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必須重提文學館

羅  琅

蔡益懷的《樂做一名文學義工》大文中說:香港至今仍欠市民一個文學的公共空間。早前,立法會討論說西九文化區發展計劃時,我曾呈交書面意見,指出:西九文化區,文學不能缺席。文學與其他藝術範疇有許多天然的聯繫,設立文學館有助香港文化,更重要的是,文學館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學教育的場所,這是圖書館所不能代替的。文學館不是死的資料館,而是活的教育中心,活動中心,有研究、展示、教育、娛樂保護的功能:文學是文學界的大本營,也是青少年的「文學營」。文學不需「管」,但卻需要「館」。

記得二○○三年三月香港文化委員會張信剛主席向行政長官呈交文委會經兩年多研究的《文委會政策建議報告》。

當年馬逢國議員曾向文化界發出成立關注組,舉行「西九龍文化計劃面面觀」研討會,邀請文化界積極提供意見,以其達到集思廣益,我曾發表自己的感想「認為香港現是『大都會豈能無文學館』一文發表於八月二十九日《信報》文化版提出對《政策建議書》的管見。」

香港作家聯會後來邀請了香港文化界碩彥召開一次會議,並得到他們同意聯名向香港文化界和當局發出:

《設立香港文化館倡議書》聯名者有:

饒宗頤、金耀基、吳康民、羅忼烈、金聖華、黃慶雲、梁秉鈞、周錫韋复、張隆溪、鄭培凱、黃坤堯、王璞、曾敏之、劉以鬯、潘耀明、陶然、羅琅、張詩劍、犁青、黃維樑、璧華、海辛、甘豐穗、梅子、巴桐、周蜜蜜、舒非、漢聞、陳家春……等。

倡議書羅列建文學館七大理由,認為可以把香港大都會形象提高文化層次,加強文化建設,使東方之珠的香港增加光彩。

又指出有人認為香港已有多間圖書館,又有中央圖書館,設文學館是架床疊屋,卻忽略了圖書館主要是搜羅收藏陳列提供閱讀借出各類書籍,但文學館主要是收集文學作品中外古今書籍外,也可作為對外交流研討平台。同時可以專門收藏作家手稿、字跡、文玩、文房用品、名作家家居擺設。日常用品、獎章獎狀……現已有北京文學館可供借鏡;而日本早已有文學館之設,一九七九年上海《文匯報》發表吳學文一篇文章,介紹日本近代文學館資料。巴金老人讀後於一九八○年十一月廿五日致姜德明信中說:「很好,可供參考。我們目前就需要創辦一個這樣的中國文學館,我認為由作協來辦最好,房子向政府要,資料由大家捐獻。」他又說:「我願意為它的創辦出點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

巴金並親自寫信給羅蓀、曹禺、茅盾……等人,他們都支持巴老的倡議,並答應願意捐出全部手稿。巴金認為「辦文學館建設精神文化會有貢獻……結果而今北京已建成美奐美倫的現代中國文學館」。不久前香港中央圖書館還向他們借來北京館藏品在香港展覽轟動一時,影響很大。

香港這個大都會,現在有電影資料館,花了十多億元重建泳池,以及各種文娛措施,但對於文學館雖然希望建設的人企盼已久,而對於袞袞諸位執政者,卻無動於衷,一轉眼就是十年八年。要等到自稱為「樂做一名文學義工」的蔡益懷先生高聲呼叫需要一個「館」,實令人遺憾。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上一篇

作聯——溫馨儒雅的大家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