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印象與話劇

賴慶芳

馬來西亞華人舉著國旗參加國慶遊行。(資料圖片)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位處新加坡之鄰,同樣位處熱帶地區,長年温度保持於二三十度之間。我曾問新加坡朋友蔡文亮博士其國可有四季?蔡博士嚴肅而幽默的說:「我們當然有四季:『就是』夏天與夏天、夏天又夏天。」一眾聽者開懷大笑。香港人稱一國的馬來西亞為「大馬」,一城的馬尼拉為「小馬」。筆者曾到訪大馬超過四次,皆十分難忘,也漸漸產生親切感。

炎夏八月到訪大馬之時,我問當地人是否終年如此炎熱?當地年輕人云:「落水之時,天氣會涼快一些。」「落水」乃清代已使用的古語,即「落雨」之意。除了「落水」,他們叫「大雨」作「大水」。

馬來西亞華人的先祖,究竟始於何時?據聞漢代已有華人移居的記載,亦有學者認為元朝有華人定居的歷史;由於憑證缺如,未能確定真虛。唯一可肯定的是,清朝有不少移居大馬的華人,保留了不少古代用語。

馬來西亞有很多華人,只計算具公民資格的,據報超過七百三十萬人,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二十二。馬來西亞兩三代著名的「華人甲必丹」(Captain China——華人領袖)鄭景貴(一八二七至一九〇一)、葉亞來(一八三七至一八八五)、張弼士(一八四一至一九一六)皆穿清裝,可見他們來自大清,也不忘中原故土,張弼士後來更成為大清國駐檳城的外交官。

在大馬可以說普通話、廣東話、閩南語,甚至客家話,有些城巿如霹靂州怡保巿,能讓人體會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菜巿場是路邊的檔攤,熟食店是木凳或板椅,文具店掛著各式玩具,零食店擺放著不同色彩的糖菓……不論逛街買餸皆有昔日的香港味道,令長於香江的筆者格外感覺熟悉。

濃濃的人情味

馬來西亞民風淳樸,人情味濃厚。四次應邀到訪大馬,主要為出席學術研討會或擔任講座嘉賓,卻深深體會吉隆坡及霹靂州的人情味。曾在學術會議的送別宴上,筆者代表香港學者講話,盡訴心中所想,也說了各學者所感:

「我們之所以喜歡馬來西亞,不是因為它的風景美麗,也不是因為它的食物美味;風景美麗的國家很多,擁有美味食物的城巿亦很多。這裏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它的人情味濃,是你們的熱情真摯、坦率誠懇讓我們感動……」

所遇的大馬教師熱情而無架子、有學問而謙卑,往往視賓客如老朋友;所見的學生勤奮好學、彬彬有禮、不辭晝夜勞苦。因航班問題,筆者黃昏抵達吉隆坡機場,深夜才到達酒店,研究生迎接有加而無半句怨言。學生往來機場接送,為學者遮風擋雨,查察住宿所缺、拍攝錄影會議,主持開幕典禮、歌舞餞行賓客,令每個與會者皆十分難忘。

大馬的人情味不只限於知識份子,尋常百姓亦坦率開朗、樂於助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不忘在西湖軒工作的興叔及阿豪。首次到訪大馬,居於大學安排的西湖軒,接觸最多的是屋苑司機興叔及保安職員阿豪。在一個炎炎夏日,校巴未能接送前往課堂,一眾師生不可能在攝氏三十多度之下,步行一小時到校園,何況其時不辨東西南北。興叔仗義協助,向上司滙報特殊情況之後,駕駛屋苑小巴接送筆者與學生往來,解決令人徬徨的問題。

由於屋苑剛啟用,鄰近無餐廳食肆,亦無巴士的士等公共交通;職員阿豪認得筆者是大學教師,自薦駕車往返遙遠的商店。阿豪與興叔的仗義令筆者印象深刻。第二次到訪已是幾年後,興叔已榮休;阿豪仍在,人情味依舊濃厚。他以誠待人,駕車不取分毫;筆者衷心感謝,明白駕車需時,油費亦不平宜,故此堅持繳付該付的車資。第三度訪大馬,因地理距離及工作匆忙,無緣見舊友,卻認識一二新知,新知坦誠待人,舊友友誼常在。第四度重訪已是世紀疫情後,阿豪不知何處去。馬來西亞濃厚的人情味令人流連忘返,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則令人歎為觀止……

馬來西亞劇團木卡空間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將其創演的懸疑推理舞台劇《罪人》首次搬上香港舞台。(資料圖片)

馬來西亞話劇

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涉獵宗教、歷史、教育、飲食、商業等方面——華人道觀、民間廟宇隨處可見;清朝及民國名士留下的歷史建築及墨寶甚多;華人創辦的學校乃各州數一數二的名校。華人的餐飲美食乃大馬不可或缺的飲食文化,連著名的「余仁生」藥品亦由大馬華人始創;大馬的採礦文化及業務亦由華人拓展。然而,在眾多華人涉及的文化之中,不可不提大馬的話劇。

大馬華文話劇始於何時?得先問「話劇」定義如何?華文話劇始於何地?

「華文話劇」顧名思義,以華語演繹之故事,自始於華語之地。學者方修認為一九一九年中國的五四運動是馬來西華文話劇的濫觴。馬來西亞現存話劇劇照有一九三〇年在「雪蘭莪精武體育會」(話劇部)演出的《愛的毀滅》。一九三八年華文話劇組織「業餘話劇社」成立,開始演出中國田漢作品《回春之曲》。 由此可見,大馬華文話劇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確實存在。華文話劇乃來自華僑及華裔,他們皆來自中國,那麼中國話劇始於何時?

據說中國話劇始於一九〇七年留日學生創辦的「春柳社」,也有云始於上海聖約翰書院一八九九年的聖誕話劇。聖約翰書院創於一八七九年,後來改為聖約翰大學,是著名作家張愛玲曾就讀的學府。然而作為教會學校,有過半乃洋人教師,是否確定用華語演繹?聖誕節話劇,會否演繹聖經故事?

話劇由西方傳入乃眾人公認之事。「話劇」的英文名字乃「drama」——《劍橋字典》云泛指在劇院、電視或電台演出傳播的戲劇或演繹。美國英語字典(Merriam-webster)則云:描繪生活或人物或講述故事的詩歌或散文作品,透過動作和對話而涉及衝突和情感,且一般為戲劇表演而設計。此描述亦符合統傳戲劇的局部內容。可能因為有點相似,話劇在中國早期又稱「新劇、文明戲」。

學者蘇國昌認為新劇社始創於上海,且頻繁串演傳統戲曲。新劇社早於一九一〇年左右出現,如一九一二年的流天影新劇社,一九一三年的群英新劇學校,一九一四年的女子新劇社等等,已有招生廣告。 事實上,戲曲在唱、唸、打、做之外,亦有旁白、對白、獨白及故事演繹,早已包含話劇局部元素。

蘇國昌更認為傳統戲劇對話劇的人才培養及教育亦起着一定作用,如一九一四成立的南開新劇團,因隸屬南開學校,能發揮培養話劇人才的作用。又如一九二二年創辦的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協助中國話劇教育步入正軌。如此說來,話劇雖源於西方,傳統戲劇也提供養份,助其紮根中華及茁壯成長。

沈國明博士於二〇一八年發起「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並在全國各地蒐集馬華話劇史料,包括劇本、劇照、特刊、宣傳冊子、演出海報等等。(資料圖片)

燃燒青春的學者

筆者與馬來西亞華文話劇的初步接觸,始於二〇一九年底,應邀出席「馬來西亞華文話劇誕辰一百周年——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其時認識沈國明博士——一個熱愛話劇,又矢志保衛馬來西亞華人話劇歷史的青年學者,亦是該次學術會議的籌委主席。

沈國明於二〇一八年開始「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他創作話劇之餘,記錄大馬的話劇歷史;又創辦「心向太陽劇坊」話劇團,作巡迴演出,且致力設立戲劇文化館,讓世界各地華人注意馬來西亞的華文話劇。

他編導舞台劇《心向太陽》,純為慈善義演。筆者雖無緣觀看,卻得知乃搬演黃乃輝的故事——一個患上腦麻痺而四肢殘障者積極面對人生的故事。義演為大馬華人殘障協會及佛教慈濟功德會籌得四萬馬幣——其時等同八萬元港幣。據世界知名金融科技公司「威士(WISE)」推算,二〇二一年大馬一家三口(兩大一小)衣食住行及娛樂,開支約六千馬幣。籌得款項可謂足夠協助幾個家庭整個月的開支,不得不讚賞沈博士仁義之舉。

沈國明與其「心向太陽劇坊」,為挽救大馬華文話劇,辛勤走訪馬來西亞十二個州做考察、搜集資料,訪問七百名戲劇家與學者,拜訪兩百多個團體機構。他收集到百多位相關人士的口述歷史、百多份劇社往來信函,以及二百多個劇本、五百多幀劇照,令人歎為觀止。資料得來不易,除了時間與汗水的付出,全程亦需要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支撐。沈博士將收集所得資料編寫成《馬來西亞華文話劇口述歷史》,已出版第一輯,第二輯誠邀筆者撰序,筆者為其赤子之心與滿腔熱誠而感動,故欣然答允。第二輯包括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亦有「霹靂華工服務劇社」、霹靂新聞部、砂拉越友誼協會等訪談,足見考察者之辛勤,為大馬的話劇歷史而不懼風雨日曬。

在此衷心祝福沈國明博士,冀盼他與其團隊順利建立華文話劇歷史,為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化打下重要基石,也為中原炎黃子孫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和平友好作出貢獻,同時協助建構中馬兩國的友誼橋樑。

二〇二四月十月十八日 撰於香港

賴慶芳簡介:歷任香港科技大學導師、北京大學訪問副教授、香港珠海學院副教授。現任香港大學碩士課程講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