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走更遠的路

潘銘基

要找些東西代表一個地方,看似並不困難,其實一點也不容易。不同的媒體,文字、聲音、影像,哪些是永恆呢?或許,有沒有甚麼是永恆的呢?在歷史的洪流裏,唯有文字可以有更強大的抗禦能力,一直在我們的周遭躍動著。

香港的地方雖小,但香港文學作品應該有著無限大的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裏有著不同的文學社團,包括了香港作家聯會(下稱「作聯」)。能夠走過三十五年,尤其是過去的三十五年,一點也不簡單。人生七十古來稀,三十五為其泰半,一路上堅持走來,未來肯定還要頂著風雨,在驚途駭浪中航行。文學界的前輩都這樣說:自稱詩人、作家不難,寫了三五篇,傷春悲秋,玩些文字遊戲,諸如此類,大有人在;真正的作家,貴乎堅持,且將成敗得失置身度外。作聯便是能夠堅持的文學社團。

走過了漫漫長路,前方還有許多的未知,作聯代表了香港作家,代表了文字上的香港。在文學作品裏,我們看到了香港的好,與她的不好。有娓娓道來的,有啟發思考的,沒有標準的答案。如果說,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白居易是詩魔,這些都沒錯,但集合三人的詩歌,我們還可以看到了唐代的文化與歷史。文學作品有不同的功能,反映某個時代某個地方的精神面貌,當是不二的重點。走過了三十五年的作聯,看到會員們所撰寫的文學作品,其實就是一部一九八八年至二〇二三年的香港文學史。前過渡期、後過渡期、九七回歸、特區成立、非典型肺炎、政改方案,以至日後的種種政經界大事,作家未必將任何事情定性,但在文學作品裏每每有若干程度的反映,這便是詩史了!至於這些事情對香港,對香港文學界起了甚麼作用,那便留待批評者的評論。

團結就是力量,但要團結並不簡單,尤其是團結一群對文學創作有熱誠的人更是難上加難。為甚麼呢?曹丕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作聯走過了三十五年,團結了這麼多的香港作家,已經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成就了。或問,有甚麼原因可以使香港的作家們團結一致,那肯定是對文學創作的堅持,以及喚起各界對文學作品的重視。

三十五歲,是人的青壯年,可見作聯與香港在一同經歷了風風雨雨後依然年輕,充滿魄力。三十五周年後,我們期待作聯逐漸邁向成熟,為了香港的作家謀取更多的機會,為了這個世界繼續展現文學上的香港。

潘銘基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院長暨通識教育主任。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