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強
首先,感謝潘耀明先生,他的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為中國內地和香港文壇帶來一股可喜的文學旋風,讓許多文學創作人、文學愛好者和廣大讀者學習到許多文學前輩的高風亮節,知道許多文學名家奮鬥的曲折艱辛,人生的風趣幽默、喜怒哀樂。
這是一部「在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鴻篇巨制,內容豐富而厚重。時間跨度達四十多年,所交往的文學大師及名家數十位,他們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壇上無不熠熠生輝。
作者以手中珍藏的這些文學大師和名家的手跡、書信、照片甚至字畫等為骨,以「心中宛有當時在」的交往記錄和回憶、感悟為肉,加上作者對他們作品的深入研究,寫起來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生動感人,可讀性十分強烈。
全書達四百多頁,我先看了一下目錄,發現作者寫的幾十個名家,有巴金、冰心、老舍、茅盾、艾青等大師級的人物,也有包括金庸、夏志清兩個大陸以外的著名作家學者。這些人有的一篇,有的兩篇,最多的四、五篇。其中寫五篇的有六個人,分別是蕭紅、吳祖光、趙清閣、顧城、蕭乾和沈從文。
記得二ΟΟ二年,我在北京參觀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一次與眾多文學大師面對面。在文學館底層大廳,是中國現代七位大師的風采,他們分別是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和冰心。
當時巴金還在世,已經九十八歲高齡,據說老人家一直住在醫院裏。在文學館的大門前,橫立在門前的巨型石雕上巴金的一段話,向人們敘說著文學館的主題和宗旨:「我們有一個多麼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來的傑作,它們支持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當時我撫摸著大門把手上巴金的手印,心裏充滿虔誠,彷彿在跟老人對話。
想不到經過了近二十年,讀了潘耀明先生的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讓我有機會再一次與文學大師面對面。在文學館展示的七位大師中,除了魯迅和郭沫若外,其他五位文中都有涉及,對巴金和老舍更分別寫有四篇和三篇。
寫巴金,大部分人都會提到他的代表作《家》、《春》、《秋》對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重大影響和他在文化大革命後寫的《隨想錄》,他主張說真話的「大勇精神,除了魯迅,沒有一個現代中國作家可與之倫比。」
潘先生的大作,除了頌揚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夸父戰士式的風範」外,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我注意的。一是巴金不僅在現代中國是數一數二的文學大師外,他在世界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一流作家,受到許多國家文學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擁有廣大的讀者。日本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評價巴金時說:「我會仰視著這個典範來回顧自身。」他用「仰視」來表達他對巴金本人及作品的敬仰之情,他還用「偉大」來抒發自己對巴金的崇敬。而早在一九七七年,法國的漢學家們就準備提名巴金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競逐者,只是當時文革剛結束,考慮到當時中國的情況才擱置下來。
二是巴金的文稿〈懷念魯迅先生〉,曾經在一九八一年七月在香港《大公報》受到編輯部某些人的責難和不公正待遇,「被編者刪改得面目全非,舉凡與文化大革命相關或略有牽連的句子,均給編輯無情之刀砍掉」。可見,即使是文化革命過去了五年之久,極左流毒依然頑固地在有些人或一些機構根深蒂固,遺毒難除。
老舍,是現代中國的又一位文化大師。年青時讀過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後來又讀過他的《四世同堂》,印象深刻。不過他的生命在文化大革命剛開始不久就慘遭凌辱毒打重傷而選擇投水自盡終結,留下了一齣無盡的人間悲劇,令人悲憤不已。
(老舍於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自殺去世,潘先生後來是通過與他的夫人和子女的交往所得到的資訊來寫的。另外,在寫才女趙清閣的篇章裏,也很自然涉及到老舍。)
我們在〈冰心的歲月〉裏,可以讀到潘先生在拜望這位被譽為「文壇老祖母」時所流淌出來由衷的感激和讚美:「冰心愛大海,人世間一切的卑微、污穢和不安,都將為大海廣袤的襟懷所淨化。無欲則剛,這也許使她能一直葆有青春的心態和清泉一樣淨澈潔明的靈性。」
記得三年前我有機會走訪冰心的故鄉和「冰心文學館」,看到屏風上寫的巴金對冰心的讚美,說冰心就代表了人世間的愛,冰心去到哪裏,哪裏就有愛。(大意)
在〈令人惋惜的茅盾〉和〈曹禺的苦惱和遺憾〉裏,我們讀到了作者對這兩位才華卓著的文學大師後半生沒能在文學事業再上一層樓的惋惜和遺憾,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惋惜和遺憾。不過,他們和他們的名著《子夜》、《腐蝕》和《雷雨》、《日出》等將依然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我又翻看了我比較有興趣的顧城和沈從文的故事。顧城最後在新西蘭殺妻自殺,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而很早以前我就讀過沈從文的《邊城》,印象深刻;後來又讀過一些對他的研究文章,對他的為人和作品心存景仰和敬意。
從與顧城的交往和不厭其煩的描述甚至分析中,看不到作者對顧城有任何的指責或批評,只有讓讀者自己去聯想,人們只能隱約感到顧城後來可能精神不正常,有自殺傾向。作者在字裏行間充溢著包容、憐憫和同情。
在寫沈從文的文章中,人們會有比較多的收穫。
作者在第一篇就寫沈從文贈他的一幅章草。因為自己對書法沒有太多研究,因此對這幅字有許多不認識,「無緣讀畢」。後來還是請了兩位對書法有研究的朋友幫助,才能讀完全篇。作者在這裏既是對沈從文的章草自成一家的讚嘆,也是把自己的弱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君子坦蕩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真誠和內容的可信性。
第二篇寫沈從文的文學生活。「水的德行」是薰陶沈從文文學創作的源泉和促進劑。文章一開頭寫作者參與編輯沈從文文集時,在美心餐廳裏寫海外版〈出版說明〉,居然把自己結婚之物的勞力士手錶忘在餐廳裏丟掉了,代價不可謂不大。第三篇寫沈從文愛情的甜和苦。那些給自己的女學生的情信未免太肉麻了,看來大師在愛的面前也是和平常人一樣,不怕丟面子的。而沈從文在解放前後的兩次未遂自殺,反而寫得很平淡。
第四篇寫沈從文和丁玲的「恩義情仇」。這也是許多人想了解的,看來還是與兩個人的個性有關,作者推理也許有一些誤會。最後一篇寫解放後沈從文轉行研究「中國古代服飾」,他克服重重艱難困苦,「耗盡半生心血」,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部重要著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通過以上的追憶和條分縷析,一個相對完整立體的文學大師沈從文矗立在人們的面前。
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天空上星光燦爛,名家輩出。書中還有數十位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大家,如艾青、丁玲、俞平伯、吳祖光等等,篇章都寫得非常精彩,他們的人生都能啟發讀者去思考、分辨和體會。
潘耀明先生這部《名家手迹背後的故事》,內容厚實豐富,文字樸實生動,處處閃耀著人文的價值和人性的光華,完全可以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一份參考讀物,是一部造福中國文壇和廣大讀者的鴻篇巨制。
二Ο二一年十一月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徐國強簡介: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香港書評家協會榮譽會長。作品散見中外報章雜誌。出版有散文、詩歌、評論集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