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際嵐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三日至五月十七日,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福建省作家協會舉辦「走進八閩旅遊景區——政和、松溪採風活動」。這是一趟「詩與遠方」之旅。
無意之中,它與知名香港詩人張詩劍,其人生之旅的最後一程,存有某種疊合。
五月十三日,張詩劍先生與世長辭。五月十七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十三日深夜獲悉消息。受委託,迅即代擬一份訃聞。表達了「令人惋惜,至為哀痛」的心情。訃聞說,「張詩劍先生是建樹良多的著名詩人,是世界華語詩壇的優秀組織者,是香港文學事業的熱忱推動者」,「把畢生心血和全部精力奉獻給鍾愛的文學事業,他的突出貢獻和巨大建樹永遠留存我們心中」。這樣的認知,緣於數十年的交往。
張詩劍,本名張思鑒,福建長樂人,一九六五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一九七八年定居香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有著多種頭銜,既有區域性的,如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創會會長,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創會會長,香港文聯顧問,《香港文學報》創建人,也有國際性的,如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會長,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主席,等等。每一項都是實打實,而非空對空,「浪得虛名」。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張詩劍、陳娟、巴桐、盼耕等創辦了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前身為「龍香文學社」),並先後創辦了《香港文學報》和香港文學報出版社。香港作家聯會於一九八八年創立,張詩劍熱情投入,系領導成員之一。本人曾多次赴港參加香港作家聯會活動,張詩劍、陳娟夫婦承擔了具體會務,看到他們偌大年紀,還親自到車站、酒店迎送,令人感動不已。從龍香文學社到香港文學促進會,從香港文學報到香港文學報出版社,張詩劍傾力草創,三四十年持續付出,孜孜矻矻,甘苦寸心知。此番付出,非常人所能為。倘若盤點一下上述多種頭銜,歸結起來,全指向一處,「文化義工」!這位資深「義工」,在香港文壇,幾乎無人不知。紅燭般的熱忱,春蠶般的奉獻,孺子牛般的勤勉,構成了張詩劍特有的標幟。辦社團,辦報紙,辦出版,辦活動……他無不親力親為。耳聞目睹這一切,不禁讓人感覺,張詩劍簡直就像一台不知疲怠的永動機,不停不歇,無休無止。因而,近幾年,當訊息漸稀,疫情期間,詩劍先生回到家鄉長樂,後來重返香港,之後北上在女兒家療治,直至安然辭世……恍然驚覺,「永動機」透支了,過度勞損了,「義工」也需付出一定代價,到了特定時段也要歇息了。
當晚。夜深人靜,一件件往事,彷彿在眼前掠過……
——《台港文學選刊》創辦於一九八四年九月,是我國第一家專門介紹台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作品的文學期刊。 「瞭望台港社會的文學窗口,聯繫海峽兩岸的文化紐帶」,明確的辦刊宗旨和刊物定位,決定了該刊與台港澳文壇、與海外華文文學界的緊密關聯。創始開始,張詩劍就給予全力支持。他熱情地聯絡相關社團、機構,幫忙聯絡作者,主動提供書籍、報紙、刊等有關資料。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十二日,應香港作家聯誼會(後稱香港作家聯會)邀請,福建省文聯書記處書記、省作協副主席兼《台港文學選刊》主編季仲和《福建文學》主編蔡海濱、《台港文學選刊》副主編楊際嵐訪港。這是《台港文學選刊》創辦後,首次派員訪港。半個月行程中,參訪了十多家團體、學校、出版單位,會見了數十位香港文友,舉行了多場座談和訪談,購買了一批文學作品。張詩劍居中安排住所,聯絡各方,始終忙前忙後。自此,透過這條橋樑,我們暢通無阻,不斷拓開局面。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台港文學選刊》文學訪問團赴港、澳考察訪問。其間,《台港文學選刊》聯合香港《文學世界》、《香港文學報》在香港北角福建同鄉會會議廳聯合舉行「93文學討論會」。主要操盤手便是張詩劍。
——張詩劍古道熱腸,總是熱忱於家鄉的文化事業。由他出面牽線,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福建省文聯、台港文學選刊雜誌社、香港文學報社、香港文藝報社等聯合舉辦了「柯順杯」「人與自然」散文詩徵文活動,該徵文以「倡導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繁榮創作、推出新人,加强两岸多地交流」為宗旨。徵文反應熱烈。蔡其矯、吉狄馬加、高洪波等知名作家出席了相關活動。從徵文策劃到頒獎活動,他全程參與。
——國際華文詩人筆會於一九九四年在深圳成立。張詩劍即獲任秘書長。洛夫、鄒荻帆、犁青、野曼等先後離世後,張詩劍不顧年邁體弱,毅然挺身而出,承擔重責,傾注了大量心血。三十年間,先後舉辦二十四屆筆會。他和詩友們把筆會辦成了「詩歌嘉年華」。即便在疫情期間,筆會也未中斷。二〇二一年九月,第二十屆國際華文詩人筆會在長樂隆重舉行。為本屆詩會先期準備的「國際詩林」《摩崖詩刻》大型工程,匯聚國內外二十位著名詩人經典詩作,雕刻於石碑,屹立於長樂山中。張詩劍為詩碑策劃多年。見面時談,電話裏談,後來又發來視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囿於種種原因,辦刊大不易。一路走來,幸賴同仁們獎掖、扶助。張詩劍也是助力尤著。他視彼此為「有如兄弟隨行」,謙稱「我會、我刊,不斷獲得長兄《台港文學選刊》的關懷和關注,或轉刊消息,或轉載作品」,「文情深深」 。詩劍先生的長詩《香妃夢回》,原載於《香港文匯報》,二〇〇三年於《台港文學選刊》刊發,而後,陸續獲內陸多家重要刊物轉載,廣獲好評,並收入《台港名家名作選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及《閩派詩歌百年百人作品選》(海峽文藝出版社)。 《香妃夢回》堪稱詩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夫人陳娟女士,是香港知名小說家,其長篇小說《曇花夢》曾兩度搬上螢幕,廣受好評。二〇一八年八月,「雙夢樓」——張詩劍、陳娟文學館在長樂一中落成。長樂是詩劍先生的家鄉,張詩劍、陳娟早年曾在長樂一中工作。筆者與陳章漢等曾造訪「雙夢樓」,看到文學館前廳展櫃擺滿了張詩劍和陳娟的著作和有關評論書籍,後廳大書櫃裏排列數百種海內外華文文學書刊,牆上掛滿照片和書畫作品。部分書畫作品出自詩劍先生之手。 「雙夢齊輝」,無愧於他們文學建樹應有的榮光。
翻找近年往來訊息,看到詩劍先生的幾條微信: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八日:「疫情無情,常在變型,千萬小心。」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際嵐主席,聽說章漢主席貴體欠康,念念!他的微信沒有反應。」「我們很想去看他,但這段時間我還沒辦法去。」
.二〇二三年六月六日:「我和陳娟現在北京女兒開冰治療老病。」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日:「我們返港三個月,女兒開冰就送北京為我倆醫療老人病呵。」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三日:「上面這張照片合影於何時何地何人何事?我只認得曾敏之和你名字,請你解釋,好嗎?我腦子退化好多。」
.二〇二四年三月八日:「祝三八節心身快樂!」
二〇二四年五月二日,接到陳娟寄來的微信:「際嵐兄:麻煩您一事,國際華文詩人筆會要在浙江東衡村建紀念館。秘書長蔡宗周要我給他陳章漢電話。我們曾多次與章漢聯繫,但杳無聲息。華文詩人筆會的工作!
近年來,張詩劍先生身體欠佳,從那些微信,不難看出,他一如既往地記掛友人,記掛文學事業。上面提到的照片,是九十年代,有幾位香港友人訪榕,與《台港文學選刊》同仁的合照。上有曾敏之先生和張詩劍先生,如今均已先後辭世,但他們對於文友的關愛、對於文學的熱忱,永遠銘記人們心裏。
這次採風,來到松溪,一個重要目的,便在於尋訪「中國湛盧劍之鄉」。史書記載,湛盧劍鑄於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是鑄劍大師歐治子在松溪湛盧山歷時三年鑄造而成。列中國五大名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劍。
這天,和文友黃萊笙、馮順志、張曉平同訪湛盧山,進山路上有座古村落吳山頭村,如今建了福建省文藝創作示範基地「湛盧詩歌村」。歷史,現實,以堅毅剛強守護歲月靜好……詩歌村的別樣景緻,湛盧劍的神奇傳說,詩心與劍膽,就這樣渾然而為一體。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楊際嵐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監事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家協會顧問,《台港文學選刊》原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