷史大景點供人免費參觀。

我為何有這個機會去參觀呢?因為,我是澳華會(ACCA)西區服務中心的成員。澳華會每個月有一次組織成員旅遊、參觀。年輕的職員容姑娘和鄭姑娘及一些義工,如:何姐、左先生、陳姑娘、梁太、阿文等。他們帶領並陪同我們這些七老八十的甚至九十歲的老人外出旅遊。這次參觀瓦爾克魯茲宅邸是在五月廿一日。

我以前在報刊上發表的好幾篇旅遊文章,大部分都是澳華會帶領我們去參觀,採訪而寫就的。在此,我特表示謝意。並希望其他老人服務機構也能帶領老人出去走走,見識世界。

前排:(左二)百歲老人、(左三)義工左先生 後排:(左一)職員容姑娘、(左二)作者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胡少璋簡介:一九四一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六十年代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 一九八七年加入福建省作家協會,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曾任《香港文學》雜誌編輯、《大公報》編輯、《統一報》總編輯及港英政府、香港特區政府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歷任香港書評家協會創會會長。著有《胡也頻的生活與創作》、《胡也頻的少年時代》、《胡少璋雜文選》、《香港的風》、《香港的腦和手》等。曾在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出版社出版過由莫斯科大學東方語言學院教授馬特柯夫翻譯的兩本書。現定居澳大利亞。 一九九一年寫的《香港的風》獲《人民日報》等海內外「共愛中華」徵文比賽金牌獎,二〇二一年六月在澳洲悉尼出版《胡少璋散文選》。

上一篇

河上肇: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思想軌跡與歷史影響

下一篇

人生璀璨書為證,感悟滄桑歲月痕——寫在神崎老師自傳問世之際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