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加速發展,儼然刷新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各行各業都在以嶄新的方式演繹著跨界故事。在想像跨越現實之際,文學的跨界會賦予我們何種力量?借由想像的筆觸和聲音,創造出怎樣獨特的奇幻空間和文學地圖?
香港作家聯會會員吟光的音樂幻想小說《天海小卷》延續《山海經》神話脈絡,戲仿「弦理論」設定世界的本原是一張琴弦,琴曲幻化時空,主角「吟游詩人/弦之歌者」在藝術精神的感召下進行跨文化遊歷,展開了「絕天通海」的浪漫想像。作品旨在隱喻情感成長和自我意識覺醒,關照疫情當下的情感缺失問題,還頗具創新地融入音樂、潮玩、劇本遊戲等多維媒介。吟光曾出版以唐代文化圈層為藍本的歷史小說《上山》,亦在都市題材小說《港漂記憶拼圖》系列中融入戲曲等古典元素,糅合奇幻、科幻、古風、現實等風格,探索文學的多元維度,建立東方美學式「藝術烏托邦」幻想體系。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評論:本書將奇幻與科幻相結合,描述了一位來自海底的鮫族少女與不同世界的智慧生物產生交集的成長歷程,以情感為主線,文筆細膩,情感真摯,既是對人類命運與生存狀況的探究,亦反映出埋藏在每個人心底對烏托邦世界的追求。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嚴鋒表示,希望看到在多媒體時代,文學、繪畫、音樂產生跨界破圈的融合,吟光做了可貴的探索,力求打通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的壁壘。《天海小卷》體現了文學的能量感,其實在講:文學有什麼用,藝術有什麼用,歌唱有什麼用,如何善用這種力量?在今天這個能量是不是面臨著轉型,在不同媒介中以融媒介的方式有新的呈現?
《天海小卷》還講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就是超越、無我。主角尋找愛的過程,也是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過程:我是誰?愛是什麼?我愛的是誰?我們在尋找藝術、尋找愛和冒險的歷程當中,最終成長是發現整個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最近熱議的「元宇宙」,其實也是一種藝術的形式、藝術的生活。藝術是對生活的逃避、昇華和回歸,是既然奇幻又現實的,就像《天海小卷》一樣,把聲、光、化、電、傳統藝術、新媒體技術甚至人工智慧跨界結合。有意思的是,在所有這些最新的文化潮流當中,看到了最古老的復蘇;在最虛擬的衝動當中,看到了最現實的渴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慶祥教授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裏少有關於海洋和天空的書寫,而這恰恰與民族的想像力和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天海小卷》作為從海洋開始的小說,對於當代文學寫作的傳統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另一方面,年輕作者嘗試整理中國的神話傳說系統,並進行現代性、創造性轉換,構建屬於東方的奇幻系列,是好的開始。曾經世界的文學座標由西方決定,現在目光投向東方,如何在此過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和傑出作品,任重道遠。
同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詩人、譯者胡桑援引里爾克的觀點分析,《天海小卷》中的「歌唱」可以讓我們抵達另一種存在,烏托邦就是抵達另一種存在的方式。書中對愛的寄託非常深沉,愛是不斷推動小說往前走的力量,而愛和藝術是同構的,無論通過藝術還是詩歌,都希望人還可以有一種別樣的連接方式。他很認同小說裏的答案:除了愛,人類在未來不可能通過其他方式連接成社會。
任何好的寫作都可以提供想像,玄幻小說更是關於想像世界的傳統。吟光的上一本歷史小說《上山》,同樣展示了想像力的獨特和深厚的古典滋養,啟動了中國的文學傳統資源,提供了中國人自己對世界的想像方式。各種資源在九十後這批作家裏達到綜合的高度,期待未來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受邀演唱了《天海小卷》中的原創插曲《山木》,他認為中國的文學由於長期發展傳統,一直提倡關注現實,中國人的想像力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環境下、傳播媒介如此豐富的條件下,文學應該用全新的意識去喚醒超越現實的幻想,這對人文和科技方面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文明初創時期,文學沒有界限,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精細化的發展,到今天又重歸於融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跨界。
著名新生代科幻作家星河和楊平指出,吟光是多媒體的作家,以藝術規則而非科學想像來構造世界,更加獨特和感性;把奇幻跟科幻嘗試進行融合,突破邊界並與其他藝術門類接觸,也體現了科幻的多元性。少兒科幻作家超俠指出《天海小卷》設定宏大,可以繼續做成系列,吟遊詩人講的是到處行走、到處傳播故事的人的故事,有「元故事」成分。
詩人李浩以古希臘神話裏的吟遊詩人「俄耳甫斯」作類比,講到偉大的音樂可以把人間和另外一個世界、地域連接在一起,吟光的思想裏有拉美的氣質,書中的核心在於:如何用愛去拯救我們所面對的困難、困惑以及一些難以挽回的災變,提到。《天海小卷》用詩歌、音樂、現代的新型科技和古代的傳統神話等打開諸多方向,涉及不同人類文明的方式,通過文本讓我們了解更多空間的經驗。
青年詩人侯磊認為《天海小卷》作為中國式的長篇奇幻小說,運用中國元素,講述中國故事,創造了鮫人、羽人等屬於東方的新世界,期待未來延續設定,繼續進行開掘、豐富,為文學增添一個更新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