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瀚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日前出版散文集《同一片天空下》(花城出版社二Ο二二年一月出版),匯集了她近年在海內外報紙、雜誌發表的散文,內涵豐富。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遊記,她都有感而發,抒寫對人生深切的感悟、對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對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愛。此書集中展現了她的廣博的世界識見、深厚的文化底蘊、激昂的戰士情懷和獨特的記者視角,極具深刻的精神性與文化性。
一.廣博的世界識見
江揚周遊列國,視野開闊,具有廣博的世界識見。她年少時喜歡閱讀中外書籍,「每天下班,小丫都從圖書館帶回一本書。 《悲慘世界》、《歐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茶花女》……那一年她還未滿十六歲。 」故她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九七七年她在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除了中國文學外,還系統學習了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美學、比較文學等課程,更加精通中外文學經典。一九九九年她去美國,先後在聖地牙哥、三藩市和波士頓學習和生活,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對美國的歷史、文化、文學、音樂、教育等都有所認識和了解。二ΟΟ五年返回香港。
大凡曾經到西方留學和生活了一段時間的文人,通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對世界有識見。例如梁實秋一九二三年赴美留學,一九二六年回國;錢鍾書一九三五年赴英留學,一九三八年回國。梁實秋在散文〈吃相〉中,從羅馬皇帝尼祿大宴羣臣,說到《史記》中樊噲拔劍吃生豬肘子,大談特談中西餐桌禮儀,「掉書袋」之餘,充分顯示了他的博識才情。博學多才的錢鍾書在散文裏旁徵博引,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例子,如在〈吃飯〉中,從引用柏拉圖《理想國》到古羅馬詩人波西藹斯的話語,再到《論語》、《中庸》、《呂氏春秋》,論述吃飯的政治、經濟和社交功用。文章充滿了書卷氣。江揚不是學者,散文題材也不像梁實秋、錢鍾書以家常事為主,而是以遊記為主,但她同樣博覽羣書,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廣博的世界識見。她以獨特的角度探索和挖掘世界之美並也喜歡引經據典,如〈木馬帶去的傳說〉,介紹伊斯坦布爾和古城特洛伊時,引用了土耳其著名詩人奧古茲姜的描述「世界上如果有一見鍾情的話,我知道,無論你走到哪裏,那一定是伊斯坦布爾。」和古羅馬統帥凱撒大帝的名言:「我來過,我看見,我征服!」並介紹《荷馬史詩》,讓人了解斯巴達王以木馬計攻城的傳奇,從而了解古城厚重的文化和豐富的歷史。江揚的足跡幾乎遍佈七大洲,她在散文介紹遊蹤時,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展示了深厚的世界識見。
難能可貴的是,江揚還有世界主義的情懷,贊同多元文化的融合。當她看到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為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同享用時,不禁感想萬千:「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同聚一堂,在此共融。一種來自宗教的心靈感動,遠比建築本身更讓人動容。」這兩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更令她感受到世界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命運共同體。她深刻地描繪大千世界發生的變化及其刻骨銘心的感悟。例如〈同一片天空下〉,描寫二Ο二Ο年在廣州和香港過春節的情況,適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春節氣氛大打折扣。在廣州,花市雖然依然繁花似錦,卻缺少人海如潮的熱鬧。回到香港,「幾條彎彎曲曲通向銅鑼灣的路上,車輛稀稀落落,街邊行人寥寥無幾。整個社會彷彿按下了暫停鍵。」疫情讓她體會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人與人、國與國,甚至人與自然界,必須同舟共濟,互相守望。她的感悟居然是從香港鬧市高樓之間往來飛翔的麻鷹而得來,她認為這是城市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最佳例證。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中美的視頻會議、網絡上的舞蹈課以及網絡投注賽馬等等,令她由衷地感嘆:「同一片天空下,誰也不會是一座孤島。」這是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在〈你不是一座孤島〉,她描寫了在加州聖地亞哥疫情下的生活,鄰居守望相助,溫馨感人。「你不是一座孤島,在茫茫大海裏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大陸裏的一片,或者滄海裏的一汪。」在經歷死亡的威脅後,她對人生的感悟非常透徹,並以詩意的語言展現其世界主義的胸懷。
二.深厚的人文底蘊
江揚每到一處,除了介紹自然景觀,還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等,充滿深厚的人文底蘊。如〈風笛吹過的地方〉,她巧妙地將電影、文學融入了愛爾蘭的幾個地方。在泰坦尼克號「出生地」貝爾法斯特,她一邊聆聽清麗的風笛聲,一邊回憶電影《泰坦尼克號》。遙想一百年前愛爾蘭發生饑荒,「超過二百五十萬愛爾蘭人從這裏揚起了無奈的風帆,遠赴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真實的歷史和淒美的電影鏡頭相互交織,如泣如訴。在都柏林的第二座「作家橋」——「塞繆爾.貝克特橋」,她一邊追思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一邊欣賞豎琴造型的橋,享受荒誕和浪漫的共存。她還參觀了都柏林作家博物館,欣賞喬伊斯、蕭伯納、葉芝等作家捐出的文物,感受這個小國厚重的人文精神。在愛丁堡的大象咖啡屋,她彷彿看見單親媽媽J.K.羅琳正在靠窗的角落裏,努力撰寫魔幻世界。這彷彿是一次文學之旅,熟悉外國文學的江揚像導賞員帶領讀者,在愛爾蘭一邊聆聽悠長的風笛聲,一邊享受文學大師的精氣神。
當江揚參觀列夫.托爾斯泰的故居博物館時,展開歷史文化介紹和想象。「(故居博物館)經歷過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肅反、衛國戰爭、蘇維埃政權到蘇聯解體等這些俄羅斯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的重要時期,在危機與改革相互交替的過程之中,這裏彷彿與時光無涉,凝重得顯示出滄桑後的擁有與安詳。」她一邊遊覽一樓客廳,一邊想象著:「契訶夫、列賓等一串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裏與托爾斯泰探討文學和藝術,甚至激烈辯論。」 江揚具有知識分子特有的文化批評意識,以致她的散文比普通遊記更加深刻,彰顯了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精神。當她看到鑲嵌在玻璃鏡框內的《復活》插畫原稿時,她做了如斯介紹:「托爾斯泰對俄國人民苦難的理解,對人的救贖之路和探求,對人生終極關價值的關懷,深刻地影響了帕斯捷爾納克,使他先後為《復活》配置了三十三幅插圖。」這些插圖讓江揚回憶起讀《復活》的年代和感受並高度評價《復活》:「在撕去俄國貴族資產階級一切假面具的同時,也對俄國社會的虛偽本質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她在後花園散步時,又展開了想像:「徘徊在托翁散步的小徑,彷彿看到山坡上托翁讀書思考的背影,聽見庭院內托翁與孩子騎自行車的笑鬧......」對於庭院景物的描寫,投射出江揚對托翁的崇拜仰慕心理,濃厚的人文情懷溢於言表。由於可見世界各國著名作家深刻的思想,充盈了江揚的心靈世界,推動了她的文學創作。
三.激昂的戰士情懷
初讀此書會疑惑不解:為何江揚參觀的景點與眾不同?為何她會參觀列夫.托爾斯泰的故居博物館?為何她會去古巴的聖克拉拉並不厭其煩地介紹格瓦拉的一生?直到看了她的兩篇散文〈大王〉、〈青春,與綠色為伍〉,所有的問題獲得解答。原來,《英雄兒女》影片中志願軍女戰士王芳對江揚的影響很大。她渴望像王芳那樣,去野戰軍當兵。江揚在十五歲的時候如願以償,入伍在湖南西洞庭湖邊的野戰部隊。由於當兵是江揚年輕時美麗而浪漫的夢想,所以她不覺得絲毫辛苦,並將當兵生活描寫得栩栩如生、富有詩意。部隊在冬天開展千里野營拉練,她代表女兵上台發言,立下了「男同志走一千里,我們女同志絕不走九百九十九」的誓言。每天走六七十公里,哪怕兩隻腳走到總共有十五個大水泡,她也不覺得疼,更沒有輕言放棄。一位意志堅強的女兵如在眼前。這位小女兵還當廣播員、放影員兼圖書管理員。期間,她如飢似渴地閱讀世界名著和古典文學。多年以後,江揚深情地回憶青春年華:「有一種回憶,叫『我的青春在軍營』。有一種自豪,叫『我是女兵』。」由此可見,當兵的經歷使年輕的江揚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情結和青春的戰士情結,這兩大情結從此貫穿她的人生。
當江揚周遊世界時,除了參觀外國作家的故居和博物館,還會參觀革命戰士的紀念地以及與戰爭有關的地方,如古巴的聖克拉拉、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及雅爾塔、菲律賓的科雷希多島等。格瓦拉在南美的古巴和玻利維亞領導游擊戰爭,誓言解放整個拉丁美洲,並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格瓦拉一身正氣,充滿革命的豪情和戰鬥的精神,這正是江揚敬佩和讚美他的原因。
戰士情懷涵養了她的精神與靈魂,她因此建立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並構建了自己崇高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園。雖然江揚擁有激昂的戰士情懷,但她對戰爭是深惡痛絕。她在〈戰爭島〉描寫了菲律賓的科雷希多島在二戰時備受戰爭的殘酷洗禮,並祈望戰爭島不再有戰爭。
四.獨特的記者視角
江揚曾任香港《文匯報》首席記者,她的散文充滿了厚重的記者情懷。她擁有記者的本色,即善於以客觀、全面和敏銳的目光觀察事物。她以記者特有的平等和友善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沒有刻意為尊者諱言,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如實描寫。例如〈做客洛克菲勒莊園〉,對約翰.洛克菲勒的時代做出準確客觀地描繪:「那個時代,充滿了貪婪和欺詐。美國各級政府中,報假帳、收回扣、權錢交易,勾結投機商發不義之財比比皆是。當時的腐敗『幾乎侵蝕到政治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江揚以「最兇狠的強盜貴族」和「最重要的慈善家」形容約翰.洛克菲勒,對這位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性的人物做出精準中肯的評價,她的這種客觀、持平的姿態和立場是值得充分肯定。
閱讀此書,不得不佩服江揚的眼光非常獨特和敏銳。她善於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進行描寫,例如〈飛躍火山口〉描寫在夏威夷大島搭乘直升機觀看基拉韋厄活火山時,她描摹了一幅壯美雄闊的風景畫。首先從俯視的角度描寫火山:「滾滾濃煙中赫然露出黑洞洞的火山口,渾圓深大,像一口巨型大鍋,大鍋中又套著許多小鍋。」將火山口形容為大鍋小鍋,非常形象。她當時乘坐沒有艙門的直升機:「我感到心跳加速,好像就要掉出機艙,直撲火山口一樣。!」從心理角度描寫火山令人震撼的效果,猶如記者在現場報道。接著從正面描繪火山:「鮮紅的熔漿,恍如從地面裂縫噴射出來,直衝上天,雨點似的傾斜到四面八方,匯成一條條流動的火龍,大規模的濺過一間間房屋、一棵棵樹木,一片片草地,浩浩蕩蕩地向大海奔去。」描寫細緻,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力。然後當飛機降落後由路邊看火山,她用記者特有的敏銳眼光,捕捉到在熔岩燒焦的黑土地上,生長了一棵青翠小草。她由衷地稱讚:「這時間的長河裏,無論每次熔岩的湧出改變了多少地形,總會有新的小草從石頭縫裏掙脫出來,奮力往上生長,我相信,幾百年幾千年後,熔岩流經的地方又是植物茂盛,森林濃密。」熔岩與小草形成巨大的視覺反差,卻又揭示了兩者密不可分的聯繫。江揚從多角度、多層面描寫火山,取得了壯美的審美效果。整個過程描寫得詳細無遺,令人如臨其境。在當今眾多的遊記文章中,江揚的散文因為選取景物的獨特性而彰顯別出心裁的魅力。
有時,江揚像好奇的記者向當地人提問,例如為何梵高博物館門口有那麼多人排隊?為何雲南昌寧的八旬老人要自己上樹採茶?為何澳門的安德魯蛋撻總店每天有很多人關顧?這些問題引人入勝,饒富趣味性,加深讀者對當地的了解。
結語
總而言之,江揚的人生經歷多姿多彩。其散文內涵豐富,蘊含了廣闊的世界識見、深厚的文化底蘊、激昂的戰士情懷和獨特的記者視角,極具深刻的精神性與文化性,體現了她對人生價值的崇高取向及深切的感悟。《文心雕龍.徵聖》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江揚的文字功力深厚、情感真實蘊藉、想像力瑰麗、描寫精細入微、語言凝練、行文流暢自然、文采斐然,彰顯其獨特的性靈和風格。在疫情襲擊香港的當下,此書頗具觀賞性,讓讀者足不出戶,卻好像去了一趟世界旅遊,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毋庸置疑,此書是抗疫期間美好的精神食糧。
(本文圖片為阿Ben提供及資料圖片)
周瀚簡介:文學博士。現任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常務理事、《國際漢詩研究專刊》社長、《國際漢詩探索》及《五洲華人文藝》《五洲華人詩刊》執行社長兼總編輯。曾榮獲「香港中華文化金紫荊獎」的「實力詩人獎」、「第一屆『國際漢詩杯』二Ο二一年度國際漢詩優秀評論獎」等獎項。著有詩集《靈魂在陽光中飛舞》、中英對照《周瀚短詩選》、學術著作《唐代帝王詩歌與詩壇》。翻譯詩集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