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新春寄語

潘耀明

香港作家》網絡版社長

  春天,「我到處看見綠的顏色,希望的顏色。」(海涅)

  去年七月初,柏楊夫人、台灣知名詩人張香華大姐給我傳了一個信息,內容如下:

耀明先生:

  平安!

  向先生報告一件可喜的事,拙文《張雪門的名字在我心裏放光》登在《香港作家網絡版》之後,引起海內外許多讀者的回應(包括歐洲讀者),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將在下星期一重複刊登,可見電子媒體有無遠弗屆的功能,我是第一次嘗到這個可喜的經驗,向先生報告。

  這場疫情暴露了台灣政壇的混亂,暫不多談。

  敬祝 

安好

香華

  《香港作家》兩年前由平面印刷改為網絡版後,讀者的覆蓋面更廣泛,從張香華大姐上面的信息也可見一斑。

  我們將於稍後還選編《香港作家網絡版》的文章以合集形式出紙質本。

  根據不少會員、文友的反映,《香港作家》過去一直被視為同人雜誌,印數很有限,閱讀量更少,作者群很狹窄。自從編輯部改組後和《香港作家》改為網絡版後,作者隊伍為之開闊,除了撥出更多篇幅刊登作聯會員的作品外,還兼容不少海內外華人作家的優質作品,不論從內容、題材或文章的質素,都大有提升和改善,成為華人社會一塊矚目開放的文化園地。

  每一期的「名家名作」吸引不少海內外殿堂級的作家到來投稿,更使雜誌的品味有了進一步提升。

  不管怎樣,過去兩年以迄,我們經歷了疫情的嚴重打擊,和時代風雲的震盪下,香港在商業大石擠壓下明明滅滅文學薪火,仍然顛撲不滅,這是值得告慰大家的。

  想起張香華大姐眼睛在幾乎完全失明下,仍然孜孜地創作不輟,使我們這些視力正常的文學園丁,更不敢躲懶。

  古人曾說道:「音為知者珍,書為識者傳,瞽曠之調鐘,未必求解於同世;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抱朴子.外篇》),意喻好的音樂、好的文章都會為知音者、識者所傳播,如春秋時期的樂師瞽曠,天生失明,仍然可以辨別聲樂。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今年寅虎,祈願一聲震天虎嘯,讓新冠病毒懾而清退,大家恢復正常生活。祝會員、作者、讀者虎年康樂、著述豐收!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下一篇

《香港作家》網絡版第十三期(2022年2月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