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珠
小時候,對「作家」有很多奇怪的想像,尤其是名作家,總以為名作家生活無憂,總是面對著大海,或是一個人走進森林裏,蒐集靈感寫作,似乎都不用吃飯。
金英姊和我,正值是文藝少女的那些年,奇妙的緣份下,認識名詩人何達。何達說:「我很少收弟子,但你們兩個,像一對想飛往文學天空的翅膀,歡迎做我的入室弟子呀!」
金英姊姊曾學書法和篆刻,是陳語山老師的入室弟子,她細語告訴我:中華文化裏,既然做入室弟子學寫詩,那要請老師吃飯的。
有一天,我們如常到何達在銅鑼灣蟾宮大廈的居所,大家談得投契時,何達高興的說:「我們去吃晚餐!」
何達見我們猶豫(因身無多銀),便說:「我收了稿費,我來請客。」
當年談文藝的年輕人袋中有書但缺錢,都慣在家吃晚飯呢,不像現在的年輕人,都喜在外面餐廳吃飯;所以能和名詩人何達去餐館共享晚飯,我心中很是興奮。
我們第一次到銅鑼灣的松竹樓,那是一間老牌京菜館,何達說,和劉以鬯、潘耀明、潘亞暾等都在這店吃過飯,很不錯的。
他穿著紅色短褲直入這松竹樓,侍應都喚他何先生,並立即帶我們坐下,大概他也是熟客吧。我環顧酒樓的裝修,以綠色為主調,古色古香,別有氣派,我心想餐費也不菲吧!
我正想拿餐牌看時,何達已一口氣用普通話對侍應點菜:拍黃瓜、糟溜魚片、醃篤鮮.…當時我們從未嚐過糟溜魚片這菜式,見碟子裏盛著十數片白色魚塊,浸在香糟汁中,並傳來陣陣酒香,感到很新奇,嫩滑的魚片,像小游魚滑進舌頭,令人陶醉!
吃飯時,何達卻只顧聊,吃的並不多,他說及自己與作家和編輯的一些軼事,話中不斷讚劉以鬯是好編輯,說劉安排他寫專欄,很欣賞他的詩。
「酒逢知己」,雖是以茶代酒,何達說自己知己不多,現收到稿費,想好好和我倆吃一頓,大概已視英明姊妹這雙翅膀為知己了!
我記得他家中廚房,都放滿書及舊報紙,架上只有一個威化餅乾罐,想像他以寫專欄賺稿酬生活,頗不容易。但文人也要輕鬆舒緩,寂寞的筆耕日子,就讓美食慰藉一下心靈吧!
我們知道,何達獨居,平常忙寫稿,有時一整天都沒怎麼吃東西;我倆既是入室弟子,堅持每月或兩周來探望他一次,並每次要請何達吃晚餐,和他聊聊。自那天何達帶我們到鵝頸橋街市的大排檔吃過飯,我們就常去此地了。
那次到這裏,見識了一個很平民化的聚餐地點,我們穿過熱鬧的海鮮檔,還未拿得下主意該點些什麼菜,何達跳蹦蹦像個孩子發現寶藏一樣,指著地面魚缸裏又大又肥美的一條魚說:「給我大鯇魚,一條!」
啪達達!夥計用大網一兜,大鯇魚的尾巴仍奮力拍動,夥計雙手捧魚給我們確認,嘩!這鯇魚豈不是有超過四斤重嗎?我們只三人,怎吃得下啊?
不一會,薑葱清蒸大鯇魚咚一聲上桌了,我們食慾大振,鯇魚蒸得剛好,魚肉質很鮮味,我初時夾小塊嚐一口,魚肉鮮滑無比,入口即溶,何達大啖大口的吃,像個大孩子嚐到人間美味,豪氣得很,他還囑我們大塊大塊的吃,那才夠豪爽呢!姊姊見他愛魚,示意我夾魚尾,把大塊魚腩和魚鮫都給他。原來何達極嗜鯇魚,一人能獨吞大半條!
這晚夜幕下的銅鑼灣,紅紅綠綠的霓虹燈點亮了,市集人聲鼎沸,但我只專注眼前的大鯇魚,這是第一次我吃過最難忘的大鯇魚。之後,每月都來吃,何達和英明,也愈來愈似家人了。現隔多年,每次經過鵝頸橋大排檔,我仍不禁想起那個鮮活飄香的畫面。
在我認識的名作家之中,最愛吃的要數兒童文學家何紫和任溶溶老先生了。
記得多年前,香港的文人作家聚會,何紫常是負責訂位點菜的美食家;他曾招待任溶溶來香港交流,任溶溶對香港的肥叉燒,一吃難忘。他說:餐桌上有肥豬肉,我就吃大碗飯!
有句名言是這樣的:「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我就能知道你的身份。」(《廚房裏的哲學家》) 我想起任溶溶風趣的繪本《我屬豬》,是否跟他愛吃肥豬肉有關呢?
任老先生今年已九十八歲,他兒子說父親都留在家中療養,沒出外走動。但我記憶中,他仍是幽默愛玩的大作家,仍是那個在上海街頭帶著我觀光,那個活力充沛的老先生。生活中的尋常事物,經任老風趣一說,總會變得有趣、好玩和饒有意思。
記得多年前那天,我約了任老先生及秦文君到上海杏花樓飲茶,當時任溶溶像饞嘴孩子般大口地吃叉燒包的可愛樣子,我仍記憶猶新。吃罷,他即對秦文君大力推薦潘金英和我的童話,說:要出版「香港格林姊妹」的書啊!相信這也促成了後來秦文君為我們出版了《牛奶瓶裏的巨人》一書……在這一個飲茶餐桌上,經任老一說,達成了一本書的出版,使我們一直心懷感激。
在日語中有句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會),說的是在一定的日期內,和某人,某地,只有一次遇見的機會,所以一期一會、難得相遇、自當珍惜。近年我參加了中國作協和香港作家聯會的交流活動,有機會近距離與文學殿堂的大作家見面接觸,如莫言、余華、蘇童、閻連科、張曉風、余光中等,這些作家餐桌是一期一會,熱鬧非凡,慕名者爭相合照,食物何味已是次要了。
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二Ο一六年參加於紐西蘭舉行之IBBY國際圖書大會,籌辦方安排了我們可出席當地的名作家「早餐會」,早餐會須預先報名,人數有限制,但可以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記得我和金英與蓋文.畢夏普(Gavin Bishop,曾獲紐西蘭最佳兒童圖畫書獎)交談甚歡,畢夏普拿著自己書中描述之破舊小熊,訴說其創作經驗,令人感動,印象深刻。
當年IBBY大會高潮是於奧克蘭海灣的皇后碼頭十號盛大舉行之安徒生獎頒發儀式及宴會。金英和我的坐席,剛好就在得獎作家曹文軒之餐桌旁邊,多妙的緣份啊!晚會開始音樂奏起時,一本巨型大書徐徐在燈光下打開;原來是一本「彈起」Pop-up書,展示一個充滿夢幻的城堡,揭開頒發儀式序幕。曹文軒是首位獲安徒生獎榮譽的中國作家,評審團對他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說他的文字裏滿載悲憫人性,非常動人。當晚曹文軒上台以中文發表獲獎感言,全場都靜聽,他說自己把寫作當成另一種造屋,用文字給自己搭建一個心靈的庇護所。這屋子不僅屬於自己,更屬於所有孩子。他希望自己的文字屋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溫暖,幫助他們淨化靈魂、走向遠方。
當晚海灣月色迷人,衣香鬢影,音樂悠揚,精緻的餐飲食物和我們對文學名作家的回憶,都深深成了刻在骨子裏的美好記憶。
潘明珠簡介:中英日文翻譯、香港作家聯會理事、大細路劇團董事,公職任香港康文署文學專業顧問、香港書展文化顧問。並於《文匯報》及《校園報》寫專欄,主持香港電台文化節目《文學相對論》。近著有《心窗常開》、《三棱鏡》等。
寫何達前輩部分非常具體生動,活靈活現,寫出他的豪氣、個性,對後輩的關愛.也寫出大鯇魚的美味,懷舊氣息濃郁,好!
@東瑞 謝謝東瑞欣賞和點評!
@東瑞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