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山高水長 風骨永存——懷念曾敏之先生的精神之光

潘耀明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作家》網絡版社長

曾敏之先生的一生,是「書生報國,禿筆一支」的生動寫照。從戰地記者到文壇領袖,他以文字為劍,以情懷為盾,在歷史的激流中堅守文人的風骨。杜若鴻憶及初識曾老時的印象:「其貌鐵骨錚錚,其言鏗鏘有力」,正是這種剛正不阿的氣質,讓他在動盪年代中成為文化戰線的引路人。江揚的文章則重現了曾老作為「中國記者採訪周恩來第一人」的傳奇,一篇〈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轟動全國,彰顯其「敢為天下先」的膽識與擔當。 

李遠榮以〈曾敏之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交流作貢獻〉為題,盛讚曾老洞悉先機,很早已開展大灣區文學交流。

彭潔明筆下,曾老因買書小事對晚輩的嚴厲與後來的寬容,恰似一枚硬幣的兩面:既有文人的原則,亦有君子的坦蕩。正如他所言:「小事、小事,沒事啊。」這種「坦蕩蕩」的胸襟,正是其人格魅力的縮影。

曾老對後輩的提攜,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杜若鴻忐忑請序,曾老卻以「敏銳的評論,言簡意賅」為其詩集作序;東瑞回憶夜半接到曾老電話:「東瑞,有空來稿,小說不要超過五千字喔」,言語間是長輩對文學後輩的殷切;周蜜蜜更以「唯一的表叔」稱呼這位在文革中冒險教她《古文觀止》的文學引路人。 

朱華的故事尤為動人。初到香港陷入創作迷茫時,曾老一句「你如果停筆,久了就寫不出來了」點醒夢中人。他像一位手持火把的守夜人,照亮無數徘徊在文學路上的後輩。陸卓寧筆下的「廣西小老鄉」,則展現了曾老以鄉情為紐帶的文化傳承——他不僅為南寧年會親撰序言,更以九旬高齡赴會,用行動詮釋「以文興邦」的宏願。 

潘金英的文章以「橋」為意象,勾連起曾老文學與人生的雙重隱喻。二○一二年香港DSE閱讀卷選用曾老〈橋〉,文中四道橋串聯起個人記憶與民族血脈,恰如他一生搭建的「文化之橋」:從香港作聯到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從《海外星雲》到暨南大學港台文學研究室,他讓離散的華人文化「天涯浪子回」。  秦嶺雪之「有筆如刀性氣雄」、「華學作聯並世功」可謂點睛之句。

許連進的詩歌〈曾老精神長在歌〉寫道:「不老精神長延續,新舊文學果盈柯。」曾老像一座無形的橋,連接古典與現代,本土與世界。韋婭的感懷則如一滴清露:「我的生長中便有了一份清亮的愛。」這種愛,是對文學的熱忱,更是對家國的深情。

十年逝水,曾老的精神仍如星火不熄。他的文章是「夕照芳草尋常物,解用都成絕妙辭」(杜若鴻引曾老評語),他的人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周蜜蜜憶《岳陽樓記》教誨)。東瑞的嘆息——「寫作路上已缺少伸手拉一把的前輩」,恰提醒我們珍視這份文化遺產。 

今日重讀這些文字,不僅為緬懷,更為傳承。正如江揚所言:「每當想起他,就會感到一種溫暖的力量。」這力量,是曾老留給世間的不朽禮物——一支筆,一盞燈,一座橋,照亮後來者的路。

(本文圖片由香港作家聯會提供)

上一篇

他是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曾敏之先生十年祭

下一篇

《香港作家》網絡版第三十二期(2025年4月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