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勢!九日山

徐國強

九日山不高,海拔僅一百米略勝,然山上樹木蒼籠,小徑迂回,無石不刻,勝跡頗多。(資料圖片)

題記:世界遺產泉州的二十二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岩造像、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本文記述了作者多年前遊覽九日山的行程大概。

出泉州市西北郊約五公里有南安豐州古鎮,古泉州郡府所在地也。一千多年前晉江從這裏入海,為當時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也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鎮之西側有九日山,傳說五胡亂華,晉人衣冠南下,沿江而居,是為晉江;每年九月九日,登高北望,故取為山名。山之陽面向晉江北岸,有著名的金溪(雞)水利工程,阡陌縱橫,民居稠密。山上巨石逶迤排列,數十方摩崖石刻高低錯落,為宋元以來古人出海前先到此地祈風之處,也是有唐以來騷人墨客遊此留足的見證。

唐山晉水         

九日山不高,海拔僅一百米略勝,然山上樹木蒼籠,小徑迂回,無石不刻,勝跡頗多。唐朝名相公輔,被貶後在此隱居十三年,最後魂歸九日山,其墳墓在山之東南側。詩人秦系、韓偓,都曾在山中研讀學問和詩文。宋朝大理學家朱熹,南來泉州講學三年,曾兩次偕友人到九日山遊覽。山上石刻九日山三字,也為朱熹所題。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他第五次下西洋前,就曾經到九日山祈風,並到泉州東郊的二聖墓前拜祭。

據統計,九日山上共有摩崖石刻七十五方。在這些石刻裏,最為珍貴和著名的是十三方宋代航海、祈風碑刻。所謂祈風,是指我國自宋以來,由於泉州港的對外海上交通已經十分發達,有市井十洲人之稱。泉州府郡設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市舶司,每年冬夏兩季,市政府和市舶司的高級官員都要到九日山的延福寺和昭惠廟舉行冬遣舶、夏回舶 兩次祈風盛典,敬祭海神,祈求賜風,禮畢勒石紀事。因此,這些祈風碑刻,是研究古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貴史料,也是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公路旁的登山口有一座三拱門式的石牌坊,牌坊中間上方有祈風勝地四字,兩旁分別寫有唐山晉水元船明舶,集中地體現了九日山的歷史淵源和勝跡內涵。我和老潘、王玲、小吳一行人穿過石牌坊,先參觀了延福寺(南少林寺分寺),再經過昭廟,來到山腳下。只見對面山邊上豎有國務院一九八八年頒佈的九日山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和九日山祈風勝跡簡介。

西峰摩崖石刻。(資料圖片)

石不刻

九日山分東山和西山,兩峰遙對約百多米。順著山路向上不遠,即見巨磊成簇,壁上數十幅紅色石刻大字赫然眼前,大小不一,字體各異。吾輩非考古行家,刻文中時有古字不認識,只能半讀半猜,知道一點皮毛而已。

我們先往西峰,西峰略低,約九十米。西峰也稱「高士峰」,因唐代大詩人秦系曾經在這裏結廬隱居修研學問而得名。山頂有一尊大石佛,以山頂原有的一塊巨石雕琢而成,佛高七點五米,寬一點八五米,外石屋保護。此石佛為北宋郡守陳洪進於乾德三年(西元九六五年)所倡建,亦為當地鎮火災之神,是泉州地區最早的石像雕刻藝術珍品之一。據小吳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石佛頭像為紅衛兵破壞毀傷,並丟棄入晉江之中而無法尋獲。現在的石佛頭像為文革過後重新雕刻裝嵌上去的,可以看到明顯的接痕。石佛屋前後亦有近十方石刻碑文和詩文,我讀到有一方是記載對面金溪橋捐建情況和沿革的文字

由西峰順山路向轉一個弧形,約二十多分鐘就回到東峰。東峰也稱「姜相峰,自然是因為公輔的緣故。一路上時有石刻,來到東峰石刻比較集中。在一塊石上我們讀到一首遊九日山的詩:抱琴歷高峰,拂石就晚陰。空山對搖落,懷哉千古心。詩後寫有黃公度龔茂良紹興壬戍同遊字樣,因為詩意相對明顯,我簡單地說了詩的大意,幾個人都很有興趣。回來後我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寫詩的人還有點小故事。原來在南宋紹興年間(西元一一三八年),有兩個莆田老鄉叫黃公度和龔茂良,它們同年考中進士,又同時獲派到泉州府任職,四年後的秋天,又同時離任。離任前夕,他們相約同遊九日山,憑弔先賢,感概系之,於是寫了上面這首五言絕句。

與這首詩相鄰的另一方石刻,寫著靖康改元初冬,有提舉、市舶、太守、通判等官員一起會食延福寺遍覽名勝登山絕頂……云云。看來,初冬已到,船賈將再南去,又要舉行祈風盛典了,這些官員先來視察一番,順便會食覽勝,徘徊久之。我不知道這一方石刻是否也算在那十三方祈風石刻之中。

據資料介紹,在九日山現存的十三方祈風石刻中,最早的是南宋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市舶提舉虞仲房在延福寺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的勒石紀事。這些摩崖石刻,清楚地記述祈風時間、地點、參加者姓名,以及「車馬之跡盈其庭,水陸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幾百數焉」的盛況。 

左圖:東峰摩崖石刻。右圖: 九日山,傳承歷史的山,守望未來的山。好勢!九日山。(資料圖片)

和諧好勢

我們從山上下來,在東峰山腳下一側,有一座兩層高閩南農村小樓房。樓下牆邊立著一尊真人大小的石俑,大門一邊有一座獅子石雕。門邊上掛著一塊南安九日山文物管理所的牌子,另一邊掛著南安九日山祈風文化研究會的牌子。我們因為好奇,正一邊走一邊看,突然一個聲音從樓上傳來:這尊石俑歷史很久,學問很深的。門口這個獅子和金門島的『風獅爺』就很有關係。

我們抬頭一看,一個六十左右的者在向我們說話。我們趕緊向他請教,他索性下樓來,一一為我們講解九日山的前世今生他的見解理據充分,令人信服;語言精彩紛呈,令我們茅塞頓開,相識恨晚。交談之下,我們才知道他是這裏文物管理所所長、祈風研究會副會長胡家其先生。顯然,數十年的窮經鑽研,胡先生對九日山上的一石一亭無不了然於胸,充滿深情。他对九日山在閩南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地位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獨特見解。他認為沒有九日山文化就沒有閩南文化;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的最有力證據就是九日山上有歷史文字記載。一九九一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來泉州關於海上絲綢之路考察組,就曾考察了九日山祈風石刻並聯合簽名在山上留下了最年輕摩崖石刻。

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回味著胡先生說的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他說,什麽叫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什麽叫和諧?和諧就是閩南話的「好勢」!

九日山,傳承歷史的山,守望未來的山。好勢!九日山。

注:閩南話「好勢」的發音與「和諧」很接近。「好勢」是可以或好的或很好的意思。)

徐國強簡介:原籍福建晉江人。一九七八年移居香港,已退休。現為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香港書評家協會榮譽會長。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香港詩詞學會理事。出版有《千里關山千里夢》《徐國強短詩選》等散文、詩歌、書評六部。作品散見於中外一些報章雜誌及網路平台。

上一篇

「前邊是沒有的」——憶顧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