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
香港作家聯會連任六屆會長劉以鬯先生以九十九歲高齡仙逝,只差幾個月,就屆滿一百歲了,可謂福壽全歸。
我們的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與劉以鬯先生同年,他比劉先生早走了三年,也是高齡羽化。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的成立,如果沒有曾敏之先生的倡議、魄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劉以鬯先生的文壇地位和影響,是決難成事的。
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唁電中,特別指出:
「劉先生是香港文壇泰斗,著作等身,是香港文壇地標性的人物。他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識流的作家,他的作品如《酒徒》、《對倒》、《打錯了》、《蜘蛛精》等,咸認為是文學經典。他的作品為著名導演王家衛改編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
「劉先生和曾敏之先生等是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的發起人和創辦人,他當了香港作家聯會六屆會長。劉先生現任香港作家聯會榮譽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會長。劉先生對香港文學貢獻良多,他為了繁榮香港文學創作,主編多個香港報刋的文學園地,於三十多年前創辦了《香港文學》。」
劉以鬯先生文學成就斐然,是大家公認的。
多年前,我在韓國外語大學舉辦的「香港文學」講座,曾說過劉以鬯與金庸是香港文學的兩翼,是香港文壇兩支獵獵飄揚的旗幟。
那個年代,香港文壇有「流行文學」和「嚴肅文學」之爭。有人把金庸的武俠小說劃歸「流行文學」,把劉以鬯的作品納入「嚴肅文學」並加以月旦。
我表示,「流行文學」和「嚴肅文學」是觀念的問題,觀念是會轉變的。中國四大經典小說,在過去的年代曾被目為「流行文學」或「通俗文學」。文學作品不管是「嚴肅的」或「流行的」,隨著時間漏斗的篩選,真正為讀者喜見樂聞的作品,都會流傳下來。
說到劉以鬯先生的代表作品,許多人提到《酒徒》、《寺內》等現代意識流的作品。
但我特別喜歡他一篇少人聞問的《蜘蛛精》。這是一篇短篇小說,首發在我當編輯的《海洋文藝》,因校編的機會,有緣閱了三、四遍。
《蜘蛛精》寫唐三藏遇到蜘蛛精時的複雜心態。一位是高僧,一位是妖女,在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敵我壁壘分明。
劉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唐僧邂逅幻成儀態萬千美少女蜘蛛精,美色當前,即使如高僧的唐三藏,也難抵擋誘惑,他口中不斷唸「阿彌陀佛」,希望不生妄念,但腦海中卻不斷出現蜘蛛精婀娜撩人的身影。
無他,唐三藏也是肉身造的,世俗的誘惑是難免的,與其說是人性的弱點,不如說是世人的常態。
這篇小說頗有反諷的意味,正若合印度的一位著名作家所說:「最優秀的小說是那種基於真實的心理描寫小說。」
劉先生曾經表示寫作是其終身事業,文章要達到「與眾不同」的境界。綜觀劉先生作品的特色,是獨具創意的。
劉先生逝世後,不少他當年的年輕朋友都表示曾受其教益或蒙其提拔。誠然,他對年輕人特別具有親和力,並且戮力加予提攜。
早年,他主編過不少報刊的副刊,他除了約請名家執筆,對年輕作者也十分眷顧。
記得早年香港有一份十分暢銷的報紙──《快報》,屬星島報系,劉先生為副刊主編。副刊辦得非常出色,譬如他拿到當時紅極一時的瓊瑤作品連載,董橋好像也有專欄。
他當年也提供一個每日方塊專欄給我。我雖然恭忝末席,卻不敢怠慢。印象中,這個專欄我攏共寫了二年。
三十多年前,我與劉先生是鄰居──同住在太古城。我經常在太古城商場遇到他與夫人在散步。我們還經常飯聚,我也常常去探訪他,聽他大談集郵經驗。我印象中,他的客廳懸掛着一幅易君左的對聯。
他與許多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名家如端木蕻良、戴望舒等稔熟。多年前我們還相約在北京探望端本蕻良夫婦。
後來我搬家了,近年與劉先生的交往顯得生疏了,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仰之彌高的文學高地。我在二○○八年策編的《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五十家,出版了《劉以鬯小說選》。劉先生二○一六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終身成就獎,我特別策劃「紀念特輯」藉予以祝賀,分別在《明報月刊》和我主編的《明報.明藝》版刊發。
………………………………………………………………………
所有這一切已過去了,走筆至此,我想起斯湯達的一句話:「做一個傑出的人,光有一個合乎邏輯的頭腦是不夠的,還要有一種強烈的氣質。」劉先生臉上漾着那一朵童真般的笑容和儒雅的風範,將永遠鐫刻在我們的腦海中。
我曾寫了一對輓聯以表悼念:
風骨崢嶸長存
文章卓犖遺世
潘耀明簡介:筆名彥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縣人。先後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南粵出版社總編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文出版社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社長。現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網絡版社長、《文綜》社長兼總編輯。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工作委員會榮譽委員、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成員、馬來西亞「花蹤世界文學獎」評審委員會顧問、中華海外聯誼會榮譽理事、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常務理事、香港期刊傳媒公會創會副主席、中華佛教學院理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已出版評論、散文二十五種,分別在內地、港台及海外出版。近著有《山水挹趣》(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大家風貌:細說當代文壇往事》(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字遊:大家訪談錄》(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等等,其中《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被韓國聖心大學翻譯成韓文,並成為大學參考書。部分作品被收入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內。
1994年,憑《竹風.竹笑與血性》文章獲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之第九屆《海峽情》文學獎,首屆《四海華文筆匯》授予散文和特別獎。2009年,獲日本聖教新聞社頒發「聖教文化獎」。2009年9月,獲香港國際創價學會頒發「香港SGI」獎狀。鑒於潘先生在企業創新領域和對亞洲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成就,2019年9月8日獲得亞洲知識管理學院頒授2019年度「亞洲華人領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