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紅帳揮春 萬事如意
新年將至,各方各地都置起小小的紅帳,簡單的折疊桌椅,一拉開就是一方書臺。一點墨、一枝筆,錦緞紅紙後坐着氣定神閑的書家墨客。錢是分毫不取的,只要喜歡,排隊即可。這樣的時光,通常陽光明媚,讓人感覺天地間所有的好事情都在這方寸間發生着。萬事如意、福貴吉祥、招財進寶、五福臨門、金榜題名、闔家幸福、身體健康、事事順意……只要說得出,潑墨揮毫間就能心想事成。
我家樓下的何伯擅長將四個字組合成一字,還會跟着生肖將文字轉換成圖像。例如,寫如意吉祥,就將「如」和「吉」畫成一條魚和一隻桔子,取粵語諧音變化而成。又如,羊年的時候,洋洋得意這四個字就被畫成二隻可愛的小羊……這樣看似隨意實則用心的創作,看的人喜歡,寫的人開心,排隊的人龍自然是長長,長長的。
每年過年,我都會排在人龍裏曬曬太陽,看看書,有時也會跟街坊鄰居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話。一個多小時後,我的願望就和許多心願一起掛在粉紅色的尼龍繩上等着新墨變乾。
風一吹,繩子晃啊晃,心也就隨着揮春飛揚起來。
PS:何伯九十六歲的時候還在寫字,他的字很靈驗,基本上寫什麼有什麼,完全可以做到心想事成。我一直收藏著他的墨寶,謝謝他多年來帶給我的福氣。我在疫情之後,再也沒見過何伯。祝老神仙無論在何處仙遊,都能快活逍遙,喜樂圓融。
利利是是 利利市市
只要我在香港過年,年前我都會去銀行換一些新的紙幣,用來年三十晚上包「利是」。我喜歡這種傳統的儀式,嶄新的一年即將開啓,要為有緣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粵語中,「利市」和「利是」發音相同,但意思略有不同。商家在新年開市時,通常會說「利市」,寓意「有利於市」,希望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運滾滾。而「利是」則用得更廣泛,意指「事情順順利利」。所以派「利是」並不僅限於過年,平日裏也可用來表達謝意。
「利是」與內地的「紅包」有些的不同。在內地,「紅包」通常是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或是婚慶嫁娶時的禮尚往來,金額較大。而在香港,「利是」的對象非常廣泛,可以派給樓宇保安、清潔阿姨、茶樓服務員等,對這些平日裏為自己服務的人表示小小的謝意。也可以派給公司的未婚同事,或同事家從未謀面的孩子等表示祝福。
我也會接「利是」,一般是老闆、老師、師姐師兄等給我的祝福。金額一般從 十元、二十元到一百元不等,重在討個好意頭,而非單純的金錢贈與。「利是」寓意「利利是是」。因此,部分新來港人士誤解「利是」,認為老闆只給一百元「紅包」太小器,實際上,這在香港已屬於「大利是」的範圍。另外,如果公司最大的老闆給了一百元「利是」,做部門總監的也絕不會越權超過這個數字。
香港人一般會在正月十五至十八之間才清點「利是」。我習慣在錢包裏放一封公司「利是」,希望自己工作順利。這封「利是」要放一年才會拆開。我喜歡收「利是」也喜歡派「利是」,在彼此一聲聲的祝福中歡天喜地,「利利是是」。
PS:在粵普對譯時,「利是」被翻譯為「紅包」,但實際上,兩者的文化內涵和用途都有所不同。我一直覺得「利是」與「紅包」並不完全對等,但也找不出更精準的詞彙來代替。
闔家團圓 發財好市
天南海北的朋友相互在網絡中拜年。逢甲大學的駱榮富教授說起,近半世紀前,他讀初中時,有位廣東籍數學老師,曾在大年初一邀請同學到家中共進素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老師家習慣以粉絲、香菇等素料搭配髮菜入饌。問我家是否也有初一吃素的習慣?我隨手傳了當日的盆菜照片,並附上菜單,表示我家不僅初一吃素,還會直接訂購全素盆菜。因為即便吃素,素食館也會以豆製品仿製各種寓意美好的食材,搭配成「好意頭」的素盆菜。我告訴教授,他的記憶完全正確,駱教授很認真的把照片和餐單收藏了起來。我很開心為他找到了青葱歲月的記憶證明。
駱教授提到的「髮菜」與廣東話的「發財」諧音,寓意財源滾滾,是香港人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好意頭」美食。髮菜名為菜但非蔬菜,而是一種藻類,香港人習慣與蠔豉、冬菇、豬舌頭等「好意頭」食材搭配燉煮,成就一道必吃年菜「發財好市」。
說到盆菜,可算是香港獨有的年味象徵。盆菜起源於新界圍村,如今已成為不少家庭的年飯首選。對於像我這種喜歡過節,卻又不擅廚藝的人來說,盆菜可謂最方便也最應景的選擇。
比起其他地方菜式,盆菜的製作不算特別講究。各種食材先分開烹調入味,再層層堆疊入鍋,最後淋上濃郁醬汁慢煮,端上桌後以火爐加熱,邊煮邊吃。每家每戶各按喜好,素食者可選素盆菜,海鮮愛好者有海味盆菜,還有肉食版本,加入豬肉、鷄爪、枝竹、蘿蔔等,外加蠔鼓、鮑魚,寓意橫財就手,豐衣足食。從初一到初四,我在一眾親友家換着口味品嚐不同的盆菜。在一鍋熱騰騰的盆菜邊圍爐小酌,共享人間的溫暖。
PS:駱榮富教授收藏素盆菜餐單
舞獅開市 採青納福
幾年前,我和幾位神隊友一起去法國普羅旺斯旅行,受到《法國紅酒尋味》作者陳增濤先生的熱情款待。他邀請我們入住他那座帶游泳池的花園別墅,在紫藤花環繞的庭院裏閒聊小酌。席間,聊起香港,我們都驚訝地發現——他的老母親竟然就住在我家樓下!也就是說,他回香港探親,必定會來我家那棟樓。這真是無巧不成書的緣分。
陳先生的名字每週見諸於香港、澳門的報章專欄。他以寫週記的方式,記錄着在世界各地、大江南北的所見所聞。年前,他問我是否會在香港過年,因為他將回來為老母親賀壽,順道聚聚。我欣然應允,還特意發了一張屋苑開年的宣傳單給他,邀請他親身感受香港新年的熱鬧氣氛。
香港的新年是熱鬧非凡的。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醒獅翻騰,無論是老字號舖頭,還是現代化商場,舞獅隊穿梭其間,為各家送上新春祝福。
我家屋苑也不例外,祭天敬香開年儀式後,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二隻醒獅在「梅花樁」上的騰躍翻騰。今年的醒獅特別靈活,口吐一大棵象徵「財」的翠綠生菜,並將其一口口吐出,分發給圍觀的街坊,象徵「生財」。醒獅用靈活的步子,在大紅對聯上「寫」出「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等吉祥語句,頓時贏得一陣陣的叫好喝采。此時,場上鑼鼓震天響,場下的「財神爺」身穿一襲大紅,向街坊派發一封封紅彤彤的利是,利是內是糖果,寓意甜甜美美。我將剛剛收到的「財」裝入利是,按照家裏的習慣,這封利是將放在「全盒」(糖果盒)中,這時我的心裏,必然是分外喜氣,覺得天地間所有的好運氣都被自己採集了。
「採青」是一場極其俱有儀式感的開市習俗。醒獅在「梅花樁」敏捷跳下,隨着鑼鼓聲在整個屋苑的大小店舖巡遊。此時,每家店舖的門口早就高掛着寫着「發財」二字的生菜(生財)。獅子瞄準高掛的「青」,猛然躍起,一口咬下,然後搖頭晃腦「吐青」給店主,這幕象徵財運滾滾、生意興隆。醒獅們一般是一些年輕學生的兼職,所以即便有時沒能一次完成動作,也都能引來現場觀眾鼓勵的喝采。店主則會拿出準備好的「利市」回敬醒獅,感謝它帶來的好運與祝福。獅隊所到之處,總能吸引眾人駐足圍觀,尤其是小孩們,除了尾隨其後,變成一場串的獅尾巴,也時不時地湊上前,摸摸獅子頭,討個吉利。
我送了壽桃給陳老太太,請陳先生喝了杯樓下茶餐廳地道的絲襪奶茶,並期待這位長居法國的老香港,能從自己的角度,記錄這場熱鬧而又年年相同的街坊開年大典,寫一下他眼中的香港,寫一下這座城市如何在一躍一伏間,歷久彌新。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木子小姐簡介:本名李俊,作家、詩人、文學評論人、出版人、教科書總編輯。任職共享教育慈善基金會總幹事兼副會長、香港看漢教育集團總編輯兼項目總監。以職業出版人身份出版各類教材和教學電視超過一百五十多部,文哲類書籍三十多本。以策劃人身份,組織校界各項文化教育比賽超過十年。著有散文集《遠去的風景眼前的你》,小說集《開到荼蘼》、《秋以為期》,漢英翻譯詩集《木子短詩集》,詩電影集《完美旅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