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聯會長潘耀明:香港文學舘屬於大家 絕非私器

二○○四年第三期《香港作家》雜誌,一篇《關於「香港必須建立文學舘」的討論》文章的末尾,列著當時一同發起聯署倡議建立香港文學舘的三十四位文化界人士的名字,這是香港文化界的熱切呼籲。二○二三年七月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他們的會員大會上宣布香港文學舘正式籌建,將於明年四月開幕,象徵著歷時十九年的爭取終於夙願得償。而當初發起聯署的人士中,有十三位已經離世。「這條路走得非常漫長,十九年的背後包含了我們對文學的熱忱,以及付出的心血與代價。我很感激這些曾一起發起聯署、並肩爭取的文藝界人士,希望今日這一結果,可以告慰這些已經離世的聯署者。」潘耀明說。

潘耀明表示,香港文學館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資料檔案及收藏香港作家手稿等。

香港文學舘選址位於茂羅街前身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綠屋」,三層約二千餘呎的空間。憶及去年在特首李家超尚未上任時便寫信呼籲籌建文學舘,之後透過香港《文匯報》等主流媒體的推廣,終於令文學舘得以籌建,潘耀明十分感慨,但他也表示自己沒有感到很輕鬆:「雖然願望達成了,但文學舘還是剛剛起步,有許多工作要去完成,涉及各種具體的、細緻的問題,還有深入的研究……」

只做倡議人 不會加入董事會

潘耀明表示香港文學舘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資料檔案,收藏香港作家手跡、手稿、出版物版本、簽名本,以及包括各種傳媒有關香港作家的報道及評論等歷史紀錄,並將此作為研究資料,成立學術委員會對本地作家及其作品作深入研究,為日後的文學交流打下基礎。「這些年我們爭取的是一個正規而非業餘的文學舘,並不只是舉辦文學相關的聚會,而是立足於更廣闊的視野,參照世界其他文學舘的做法,希望以更高的標準來運營,與其他文學舘是完全不同的。」潘耀明表示,香港文學舘將成立董事會,由社會上有重大影響力的相關人士組成,除文化界人士外,亦包括商界等其他界別支持文學的人士,而他本人雖然一直是推手,但將不會加入董事會。

因為空間不大,文學舘只能作為收藏的展示廳,至於舘藏作家,潘耀明認為需要通過學術委員會討論甄選,藏品也會公開徵集:「因為不少本地作家的手跡已經散失,我們需要從拍賣行、民間藏家收集一些藏品,希望可以盡量徵集多一些我們需要的收藏,再找專家來整理、歸檔。如果有民間人士願意捐獻藏品,我們會很感激。」

文學舘非壟斷  亦歡迎其他團體

對於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聲明表示「並未得悉(作聯)有關計劃」,潘耀明覺得難以置信:「我們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爭取,早在二○○四年便在《香港作家》雜誌做了特輯,二○二二年有傳媒大篇幅報道,我們又有致特首的公開信,他們怎可能會一無所知呢?」在他看來,文學是屬於所有人的,香港文學舘是屬於香港社會的,屬於大家的,而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或一個團體。

「香港文學舘不是私器,也不是香港作家聯會的私人財產。文學舘也無法壟斷,我們亦不打算壟斷,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如果有其他團體願意做,我們都很歡迎,可以各自做下去。讓社會大眾來判斷。我們都是為了香港文學的未來著想,即使我們的文學舘被人超越,我都會歡迎。」潘耀明也表示,社會有不同聲音可以理解,但不能為了壟斷香港文學舘,而攻擊另一個團體或組織,這有違香港社會公平、自由的氛圍。

通過文學舘豐富香港文化涵養

潘耀明強調,香港文學舘的研究應不止停留在作家和作品,還要研究作家的創作生活、創作的過程,以及生活過的地方。他一直惋惜香港本可以憑藉南來作家的生活足跡來組成一條文學軌跡,但由於以前政府的不重視,令很多有價值的地標未能保留。「雖然你請一個當紅歌星在維港唱歌,也會產生轟動效應,但這個效果不是屬於香港的,是買來的;但那些文人在香港的足跡、地標、文化景點,並非買來的,是確確實實屬於香港的。」因此他也強調保存當下仍能觸及歷史的重要性,呼籲透過仍在世的老一輩文化人、作家做口述歷史,以此來了解香港文學的詳細過去:「透過一個人自己講述他的故事,他的創作,他的文學生活,曾經居住、工作過的地方,保存下那個豐富的年代,這太重要了,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文學不能收埋,要不斷推廣。」潘耀明希望香港文學舘接下來可以在校園內推廣香港作家及他們的作品,亦有計劃在大學開班短期文學創作課程,也會向海外的文學舘、作家發起邀約,請他們來港做交流講座,將豐富的創作經驗帶給香港的創作者。「這些都是我們將來的目標,希望可以通過香港文學舘這個平台,豐富香港文化涵養,使香港文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甚至輻射海外。」

(轉載自《文匯報》二○二三年八月九日專題報道。文:黃澄。採、攝:樊慧杰)

下一篇

涉龐大資源 民間難營運 潘耀明:文學舘需官方支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