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為忻
胡亞光先生是滬上著名畫家,在世時住在上海海防路,是我的舅公,就是我媽媽的舅舅。
海防路在上海是否算有名我不知道,但小時候的我,每年是必須去的,而且是新年的第一天,拜年的第一家。
那時候的拜年,見到太婆(外婆的母親)一定跪下磕頭,母親叫我這樣做,因為從輩份論這是最年長的長輩了。後來慢慢知道,她為人所尊重,還是因為胡雪巖去世,家道中落,她以女流之身,中流砥柱,維繫胡家,綿延與胡慶餘堂之關係。
我和太婆沒有很多的接觸。也就是每年拜年,行禮畢,她照例分糖果給我們。但她的葬禮我還是有去。年幼記憶裏是第一次近距離感覺死亡。她的葬禮在靜安寺。果然子孫不少,棺材也是由八個人抬進。葬禮之後,我外婆還帶給我們紅緞帶,據說是太婆葬禮上的,配在身上可以辟邪。
早先的時候我的太婆還在。我們進入海防路那房子,只覺得一路會有很多人家。太婆住在中間最大的一間房間裏面,至於她是胡雪巖的孫媳,這是我後來很多很多年以後才知道。但那時候,我們拜年的時候會看到太婆房間裏胡雪巖的畫像,這是記得的,卻實在不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長輩。
但舅公胡亞光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因為在太婆那裏磕頭之後,接下去就跟舅公拜年了。他儒雅平靜,笑嘻嘻,並不多話。他房間牆上掛的一個鏡框,我一直記得,那是徐特立先生給舅公的回信,是感謝舅公送的畫。還有他畫的魯迅。徐特立我們倒是知道,因為小時候課本裏就有說,徐特立是偉大領袖的老師,偉大領袖還說他永遠是他的老師!可見徐的重要性。
舅公是浙江杭州人,號安定居士,別署夢蝶樓主,算來是杭州胡慶餘堂創造人胡雪巖的曾孫,國畫修養從小得自太外祖父戴燕、外祖父戴用柏和祖父胡品三薰陶,詩文則由其父胡蘿瓣親授。少年學畫,當時師從張津光先生習西畫,並改名亞光。自此中西兼長,卓然有成。所作油畫,似有法國馬蒂斯之風。
有趣的是,他學畫也教畫。一九二三年自創亞光繪畫研究所、杭州暑期畫學校,分面授、函授二種,科目有國畫、西畫、肖像、圖案、漫畫諸科,一時四方慕名來學者眾,作品也多次在西湖博覽會、全國美展、藝風畫展等展出。

六十年代胡亞光作畫中
舅公立志於人物肖像畫起於一九一八年冬。故邑元寶街遭祝融之災,書畫衣物。祖上神像,都不及搶出。某日根據印象,畫出大祖父楚三公的神像,族人稱讚逼真,見者疑是昔時原作,此為造像之始。一九一九年冬,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來杭講學,宴會上胡亞光用鉛筆速寫了太炎先生的頭像,形態生動,太炎先生親筆題注「亞光為太炎畫相,炳麟署」,還題「東亞之光」四字相贈。此畫和題字最早刊登在周瘦鵑主編的《半月》雜誌上,並由畢倚紅為文刊登於《晶報》詳載其事。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開始,舅公被迫離開故鄉杭州,倉皇乘最後班火車到紹興,隨身僅帶少許衣被及幾本速寫冊,在窮鄉僻壤的張村暫住。晝間與鄉農父老閒話桑麻,晚間則滿腹問鬱,劃幾筆《吠影圖》,題「亂世人,太平狗,人餓死,狗不瘦,人不如狗,其此之謂」;感歎戰亂生活的顛簸。另一幅《西湖憶舊》圖則題了「國破家猶在,人亡鳥不驚」,擲筆長歎。曾速寫了一幅《村姑椿米圖》、一幅《蘭亭景色》,後分別改寫成國畫和油畫。嗣後轉輾數地。定居上海。
舅公來滬後得知杭城家中幾櫥古書,二十餘幅西湖吳山油畫,數十幅水彩畫和圖畫,半生心血,毀於戰亂,所收藏的八大冊頁,一亭墨寶,用柏山水,名家對聯等,還有恩師聿光的一幅白鶴,盡付東流,悲痛至極。未幾,家人從故居尋得倖存一幅油畫《吳山雪霽》,曾作藝術院校教材供學生臨摹,流傳於市。
初抵滬上,乃深居簡出,專心為畫,諷刺漫畫刊於《申報》、《新聞報》、《新聞夜報》。他與丁悚(丁慕琴)、董天野等被嚴獨鶴邀任《每日漫畫》專欄特約作家。「一二·八」事件爆發,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日,他熱血沸騰,找了一位北方學生作模特兒,畫了一幅《一二八之魂》巨幅油畫,在《大上海畫報》上發表,轟動一時。
當代第一大畫師張大千先生,比舅公長二歲,不但是同輩人,且有故交舊友之情誼。一九四八年四月廿八日,舅公在大千先生寓所陳湘館為大千先生造像,片刻畫就。大千先生十分高興,即在畫上書題「亞光道兄枉過甌湘館,就案頭為予寫真,野人塵貌,遂爾生色,亦亂離中一大快事也。戊子四月二十八日,大千居士記」,(見附圖一)這幅畫和字,記載了他倆的友誼。

附圖一
六十年代後,舅公又專事熊貓畫作,戲稱「不可一日無竹」。我八十年代結婚,承他專門作畫贈送,彌足珍貴,我珍藏至今(見附圖二)。

附圖二
我在海防路舅公寓所常見到一些文人墨客,那時年幼,並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只有一次畫三毛的畫家張樂平在座,我興奮不已,因為連環畫「三毛流浪記」是我熟悉不過的。
舅公一生淡泊名利,親近佛學,曾經畫過無量壽佛,觀世音佛,以及弘一法師像。去世當天,還應靜安古寺之邀而畫佛像,完成後,休息片刻,無疾而終。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黃為忻簡介:教育:上海財大碩士,日本國際大學碩士,荷蘭Erasmus大學博士。經歷:插隊,進廠,大學(七七),研究生,八六年負笈荷蘭,攻讀博士。九十年代初起在荷蘭任職于荷蘭銀行。有金融專著數本在海內外出版。多篇文學散文、譯文如〈夫妻之間〉,〈改變自己的三星期〉等發表在各種文學雜誌、公眾號,如《讀者》、北美《紅衫林》、《新三屆》、香港《明報月刊》、《香港作家》等。〈在希望的田野上〉知青作家杯一等獎;散文集《昨夜星辰》第三屆東方散文獎;〈童話的世界真美麗〉第四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獎。歐華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