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風情入夢來——讀散文集《感念家鄉的記憶》

馬忠

《感念家鄉的記憶》是楊江海先生的第四部個人作品集。這是一部以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的散文集,收在這本集子裏的作品共分三輯:第一輯「山水人文」, 記錄作者珍愛一生的鄉里風物,傳遞一絲山野裏樸實的溫暖以及真純記憶。第二輯「年俗心象」,集中筆墨展現家鄉過年時的民俗風情,寄託了一份深深的眷戀與守望。第三輯「往事鈎沉」,深情而細膩地回憶了童年時代難忘的鄉村生活,包括勞動、娛樂、習俗、美食和親情,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關中農村一隅的生活畫卷,構築了一個懷念故土的精神世界。

眾所周知,關中民俗文化,歷史積澱深厚,這是基於以長安為樞紐的關中地域,歷經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三千多年中,曾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京畿之地的緣故。言家鄉之物,抒眷念之情,再現關中地區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等地域文化是這部散文集的主要特色與亮點。在這裏,你可以讀到「山不高、原不大、川不寬、水不急的村落」——作者家鄉裕華的山水、風物與民俗。那些無以言說、融入血脈的關中文化、故土風物,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讓人沉浸在濃郁的鄉味之中,引人無限遐想。作者在努力嘗試引領讀者走進關中,激發人們對家園厚土、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其實,家鄉相對作家個體而言,既有生命之鄉,同時也具有心靈之鄉。如果一個作家的寫作沒有自己的故土,那是無根的創作。而楊江海先生的寫作不僅是生命的故土而且也包含了他心靈的故土。他大量的散文作品,既是家園文化精神的展示,也是他故土情懷的心靈書寫。同時還是對自己民族精神的文化審視。從寫作類型上來說,《感念家鄉的記憶》算是一部敘事散文,雖然看上去各部分的每篇文章各自獨立成篇,但當依次看過每一篇文章後,發現五十餘篇散文合起來就是一部長篇散文——就像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落,單個建築物是風景,大片建築物連接在一起,風景就蔚然成勢了,移步換景,景隨情變。

這部散文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不避俚俗,作者只想保留點原生態。因為它真實、真情,因為它帶著關中泥土的味道。比如在〈安化狗〉一文中,他這樣寫道:「狗也有缺陷。比如,固執,自以為是。安化狗就屬於這一類型,循規蹈矩,不思變革,更不能與時俱進,餓了肚子,丟了性命,還落了個笑柄。安化狗的故事,值得深思!循規蹈矩,不思變革,更不能與時俱進,餓了肚子,丟了性命,還落了個笑柄。安化狗的故事,值得深思!」作者以實錄精神關注家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思考家鄉父老鄉親的命運,諸如此類帶有理性與思辨色彩的文字,似乎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今的作家都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書齋化、「貴族」化、「精英」化的作家,誰還願意把筆觸伸向鄉村?誰還願意吃苦受累到偏遠落後的鄉村走走,體驗生活?也許有這樣的人,但肯定不多。透過《感念家鄉的記憶》,我發現楊江海先生仍然是一個「城裏的鄉下人」,因為呈現在他筆底的不僅僅是「家鄉的記憶」,還有關於家鄉的今天——已然變化了的鄉村風貌。這說明作者並非某些作家那樣整天坐在屋子裏靠有限的想像來完成寫作,而是與家鄉始終保持著從心靈到身體的零距離。他的文字似乎都力求一種接近真實的、具有歷史眼光的、深思鄉土現代性的、貼近生活泥土本身的真誠、質樸的表達。 

按說,在城鄉一體化,商品經濟發達,社會轉型的今天,身為國家幹部的楊江海先生身上古老鄉村的烙印應該不會很嚴重了。但從他的文章中,我卻讀到了他對鄉土那麼深的感情和懷戀。這也是《感念家鄉的記憶》這部作品最感動我的地方。收入書中的每篇散文,都是飽含情感色彩的,無論是寫人,寫事,還是寫風景,都飽含了激越和沉鬱的情感。作者看家鄉的目光,有深深的眷戀,也有淡淡的憂傷——對傳統文明漸漸消逝的擔憂。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血肉豐滿。我相信,有生活底蘊的人,文字是有厚度的。這些經歷都成了他無盡的創作財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楊江海先生,對農村生活深有感觸,長大了上大學了也沒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孩子,工作了走上領導崗位了也不忘農民的本色。「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艾青詩)。楊江海先生深愛著他腳下的土地,愛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和那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淳樸的關中風情薰陶了他,培養了他,造就了他,現在,他要回報鄉親了,他虔誠地舉起手中的筆——現在代之以「滑鼠」了,表達心中的熱愛。散文集《感念家鄉的記憶》聚焦他出生成長的千陽一個尋常鄉土村落,敘說往事,鈎沉歷史。書中〈過大年〉、〈跟年集〉、〈老屋情〉、〈寫春聯〉、〈剪窗花〉、〈放鞭炮〉、〈年夜飯〉、〈走親戚〉、〈耍社火〉 、〈遊燈籠〉等篇什,不僅全方位地寫出了關中人的本真生活,而且生動地記載了關中地區過年的習俗,這些文字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和研究性。

一個讀書人,不能修路也不能蓋樓,如何為家鄉建設出力?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他的文章〈我給故鄉寫了一部新書〉中這樣說:「樹一塊碑子,並不是在修一座祠堂,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強大,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風街的故事為碑了,行將過去的棣花街,故鄉啊,從此失去記憶。 」 那麼,今天的楊江海先生又何嘗不是在為他的家鄉樹「碑子」呢?感念並保存「家鄉的記憶」。在感佩楊江海先生這種情懷和精神之餘,讓我禁不住寫下以上文字。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馬忠簡介:文藝評論家,文學創作高級職稱。出版有《站在低處說話》、《文學批評三種「病」》等著作十幾部。

上一篇

中秋調笑令、自己造一個月亮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