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牛尾,這個冬天不再冷

孫博

俗語說:「冬令進補、春天打虎。」對於我而言,牛尾是冬補的不二選擇。別看牛尾貌不驚人,做菜堪稱一流。尤其是紅燒牛尾,色澤紅潤,肉酥汁濃,鮮香醇厚,令人垂涎三尺。

牛尾為黃牛、水牛的尾巴,長度通常半米左右,四五斤重,也有如幼童那麼高,重達十多斤。它的一端粗如拳頭,另一端卻如食指般細,邊上的肉也由厚到薄。它有深紅色的肉和奶白色的脂肪,肉和骨頭的比例相同。它是牛身上活動最頻繁的部位,屬於「活肉」,所以十分鮮美。

中醫認為,牛尾具有強體魄、滋容顏的作用,故被視為健康營養食品。牛尾富含膠質,補氣補鈣,有益血氣,營養價值頗高。

超市通常將去皮牛尾整條出售,買後由師傅順骨縫剁成小塊。每次我在排隊時,總有顧客討教烹飪方法,我會不厭其煩地和盤托出。

話又說回來,放在多年前,我也是沒能力分享經驗的。三十年前剛來加拿大,在超市看到長長的牛尾,我也是不敢問津。直到十多年前,我們去西班牙旅遊,餐館老闆推薦了招牌菜——西班牙黑醬汁燉牛尾,才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吃後齒頰留香。

別看牛尾貌不驚人,做菜堪稱一流。(資料圖片)

據老闆介紹,這道菜拜「奔牛節」所賜。這個節日最初源於十二世紀,每年七月舉行數日,每天都有六頭凶悍的公牛追逐數百名壯漢,穿城而過,跑完八百二十米的生死時速,直奔鬥牛場,場面驚心動魄。老闆說,舊時的這道菜就是用節日中每天跑完全程,最後在數千觀眾歡呼中倒下的牛尾而做的。

其實,要說吃牛尾的歷史,中國更長。「紅燒牛尾」就是陝西傳統的名餚,早在周朝就是關中人的主要肉食。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解民情經常出巡各地。一次到關中的路上,他感到腹中空空,便走進一家館子。事有湊巧,其時日頭偏西,店裏牛肉早已賣光了,鍋裏只剩下一條牛尾,店主燉了準備自食。

店主看到來客舉止不同凡俗,不敢怠慢。他走進廚房,急忙在鍋裏再添辣子和香料。起鍋時,果然比平時更鮮香。店主誠惶誠恐地將牛尾呈獻貴客後,還戰戰兢兢地站立伺候。誰知秦皇在宮中吃遍了天下珍饈,卻從來未享用過這般味美的平民牛尾,吃得十二分的滿意,即令隨從多賞銀子。小店主此時才知遇見了皇上,急忙叩謝。從此,關中興起了「紅燒牛尾」之風,此菜後經歷代不斷改進,一直流傳至今。

西班牙之行後,我就學做牛尾。摸索多次,成了我的拿手菜,連兩個孩子從小也愛吃。過年過節的派對上,我都會燉一鍋牛尾,備受歡迎。我試過土豆燒牛尾、咖喱燉牛尾,還有白蘿蔔牛尾湯、黑豆海帶牛尾湯,等等。

萬變不離其宗,紅酒燴牛尾、牛尾濃湯最受親朋好友的青睞,這也是西餐廳的經典菜。

紅酒燴牛尾最好用砂鍋,煮沸後小火燴三小時。西紅柿、胡蘿蔔、洋蔥塊是配料,最後半小時再放。關鍵是不用一滴水,開始加半瓶紅酒同煮,最後十五分鐘再加半瓶。

煮牛尾濃湯時要加入四倍的清水,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需要注意的是,先將胡蘿蔔、土豆塊入鍋,燉半小時,再將洋蔥、西紅柿塊入鍋,再燉半小時。

涼夜深深爐火暖,人間有味須盡歡。不妨就著可口的牛尾,舉杯對明月,這個冬天不再冷。

孫博簡介:加拿大華裔作家、編劇。現任加拿大網絡電視台總編輯、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出版長篇小說《中國芯傳奇》、《回流》、《小留學生淚灑異國》、《茶花淚》、《男人三十》、散文集等十多部書,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發表影視劇本《中國智造》、《中國處方》、《中國創造》。擔任三十集電視劇《錯放你的手》編劇。曾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山杯華僑華人文學獎、北京市廣電局優秀劇本獎、「英雄兒女杯」電影劇本獎、粼國劇本創意大賽獎、大灣區杯網絡文學大賽「最時代獎」、新移民文學突出貢獻獎,以及四十多項微小說、閃小說、散文大賽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