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安
筆者八九歲的時候,老師教唱兒歌。有一天教唱「驪歌」,是送別朋友的歌曲。歌詞簡單古雅,聽來感受與別不同,許多年還留下極深刻印象。歌詞是這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當時少不更事,更不懂人情世故,但悠悠歌聲中帶出真摯感情,卻有悽愴飄零之感。在長短句聲韻中,散發蒼涼氣氛,彷彿聽到幽幽的笛聲,掀出了不忍相捨的離愁,讓人百感交集。許多許多年之後,才知道這是清末民初大藝術家、大才子李叔同的作品,原名叫《送別》(註)。
天縱英才 藝術成就驚人
李叔同(一八八○-一九四二),學名李文濤,浙江人,在各項藝術領域都取得傑出成就,而且是民初時期多種西方藝術的開懇人。其涉足藝術領域之廣,造詣之深,至今仍無來者。李叔同留學日本,把西方繪畫經驗帶到中國,他是第一個實踐裸體寫生的繪畫老師,在當時仍是古舊的社會,開風氣之先。
在音樂上,李叔同亦有過人的成就,是早期運用五線譜作曲的中國音樂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創作上述《送別》歌詞,歷經百年傳唱不衰。他著有《李叔同歌曲集》,對整個中國樂壇影響深遠。此外,李叔同亦是現代舞台劇的先鋒,掀起青年人醉心舞台劇演出的風潮,還親自粉墨登場演出,且曾在《茶花女》一劇反串女角,哄動東瀛。
翩翩濁世佳公子 遊戲人間
李叔同父親李筱樓是位進士,學問出眾,行善好佛。李父六十七歲時納十九歲的王氏為小妾,意欲得貴子為嗣。結果翌年誕下李叔同。五年後李父病逝,當時王氏只有二十五歲,受盡家族輕視欺凌。李叔同事母至孝,造成他內心孤零與蔑視世情的心結。
李叔同有極優厚中國文史根基。自幼熟讀各種名篇名著,如《四書》、《孝經》、《毛詩》、《唐詩》、《千家詩》、《古文觀止》。十三歲後讀《爾雅》、《說文解字》,又習訓詁學。十五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等名著。相信今日許多中文系畢業生,所習文史功夫,未及李叔同當年一半。此外,期間李叔同尚隨名師精研書法,作品極有名氣。
李叔同當年讚賞康有為變法,康失敗後被目為康黨,只有攜眷奉母,居上海避禍。當時國事頹唐,李家分撥一筆豐厚的產業給李叔同,李叔同心靈無所寄託,他既才華洋溢,很快便與當地名士往還,共同沉迷舞榭歌台,聲色犬馬。斯時多情多愛,揮金如土,愛流連花街柳巷,成花國紅人,過著不羈的五光十色貴介公子生活。
留學東瀛 潛才展現
他於一九○一年入讀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後來蔡元培因維護學生自由風氣,憤而離校,李叔同亦隨師離校。一九○五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參與舞台劇演出,為中國舞台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李叔同學成回國後,從事各種文教藝術工作。他在藝術學術方面的成就簡直令今人咋舌。除了上述的音樂、戲劇、繪畫範疇外,他的書法、篆刻、詩詞、歌賦,都名噪一時,而且享譽至今。他一生從事各項藝術活動,而且還教導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例如著名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等,都是他的學生。
李叔同的妻子與情人
李叔同共有妻子四人,第一個是他的原配俞氏,十八歲時由母親安排結婚。第二個妻子名楊翠喜,是他的初戀情人。楊翠喜出身青樓,最後他放棄了這段戀情。第三個妻子名李蘋香。是李叔同和一眾公子出入聲色場所認識,她是一名有才氣的妓女,李叔同引為紅顏知己。及後李叔同到日本留學,和李蘋香分手。
李叔同第四個妻子是日本人,名叫雪子(也有說叫葉子)。他倆在日本一起生活了六年。之後,李叔同帶着日本妻子回到中國。先同住上海,後李去天津,亦曾南下,但每周也有和日本妻子見面相聚。
遁入空門 平淡自甘
據說一九一八年一天晚上,三十九歲的李叔同處理一些俗務瑣事之後,把豐子愷等學生叫來,告訴他們自己要入山出家,過最簡陋的生活。出家的消息傳出去後,日本妻子趕來,在湖上見面相詰:「你出家後我怎麼辦呢?為什麼要我回日本?」李叔同只把腕錶留给她作纪念,說:「你懂醫術,回國生活不難。」說罷,妻子失聲痛哭,李叔同在湖上煙水兩茫間輕輕泛舟而去,頭也不回。此後二十四年間,再無相見。
李叔同是個有才華的大才子、大藝術家。極受當時社會愛戴和追捧。但他在名氣至盛時毅然出家,使許多人惋惜。中年的李叔同突然忘情棄愛,在杭州剃度出家。其不戀子女、捨棄妻友,拒絕天倫之樂。心志之堅,未必無因。他何以如此狠心絕情?是家庭問題?事業問題?還是妻子問題?莫衷一是。許多人分析原因,但筆者仍然認為是懸案。
李叔同出家後法號弘一,過著極清淡刻苦的生活。弘一法師曾雲遊寧波,好友夏丏尊前往小旅館拜望,看到大師和其他僧人睡的被褥,内有臭蟲爬出,十分不忍。夏丏尊便邀請他到白馬湖春社暫住,只見弘一法師打開被褥,把破舊的蓆子珍重地鋪在床上,又捲了幾件舊衣服充作枕頭,最後拿出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洗臉。夏丏尊想到當日他名滿天下,視錢財如糞土,今日如此,淚光盈眶,實在不忍,要替他換上新毛巾。弘一法師卻說:「還好呢!和新的差不多。」
嚴守戒律 一代高僧
弘一法師剃度之後,苦心研習佛法,自始至终以戒為師。每日過午不食,衣不過三,寒冬也只一件百衲。凡四體瑣事,洗衣缝補,全部親自動手。此後生活雖然清淡清苦,但內心還如同青年時代的灼熱。他明心向佛,鑽研《四分律》和《南山律》,花四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佛教是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最終成一代高僧。
李叔同為僧之後謹守戒律,潛心佛法,但他一生沉醉的卻是書法。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剛勁挺健、亦有瀟灑秀麗。出家後手書則則變為超逸淡雅,晚年之作,愈加平易安詳,書法前後表現出絕對不同的格調,可說個性得到徹底的改變。
悲欣交集 感悟人生
弘一法師縱然心竄紅塵之外,以青燈為伴,苦心修行,過著淡薄自甘的日子,惟心死還熱。想不到這位多情多愛的翩翩公子,實是熱愛生命,竟十分珍惜光陰,苦心修行,弘揚佛法。其佛學著述,同樣光耀禪心,為不可多得的一代巨著。李叔同的浮華世界;弘一法師的如來勝境,同樣燦爛光明。其天賦之高,震懾入心,造化之奇,眷顧之甚,同樣羨煞有心人,結局亦使人驚歎。
弘一法師在六十三歲臨圓寂之前,寫下令人感懷的「悲欣交集」四個字。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他對死亡離世的態度。實則我們身處繁囂當世,戀戀紅塵,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何嘗不是悲欣交集!
註:《送別》乃李叔同為譜外國作家樂曲而作詞,尚有下闕。曾為近代電影選為配曲。下闕為: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楊興安簡介:
香港出生及成長。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多年來從事文教工作。八十年代任明報社長查良鏞秘書。九十年代任長江實業集團中文秘書。並曾任教大學及各大機構培訓課程講師。
楊氏嗜愛藝文,出版多類型著作,包括《金庸小說與文學》、《金庸小說十談》、《現代書信》、《楊衢雲家傳》,《燭光下的歷史》等十餘種,均見藏於香港公共圖書館。楊氏多次參與文化活動,被邀出席為主講嘉賓。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書展等。又獲北京大學、雲南大理市政府等邀請出席演講。接受電視台多次訪問。楊興安現為香港小說學會榮譽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