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榮
郁黎民是郁達夫和孫荃所生的長女。
郁黎民於一九二五年農曆正月初六在富陽城裏老家出生,也是如今富陽鎮達夫弄一號,郁達夫三兄弟出生的故居。
郁黎民小名文兒,學名潔民,都是郁達夫給她取的。「文兒」表示她是「郁文的女兒」(郁達夫名文);「潔民」是郁達夫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純潔公民,正如古人所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郁黎民小學畢業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家鄉富陽縣城淪陷,祖母被困絕食,餓死於鸛山秋筠別墅內。她母親孫荃夫人帶著她和弟弟天民、妹妹正民,倉皇逃難到外婆家宵井山避難,一住就是八年,直到抗戰勝利才返回縣城老家。
一九三八年夏天,郁黎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浙西一中。郁黎民從小就愛好文學,那是受父母的影響。特別是在抗戰逃難期間,孫荃夫人為了不讓子女學業荒廢,就親自教授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以及拿一些創造社出版的刊物給他們看。所以郁黎民的古文根基深厚,寫起古體詩來有郁達夫的影子。
郁達夫與王映霞結婚。孫荃夫人默默地忍受著一切痛苦,和自己的兒女相依為命,並立誓不再嫁人。郁黎民在十七歲懂事的時候曾寫一篇尋找父親郁達夫的文章,刊登於一九四一年《東南日報》上,其中有一段話頗為感人:「歸來吧!爸爸,故鄉何嘗沒有明媚的湖山,故鄉還有你舊時的妻兒啊!富春江上下白帆點點,子女們正等待著你的歸帆呢!」
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處尋找工作。她當過桐廬田管處的僱員;考進過二十八軍的青工團搞宣傳工作;也做過《民族日報》校對。一九四二年認識了二十八軍軍部秘書鄒吉(鄒陔笙),兩人相愛,並於一九四四年結婚,婚後隨丈夫飄泊四方,浪跡天涯。郁黎民性情淡泊,不事張揚。全國解放後,於一九五○年,她和丈夫一起到湖南省桂陽一中任教,填寫幹部覆歷表時,只寫「父名文,……以賣文為生」。當時很少人知道郁文即郁達夫,所以學校也沒有人知道她是郁達夫的女兒。
因為鄒陔笙擔任過國民黨二十八軍秘書,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家均被趕出校門,遣送回衡陽鄉下老家勞動。鄒陔笙更因歷史問題,被開除教職回家。當時「文革」小組找她談話,指給她兩條路選擇:一是與鄒陔笙劃清界線,她跟孩子可以留下來;二是她跟鄒陔笙一起去農村接受勞動改造。大家以為她會選擇第一條,結果她選了第二條,出乎意料之外。這一去就是十二年,苦不堪言,直至一九七九年,他們才又一道被召回學校復職,且獲得徹底平反,補發了全部工資。一九九三年在省城查到了當年地下黨的花名冊,花名冊中有鄒陔笙的名字,於是發了慰問金,作老幹部離休。
郁黎民十分低調,在湖南住了幾十年也沒人知道她是名作家郁達夫的女兒,她也樂得耳根清靜,沒人打擾。直到一九八三年,當時《湖南日報》新聞所的張志豪無意之中探聽到她是郁達夫的女兒後,頗為感動。他寫信給郁黎民,提出十幾個問題,請她回答,郁黎民回答了對方提出的問題之後,懇請對方:為了生活的平靜,不要在報刊上公開披露。後來,張志豪把郁黎民的回信發表在《湖南日報》上,盡管文章未公開郁黎民的具體地址,但此事令在長沙開會的湖南政協常委會感到十分驚訝。他們中不少人曾是郁達夫生前好友,卻不知郁達夫有這麼一個女兒,而且就在湖南。消息傳到當時省政協主席程星齡耳裏,他叫人專門打電話到湖南郴州地區尋找,才知道郁黎民的下落,當年郁黎民被增選為省政協委員。當程星齡得知郁黎民這幾十年的經歷後,不勝感慨。
郁黎民老兩口風雨同舟半個世紀,雙雙退休。大兒子鄒誠夫婦及孫子、孫女與她同住;二兒子鄒敏夫婦在郴州教書,每逢節假日也帶著孫女看望爺爺奶奶;兩個女兒、女婿也都在桂陽工作,住在城裏,星期日常常帶著外孫們來此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大家都說她晚運好。郁黎民從小受書香門第熏陶,頗有文才,晚年仍時時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她尤擅長古體詩詞,一九六五年郁達夫殉難二十周年時,她曾寫詩紀念父親,其中一首寫道:
一門著節烈,慘痛哪堪言,今日應含笑,繁花燦故園。
郁達夫的子女對這位老大姐十分尊重,富陽市隆重舉行「郁達夫誕辰一百周年」的千人大會上,她代表郁達夫家屬在大會上發言,並獲得熱烈的掌聲。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李遠榮簡介: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四一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一九五一年回到祖國,一九五九年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一九六四年畢業分配回家鄉當中學語文教師,一九七三年到香港定居。出版專著《名人往事漫憶》、《文海過帆》、《博采珍聞》、《李光前傳》、《翰墨情緣》、《郁達夫研究》、《李遠榮評論集》等二十多部。散文《海峽兩岸一家親》榮獲一九九一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舉辦的「共愛中華」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詩《承諾》榮獲一九九八年中國散文詩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名人與我》入選《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李光前傳》名列一九九八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十大暢銷書。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香港文聯常務副主席、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秘書長等職,被聘為暨南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