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
哲人其萎,本刊又一位顧問遽逝!饒公以一百零一歲羽化登仙,海內外華人社會及文化學術界同表悼念。
饒公生前,曾撰寫一篇提綱挈領的文章:〈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饒公在這篇文章指出:「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
眼下對「中國夢」的企求,大都著墨於硬件部分,我們的強國夢,是對於經濟、軍力而言。至於文化,卻著墨不多。饒公高屋建瓴,是兼具大智慧、國際視野的學問家,他認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是國家唯茲唯大的事!
饒公在這篇文章還舉例予以說明:「我的好友法國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說,他很後悔花去太多精力於佛學,他發覺中國文學資產的豐富,世界上罕有可與倫比。」
可見在饒公眼中,中國傳統文學,可以睥睨世界。
丹麥不過是小國,因有安徒生而成為文學的泱泱大國,中國如果沒有包括《紅樓夢》的四大小說,除了是人口大國、甚至是眼下的軍事、經濟大國,在精神領域,相信將是一片空白。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文學是文化的靈魂、原動力。
以香港為例,無疑是國際大都會,但比之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僅屬於國際大商會而已,而後者兼具國際文化大都會。無他,我們的政府及官員,一直漠視文化,特別是文學的作用。
十多年前,香港作家聯會牽頭,由三十多位學者、作家、知名社會人士聯合倡議建立文學館藏,饒公也挺身而出,參與聯署,政府卻無動於衷,其中發起人包括饒公,著名學者羅烈、何沛雄,著名作家也斯、海辛,香港作家聯會創會人曾敏之,報人甘豐穗等人已經先後去世。正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這個建議如石沉大海,一直得不到有關當局的積極回應。
最近多個文學社團致函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唐英年主席,並向他提交〈在西九文化區設立香港文學館藏的倡議書〉,〈倡議書〉指出:
設立香港文學館藏,是香港文學界多年來的願望。香港作家聯會於二○○四年便率先發起聯署,三十多位文化界名人碩彥共同倡議籌建文學館。六年過去了,我們的願望依然只是願望,未得到當局任何實質的回應。二○○九年,文學界曾掀起新一輪風潮,倡議建立文學館的呼聲此起彼伏。同年八月,「作聯」又聯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明報月刊》、《香港文學》,合辦「倡議建立香港文學館」座談會,且得到各方熱烈的響應。如今,香港文學需要「館藏」已經成了文學界的共識,也是許許多多香港市民的共同心聲。
我們始終相信,香港文學館藏的建立,有利於促進中國的優秀文學傳統及與西方文學的交流。香港具有自由的創作空間,而且有中西文化交匯的區域優勢,實在應該充分利用此有利條件,促進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接軌。香港具備條件邀集國際著名文學家來港駐足、交流文學,設立文學館,更有利於舉辦此一有國際影響意義的活動,同時有助於香港奠定區內華文文學交流中心的地位。
饒公在悼念季羨林的輓詩中,曾有「乍聞乘化重悲憂」,意喻「悲老成之凋謝,而憂來者之難繼。」季羨林等大家先後去世,不能不令人憂慮後繼無人!
今天饒公也走了,他的遺願仍然成空,那些掌有生殺大權的當政者情何以堪?!
(本文原載《明報月刊》二○一八年三月號。潘耀明為《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