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英
每逢佳節倍思親,近日多種月餅廣告提醒我們,中秋近了,家家戶戶的心願,最想人月兩團圓,可惜我沒有這福份了。我至親至敬愛的父親,已經久久不在我們身邊……感恩他為父母高堂,妻兒子女奉獻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我盼藉片言心語,撰寫心意追憶,思念我父,常在心間,藉由文字憶昔親情,以遣愁懷心緒……
今天橫風橫雨,令我更想到我的好爸爸!他是我們大家庭(一家九口三代同堂)的重要支柱,無論天涯與海角,有他在身邊,我們五兄弟姊妹,就心情好,內心安寧。我覺得每個人的一生,有父親,享父蔭,有家庇護做靠山,就踏實又溫暖。我想,父親就是朝暉下的點撥,他是夕陽下的攙扶;父親是重擔和責任,他是撐起家的大傘,即使瘦弱,也是子女的大力士,好朋輩,他讓孩子們感到自由又放鬆。
我摯愛的好父親,他是我母親和五名子女最愛的人,他也是最愛家庭的大丈夫,父親不怨天尤人,努力而踏實,為家人謀幸福,甘願奉獻一生,他的大愛是大江大海,無論父親在人間或是天堂,不論他的愛如何表達,不拘含蓄或浪漫,總是心繫家中每一個人,不分彼此,不理會男生女子,他對妻子兒女一視同仁不偏心,真難得啊!我常期盼父親入我夢鄉,我太想念他而太渴望見他呀!
願借一扇心窗,告訴大家關於我們潘家的事,往昔五十多年前,我有五兄弟姊妹,加上父母、祖父母共九口住在同一屋簷下。我家三代同堂圍著吃飯,吱喳熱鬧得很,話講得最少的是我爸爸。他性格沉實,不愛把事掛嘴邊,但一生對家人關懷備至,默默守護。六十年代香港暴動時,我只有幾歲,爸爸工作的建築地盤,常停工又不發薪,為家人開飯需拮据張羅。當時人浮於事,爸爸堂堂一個土木建築系的大學生、男子漢,卻甘屈就到毛衣廠去打工,他在織車間和女工一起編織毛衣,常加班到回家吃的飯也冷了。我媽愁著臉替他委屈,但爸爸沒怨過一聲,笑謂:「何妨學一門新科技傍身哩。」過年前,好爸爸更親手用機織了新衣給我和明珠,說:「看機織出來的花多漂亮!」

筆者與父母
由於生活艱難,我大哥自小便跟爺爺及大伯公遠到千里達謀生。有次媽媽交通意外受傷,掛念長子,爸爸把多年慳得的錢寄給親戚,請他買機票送大哥回港,媽媽才能和大哥團聚。大哥十一歲抵港,只懂英文,爸爸是唯一懂英文能與他溝通的人,一味愛他教他,循循善誘,堅信大哥會學曉中國文化。那時我們沒什麼玩具,但爸爸注重我們兄弟姊妹的健康成長及精神生活,總抽空帶我們看電影,印象難忘的有《泰山》、《樊梨花》、《李後主》、《七俠五義》等,當時看戲是奢侈活動,但他認為值得,確實令我們大開眼界!
爸爸愛看書,最愛向我們講英雄及趣怪故事,《水滸》、《三國》、《西遊》、《包公》等,聽得我們樂此不疲。他又教曉我們游泳、踏單車、玩乒乓,使我們的童年豐富快樂,他為人正氣樂觀,常鼓勵我們不怕困難、勇於挑戰自己,才可貢獻家國社會。我爸對兒女的教育一視同仁,他常鼓勵我們多讀書,認為知識是給子女最好的財產,無人能掠奪,不要以忙或家累為藉口,制止局限自己上進,人想進行就得學到老,只要心想進修就勿猶豫,追夢才能使個人事業持續發展啊!他事事以家人為重:「家人幸福,子女有成,便心滿意足!」這是他心中最大安慰呀!
八十年代後,家裏生活好轉,大陸的親戚常來信募捐,爸爸發起籌款,興建鄉村小學,讓鄉童有書讀,他的關懷惠及鄉親父老及青少年,可謂早期自發的「希望工程」。九十年代爺嫲年老多病,長期服藥,我爸侍奉雙親至孝,總是耐心照顧,印証了「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這金句。我們眼見爸爸悉心照料年過八十的祖父母,忽略自身健康,他勞累又周身有痛症,這頭家後來四代同堂,實全賴爸爸這重要而偉大的支柱,默默支撐,他全心關懷家中每一人,不惜一切來維繫,爸爸的恩情比海深!
我父偉大,沉毅堅忍,使我聯想到大力士赫格力斯。他為全家上下老少的生活,義無反顧,他能伸能屈,而且做人樂觀,是我們兄妹間的英雄及好榜樣。我的好爸爸,你為家庭仁至義盡,你的大愛,你的大恩大德,令我懷念及感激。我深深祝福,但願您中秋佳節來探望我們,入夢鄉與家人共團圓,千里共嬋娟!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潘金英簡介:香港作家聯會委任理事,香港都會大學兼任講師,香港藝發局文學評審。入選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年度主題作家,曾獲童詩、故事、散文文學獎,於文匯報及校園報寫專欄,客串主持港台文化節目《創意寫作學滿FUN》。著有《聯袂·英明詩韻》、《捕捉時光·留住晴天:英明選集》、《心窗常開》、《三棱鏡》、小小說《高速線上》及繪本《大樹小樹》、《你好!中國廣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