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七月二十二日,大灣區文學交流講座暨大灣區文學徵文獎頒獎禮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本文直擊頒獎禮實況,亦附上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的現場致辭。禾素文章描寫當晚假沙田麗豪酒店的慶功宴。當然,亦會列出所有得獎名單。
傅曉
香港作家聯會主辦、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承辦的大灣區文學交流講座暨大灣區文學徵文獎頒獎禮於七月二十二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香港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文化委員會副主席王英偉、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兼總編輯李大宏、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等過百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及徵文獎獲獎者聚首一堂,分享文學時刻,為大灣區文學發展建言獻策。
「文化大灣區」計劃備受讚譽
「文化大灣區」計劃是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邀約計劃,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創辦「明月灣區」文學園地,於去年七月啟動,在《明報月刊》增設文化附冊《明月灣區》,並在《明報》設立雙周刊,為大灣區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多文藝園地。今次舉辦大灣區文學徵文獎,是「文化大灣區」計劃的第二部分,分別設立公開組、大學組、中學組,自去年七月開始徵稿,收到四千多份作品,涵蓋海內外作者。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會長潘耀明形容今次或是「香港文學界具有開創性的盛會」,他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
李家超行政長官在視頻致辭時表示:「文字傳達思想,盛載情感,通過文學作品可以體驗各地的人文精神內涵。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整合大灣區多個城市的文學作品,並面向學生和公眾徵集文章,鼓勵參賽者以文學創作,描繪文化大灣區的故事。特區政府不遺餘力推動香港藝團和藝術家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交流合作,鼓勵香港作家聯會繼續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大灣區文化藝術交流打開新篇章。」
「文化大灣區」計劃邀請了大灣區三十二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陣容鼎盛。
香港藝發局前主席、香港文化委員會副主席王英偉形容潘耀明推動這個機會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文學是文化的基石,他很感動機會獲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力,也非常高興在任期內能夠參與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往後會繼續全力支持文學的發展,期待大灣區文學繼續發展。
《大公報》、《文匯報》是今次計劃的支持媒體,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在致辭中強調了兩份報紙不遺餘力地為華語文學創作「搭台架梯」,他表示,「文化大灣區」計劃是從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出發,對嶺南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活動適逢其時,意義非同尋常,大文集團願意作為支持媒體發揮應盡之責,為更多有思想、有才華、有追求的年輕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創作園地。
大灣區文學人思想匯集
今次活動並邀請了來自港澳及內地多位高校學者同場交流,對大灣區文學的發展提出建議。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蔣述卓看來,大灣區文學是因粵港澳大灣區應運而生的,這預示著要跟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相匹配,都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
蔣述卓提到,大灣區文學是個不斷建構和發展的概念。「從未來的建構角度來看,大灣區文學要秉持對嶺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並且要加以現代意識的觀照,發掘和發揮傳統文化的精神,亦要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環境去尋找共識,追求公平、公正的意識,得到一種文化認同。在藝術形式上,則要不斷的去探索,要有一種大膽創新的意識,去豐富我們粵港澳大灣區的藝術的創新和審美的趣味。」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喻大翔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概念還在建構中,應該隨著中國社會發展變遷去體現出其時代性,他指出大灣區文學有多語言、地域性和跨界的屬性。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慶妃提出「新界西與大灣區文學的新空間」,她認為大灣區文學具有廣闊的海洋性,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吳其敏、潘耀明主持的《海洋文藝》,同時也具有特定的本土性特徵,香港青年作家王証恒最新小說集《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提出「新界西」概念,新界西是跨境的粵港生活圈,不僅指向現實和未來,也蘊含了深層次的歷史向度。
多位學者教授強調了香港在大灣區文學的重要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很看好大灣區文學的發展前景,他更感謝了潘耀明對大灣區文學的呼籲。他表示,儘管香港本地文學在大灣區的參與度並不是特別高,但香港文學的一些內在品質,比如國際性,如香港的地方志、龍舟、南音等,是粵港澳之間的共同文化,希望香港文學能以國際化視野加入大灣區文學。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徐婷表示,香港地區在繁榮大灣區文學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窗戶也是橋樑。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燕麗指出,香港和內地文學上千絲萬縷的關係和互相影響,也有其獨特面,香港很多作家對內地作家都有滋養。她也指出,大灣區也是一個城市群的概念,城市文學會帶來更多文化創造空間,還有無限的可能去打造文化和文藝的前沿地帶。
暨南大學教授白楊表示,自《明月灣區》附冊建立後,她推薦了十多名學生在雜誌發表文章,這是以實踐的方式在推動大灣區文學的建構,某種程度上是大家在一起建構正在發生的文學史現象。她也認為,優秀的作品不應受到地域的局限,而是塑造自己獨有的氣質和精神。她指出,香港文學的開放性、創造性在大灣區文學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側面體現了嶺南文化的特質。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袁勇麟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提出三點期望,第一是其包容性,所有文化都應該被表現,第二是流動性,因為人口的流動讓我們對大灣區的作者的定義也有諸多探討,第三是跨界性,文學帶出好的內容產業,從而發展成為影視作品甚至遊戲產業。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凌逾非常贊成香港文學的跨界性,她對大灣區文學發展提出很多實質的建議,包括策劃大灣區文化活動、建立大灣區的新媒體平台、整合文化藝術數據庫,整合不同界別,香港的文化考現、城市漫遊也可以延伸到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可以聯動大灣區內所有的文學館形成交流活動,從大灣區輻射到其他國內地域和世界各地,這也是港澳傳統優勢。
交流會主持、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黃子平在總結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從經濟、金融、地理概念延伸到文化文學領域,定義和操作上還面臨著一定困難,必須經歷建構的過程。
香港文學館——文學人的共同家園
今次活動中,潘耀明首次公開宣布,在各方的支持下,由香港作家聯會牽頭倡議十九年的香港文學館,近日終於通過馬會的贊助,正式籌建。文學館會設立在灣仔,擬明年四月開幕,館內會收藏香港作家的手跡、手稿、出版物的版本、簽名本,以後還會邀請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齊聚一堂舉辦各類型的文學交流講座。
潘耀明憶述文學館的艱辛歷程,非常感慨。二○○四年,香港作家聯會牽頭、香港三十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簽署,倡議在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文學館,這個過程中,包括饒宗頤教授、劉以鬯先生、也斯先生、曾敏之先生等十三位簽署者先後逝世,連澳門也建立了文學館。過程雖然艱辛,他從未停止過奔走疾呼,令文學館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他形容,過去散兵游勇的香港寫作人,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園。
傅曉簡介:為香港作家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