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尋常巷陌人家

東瑞

二○二二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一系列慶祝活動安排得有條不紊,全民同歡。   

五六月間,沒有太多雜事,瑞芬約我報名參加「鄉.港連心計畫二○二二」活動。這活動是配合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為期好幾天、分區進行,是由香港民政事務總署舉辦、各大小社團參與。去年,我們參加了由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秘書長、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秘書長吳建芳介紹的香港四川社團總會,成為該會會員。這個具有近兩萬會員、十五個屬會社團組織的確非常棒,曾經在香港的義工評比活動中勇奪金獎。總會上下齊心、雷厲風行的高效率送暖活動,一直做得非常出色,為人所稱道。在市民最需要的時刻,電話有人聽,事情有人做,物資有人送,凡事辦得特別快!不像一些社團,人浮於事,電話白打,指揮不力、無甚作為。成立於二○一九年的四川社團總會在近年先後籌集了一百多萬捐款、獲得三百多萬物資,出動義工一千六百多人次,實在驚人和感人。

瑞芬向吳建芳秘書長報名參加六月十六日一天的義工活動的時候,她關心地問我們身體健康如何?瑞芬說,當然不錯,年歲不小了,但心態比年輕人年輕!吳秘書笑了,馬上應允。

我常藉口自己是文弱書生,已寫過不少對社會有益的正能量文字,小小說主角幾乎也都是小人物和弱勢族群,算是另類義工了,何況,平時很忙啊,義工就很少做。因此,我們七十年代初移居香港,從來沒走出書齋,探望香港的弱勢族群。

我們的送暖活動主要在九龍西,具體地說主要在中下層市民比較集中的深水埗地區。對象是新移民、低收入家庭和孤寡長者。我們下午需要走動十一家人家,為他們送物資,如總會特別訂購的一些四川特產的食品及目前需要的防疫物資,讓社區居民能品嘗到四川味道。

在黃埔區龍閣小小茶聚之後,由四川社團總會行政助理楊健興師傅駕車、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秘書長兼總幹事吳建芳、香港四川社團總會高級幹事何靜、理事瑞芬、會員東瑞一行四人,出發!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需要探訪十一家,每一家就無法深度採訪,主要把東西交到他們手上,聊幾句。這也好,體驗義工活動苦樂感受,了解香港中下層居民的居住環境,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居港已近五十年,我們只到過親友的家,可以說,這方面完全空白。

有幾家戶主臨時有事出外,代收;餘下有七家給我印象很深。

居港五十周年,目睹香港發揚獅子山精神,各方面不斷進步,但也和不少社會一樣,積累的問題不少,比如住房問題。

香港住在各類公屋(廉租屋)的下層居民約佔二百萬,佔據香港七百四十萬居民之七分之二。尖沙咀一向被視為遊客區,那是因為以遊客為對象的專門店多,商場「王者」海港城也在此;沒想到舊樓無數,一些洋樓的單位也建得窄逼。第一家竟在尖沙咀繁鬧的街道。最初很驚愕,後來親眼目睹,才體會到「繁華背後」這一句話的內涵和多義。這一家,一個女的在家接待我們,與她共租同住的女友不在家。看看這樣狹窄的屋子,我們度量估計只有九平米吧,一條走廊,窄到無法兩人擦身而過;倚牆的戶主,如想再近點看電視,就有鼻端觸及螢光幕之嫌矣。最末就是一間房,床較雙人床窄,廁所在靠近睡房一側,整個面積看來只有八九十尺(約九平米)。女租客年輕,看來移居香港還不久,生活的路還沒走得暢通。

第三家在大角咀楓樹街。那是一對老夫婦。見到我們,笑呵呵的,搬動椅子要讓座,我們說不了,時間匆匆,還有幾家要去。老伯伯和伯母年齡差距大,但精神都挺好;空間不大的屋子貼滿了無數款不同的「福」字、與佛教有關的大紅色吉利圖像,一個大佛龕佔去不小空間。兩老在這大紅色貼紙氛圍下,也幾乎變成了牆畫裏的其中一部分。空間已經夠小,客廳無窗,沒有光亮照入,暗色籠罩,猶如進到一座昏暗的小廟。難得的是,老夫婦倆面呈慈祥,笑容可掬,看來,他們就準備著相看兩不厭地廝守下去,一直到天老地荒吧。

第四家是在深水埗的欽州街。居所也特別小,我們四個人加上女戶主共五個人一站,就沒啥位置了。室內,一張雙層床和不成套的沙發擺在客廳,她說移居香港九年,先生上班在外,這樣大小的面積租金也要港幣一萬五千元,丈夫打工的收入交租後剩下沒多少了。這時,房裏的哭聲傳出來,她進去抱著一個約兩歲大的女孩出來,女孩正睜著怯生生的眼睛看著我們。女戶主約四十上下,那種面對艱難生活,安之若素、平靜答問的氣色姿態給我留下不錯印象。

第五、六家,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幸福街,位置面對海,風特別大,屋子空間極窄,其中一人還得站在走廊通道上。聊幾句,我們託女戶主將給對面戶的一袋福袋轉交。

第七家在長沙灣丁香街蘇屋邨牡丹樓。這裏也屬於公屋,我們進入的這一家,面積見「底」,一覽無遺。一對至少也有五十來歲的姐妹熱情地招呼我們,我們看到客廳病床上躺著需要護理的男長者,半開著眼睛,似乎知道有訪客,裏面房間一個小房病床躺著也同樣需要護理的女長者,馬上領悟到人生最艱難的境況莫過於此了。一對面貌酷似的老姐妹出現在這屋,不需要多問,就知道她們每天有多少孝心就有多少辛苦了。兩張病床,兩姐妹,「擺」在一廳一房,就沒有多少地方了。她們住在附近,各有家庭,姐妹同心,照顧老人家。目前運作中的港九各種類型的護老院至少千間上下,收費不一,總是需要多花錢吧。

最後一站,車子還未駕駛到該泊車的地方,遠遠就看到四川社團總會南山義工鄧克明在路邊帶著小跑揮手招呼迎接,這位榮獲「優秀義工銀獎」的鄧姐,步履節奏快速如風,令人感動不已。她與南山居民服務協會總幹事陳麗紅熱情地陪同我們上樓按門鈴,受援者遇事不在家,有關福袋只好委託南山義工鄧克明轉交。接著我們順道參觀了協會,看到有關辦事員正在熱心地為不少屋邨居民義務量體溫、看病診病。

一路上,公關能力超強、又是行政人才又是文采出色的大才女吳秘書一路忙著,不斷聯絡各方及處理大小雜事,何靜負責程式安排,手抓名單,工作處理得有條不紊。大家將福袋交給戶主,簡單寒暄幾句,最後來張合照。我和瑞芬是小兵,首次出征,向兩位學了不少。拍照不是為了凸顯做義工的偉大,而只是僅作工作記錄備查;為了顧及被援助者的私隱和尊嚴,他們的面目大都遮去處理。這種做法很周全,值得一些社團仿效。

這一天的義工活動時間匆忙,無法深入了解。我想起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大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深信這好幾個家庭各自都有一長篇心酸的故事,但我們依然被這些低收入家庭人們的樂觀面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深深感動了;在窘境暫時無法擺脫和改變的時候,她們就改變心態,勇敢面對,絕非逆來順受,只是在一邊追求起碼溫飽的同時,一邊努力拼搏,機遇一到,迅速出擊,爭取改變命運。再者,我們也為這些被訪者的共同點——居屋都那麼小,那麼窄逼而心酸感慨。從前,我們參觀過親友的皇宮式大豪宅、去過淺水灣的大老闆別墅小坐,回家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的住處小得如鳥窩;到這些住在公屋或窄房的多家居屋一走,頓覺得自己的家像小廣場一般了,雖然我們住的也只是一百平米左右。我們沒有范仲淹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更無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為民請命的仰天悲情呼喊;我只能以有限的縛雞之力,用一支小禿筆,寫寫這一類零思碎感,感受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滿足,是的,老婆孩子熱炕頭,居有寬屋,吃有肉魚,夏有空調,冬有暖被,餘裕可小旅,愉悅聚友朋,人生夫復何求?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於香港「不寫最累」書房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東瑞簡介:原名黃東濤,香港作家。一九九一年與蔡瑞芬一起創辦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迄今,任董事總編輯。代表作有《雪夜翻牆說愛你》、《暗角》、《迷城》、《愛在瘟疫蔓延時》、《快樂的金子》、《轉角照相館》、《風雨甲政第》、《落番長歌》等近一百五十種,獲頒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獎、小小說創作終身成就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傑出貢獻獎、全球華文散文徵文大賽優秀獎、連續兩屆台灣金門「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等三十餘個獎項,連續於二○二○年、二○二一年榮獲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十大新聞人物榮譽。曾任海內外文學獎評審近百次。目前任香港華文微型小說學會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國立華僑大學香港校友會名譽會長、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名譽會長等。

上一篇

古典為貌 現代為神──專訪羈魂先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