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功德無量的文化工程——讀潘耀明《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

蔡曜陽

近日,工餘時間放下手頭別的事情,專心拜讀了潘耀明先生的新著《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深感這是一部值得逐頁細細品味的好書。這本書生動地記錄了作者與許多中國現代文學名家不尋常的交往及其經歷,作者視野開闊,情感豐沛,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語言凝練、雋永、暢達,兼具思想的深度和藝術的廣度。全書有四百五十四頁,收入逾千幀中國現代文學名家信件、書畫、照片,一開卷我就享受到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愛不釋卷。本書與潘耀明早年出版的《中國當代作家風貌》正續編相映成趣,堪稱有機而默契的姐妹篇。

潘耀明著《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作家出版社,二○二一年五月。(資料圖片)

彌足珍貴的文史資料

潘耀明這本著作中所寫的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如雷貫耳的名家。著名學者嚴家炎教授在本書的〈序〉中寫道:「書中收錄了他與這些人士的部分書信和受贈書畫。這些通信和書畫登陸內地還是首次,而本書中的眾多採訪筆記,更是首次公諸於世。我相信,對上述文藝家進行的如此大量、多次、有實錄的採訪,迄今為止,海內外只有潘耀明先生一人做到了。」

作者在評析這些名家手跡時,不限於從美學角度去談這些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水準,而是每每將其與著者的人品、風格結合起來,這就使讀者欣賞這些珍貴手跡時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審美享受。這裏僅舉一例。在〈很現代的葉聖陶〉一文中作者寫道,他於一九七九年初秋在北京第一次拜訪葉聖陶。從此,兩人成為無話不談的知交。一九八○年夏,葉聖陶託友人捎給潘耀明一幀條幅。文中這樣描寫這幀條幅:「難能可貴的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仍然寫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點也不馬虎,好比一堂謙恭溫良的謙謙君子。和顏悅色,自有一股親和力。」

讀著書中一篇篇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採訪筆錄,欣賞著一幀幀風格各異、極具個性與風采、富於那個遠去時代氣息的名家書信、字畫和照片,這些重量級的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在讀者心目中更為豐滿而鮮明了。

潘耀明意識到:這些文學名家都是國寶(也許是在那個年代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每一封書信、每一幀書畫和每張照片,都與文學歷史息息相關,是中國文學史可貴的一部分。在我眼裏,這本書就是一項文化工程,我對這項文化工程的設計師和建造者潘耀明先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書中的每一幀手跡,每一張照片,就是這項文化工程的磚瓦和構件。我一邊讀一邊在想:如果沒有潘耀明先生四十年來以一己之力殫精竭慮、埋頭苦幹,搶救下這麼多的珍貴文字和名家手跡、照片,中國現代文學史冊就缺少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稱潘耀明完成的這項文化工程功德無量,並不為過。作家出版社領導主動向潘耀明約稿,並精心制作了這樣一部文學經典,可謂富於遠見卓識。

助力文學事業發展

潘耀明在書中寫道:「我做現代中國作家研究,與內地作家直接對話始於一九七八年內地的開放期。」(見〈令人惋惜的茅盾〉)一九七八年,這是潘耀明開始著手進行這項文化工程的時候。那是一個被載入中國歷史的年份,是一個從黑暗到光明、從嚴冬到春天轉折的大時代。這一年,潘耀明有機會以香港出版界代表團成員的身份訪問內地。潘耀明自幼酷愛文學,如今能夠與自己從小就十分景仰、愛戴的文學大家見面,進行採訪,這使他十分激動。在內地,他目睹了十年動亂對老作家的迫害。潘耀明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敬意,盼望著他們枯木逢春,重新煥發出藝術青春。一九七八年夏天,潘耀明在北京第一次私訪艾青時,扣在艾青頭上的各種帽子還未被摘去。我從書中看到,在彼時彼刻,潘耀明作為一名香港青年才俊送上的真誠問候,推心置腹的交談,令艾青心中暖如三春。

艾青得知潘耀明最喜歡自己的兩首詩〈我愛這土地〉和〈時代〉,後來便特別謄抄了寫於一九三八年的〈我愛這土地〉,書寫了「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的墨寶給他留作紀念。(潘耀明提供)

雜誌社、出版社的編輯交一些作家朋友,可說是他們的日常工作。通常,向作家約稿,稿件發表、出版,走完這個流程,任務就算完成了。潘耀明則不然,他在做這份工作時滿懷崇敬,融入了一種真情。每位老作家他都不止拜訪過一兩次,交往時間通常長達數年,十多年,甚至幾十年。比如他和蕭乾通信就長達二十年。潘耀明在〈艾青:我愛這土地〉中寫道:「打從一九七八年認識艾青伉儷開始,一直與他們保持聯繫 ,從未間斷過通函。雙方來往的信函,始初是由艾青親自執筆的,後來均由高瑛代筆。」

真情換來了真情,潘耀明的誠懇和才情,贏得了名家們的認可,彼此結為忘年之交,進而有了一封封吐露心跡的書信往來,使潘耀明得以走進這些文壇名家的心靈世界。

在這之後,潘耀明以香港的特殊環境條件,竭盡地主之宜,迎來送往,接待了許多五四新文學前輩、建國以來活躍於文壇的名作家和改革開放年代脫穎而出的文學新秀。他與他們暢敘、交流,利用自己經營的雜誌和出版園地向他們約稿,為他們刊發作品。在那段漫長而不尋常的歲月裏,香港成為海內外文學家嚮往之地,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香港這一地位的確立,潘耀明功不可沒。

我是出生於香港的八十後年輕人,拜讀了潘耀明的這本著作,使我對文學前輩作家遭受的磨難,及其他們熬過了那段難以忘懷的歲月之後的頑強堅守,有了更為形象的認知。在潘耀明筆下我看到,當時雖然隱約感覺春的氣息已經微微吹拂,然而長期以來極左路線的禁錮依然在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堅冰尚未被完全打破,航路尚未開通。就在此時,潘耀明對那些劫後餘生的老作家進行了採訪,向他們熱誠的約稿,這對他們是何等巨大的慰籍呀!或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身在香港的潘耀明更早領略到八面來風,他敏銳地預感到一個嶄新的偉大時代即將開啟,他似乎已聽到遠處春潮澎湃的聲響,他意識到:利用香港作為自由港的獨特優勢,可以為中國文學事業的振興發揮巨大作用。他通過拜訪、寫信、打電話,滿腔熱忱地鼓勵眾多文壇名家重新握起筆來,迎接新時代的到來。我在讀這本書時一再感覺到:潘耀明在那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體現了初心與使命感、有擔當的文化人可貴的精神和價值。

從潘耀明與那些老一輩文壇名家的往來書信中,我還看到,文壇名家所表現出來的高尚的愛國熱情,義無反顧的拼搏精神。這種精神反過來也深深打動了潘耀明。這些德高望重的文學名家在政治運動中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當春回大地之時,他們沒有沉湎於個人遭受的冤情、身上的傷痛,而首先考慮的是為飽受摧殘的祖國療傷,痛定思痛,批判極左路線,鼓勵廣大人民振奮精神,團結一致,爭分奪秒把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潘耀明作為年輕的採訪者與飽經風霜的被採訪者心心相印,彼此相互鼓勵,形成了令人動容的互動。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三日,潘耀明(中)與錢鍾書楊絳夫婦攝於錢家。(潘耀明提供)

東方之珠香港,我生於斯,長於斯。作為香港的一個文學愛好者,一個喜歡舞文弄墨的青年作者,我了解香港文壇。過去,有些人常常把香港稱作「文化沙漠」,曾說香港沒有文學。這是出於對香港的誤解。香港只有幾百萬人,卻有這麼多發達的文化傳媒,有這麼多高校和文化機構、社團,怎麼會沒有文化、文學?但我也深知,香港的文學主要是消遣的流行文學。香港是一個生活快節奏快的商業社會,在這裏文學主要是供人飯後茶餘消遣娛樂的。流行文學並非毫無價值,但它畢竟屬於曇花一現的文化快餐速食。真正彰顯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學高度的高雅文學在香港受眾稀少,沒有什麼市場。在香港,堅守承載社會良知、謳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嚴肅文學陣地、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矢志不渝的文化人如鳳毛麟角般稀缺,但也為數不寡。他們胸懷崇高的使命,不隨波逐流、隨風搖擺,潘耀明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出色代表。

文化人客串寫幾篇文學評論,研究幾個作家,這也許並不難,難的是幾十年如一日,胸懷推動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宏願,一步一個腳印地艱難跋涉,全身心投入做這件事。我想,一定有人笑潘耀明傻:花那麼多心血為兩袖清風的文人寫評做傳,又賺不到錢,這是何苦來呀!但時間做出了最公正的評判。我深感:像潘耀明這樣的「傻子」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聰明人。通過自己長期的付出,為文學史留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史料,推動國家文學事業向前發展,這樣的人生是多麼有價值!

「咬定青山不放鬆」

潘耀明在本書的〈前言〉中寫道:「我請金庸為我題鄭燮的〈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傳遞給我們關於如何做人的啟示,詩中的境與象結合得極好,境在詩中表現為思想的結構美,象在作品中表現為情感的藝術美,二者有機地統一,耐人回味。潘耀明在文中寫道,他請金庸為他題首詩是為了自勉。由此我想到中國傳統文人墨客有很多與竹子結緣的動人傳說,如竹中高士張薦、竹林七賢、姜子牙垂釣、費長房竹杖化龍等。我不禁想到:為何有人能頂住各種歪風淫雨的侵蝕,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為何有些人善於觀風向、左右搖擺而失去人生目標?這就關係到一個人的品格。

讀潘耀明這本著作,我從這些多才多藝的名家的手跡墨寶中獲得了高雅藝術的美學享受,更大的收穫是,他們在精神上給予我的激勵和在情感上給予我的陶冶。從書中我看到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曹禺、丁玲、艾青、端木蕻良、蕭乾、錢鍾書、沈從文、俞平伯、汪曾祺、吳祖光、張天翼、柯靈等一批在新文學史上的拓荒者,他們把文學視為生命,用筆蘸著自己鮮血,衝破黑暗,追求光明。我也看到茹志鵑、秦牧、蔡其矯、郭風、何為、馬甯等建國後活躍在文壇的一批文學名家,他們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勇敢地探索,堅守著良知與尊嚴。這些老年和中年作家在極左路線猖獗的歲月受到了打擊迫害,有的失去了自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還看到改革開放初期張賢亮、新鳳霞等一批文壇闖將,衝破長期以來極左思潮的禁錮,用手中的筆發出振聾發聵的呐喊,成為時代的號角。書中〈憤憤不平的巴金〉一文中寫道:「巴金五卷本的《隨想錄》寫於一九七八年的中國開放年代,完成於一九八六年,耗去巴金整整八年交瘁的心血。巴金自稱,五卷本的《隨想錄》中不少篇章是在病榻中用顫抖的手艱難運筆,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傷的膿血。」我想,巴金如果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哪裏會有《隨想錄》?

一九九八年,潘耀明(左)與蕭乾(中)、文潔若攝於北京醫院。(潘耀明提供)

我在讀潘耀明這本著作時深有感觸的一點是:要為繁榮香港文學事業出一分力,這不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香港青年作者,我要以潘耀明和書中寫到的那些中國文壇名家為楷模,學習他們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咬定青山不放鬆」,不計名利,默默奉獻,埋頭苦幹,不畏艱辛,持之以恆的精神,為繁榮香港文學事業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最後,我深有感悟地填了一闋〈曼麗雙輝.讀潘耀明《這情感仍會在你的心中流動》〉之詞:

一書文苑傲,

沉凝厚重玉雕成。

名家軼事,

生輝添彩,

深層揭秘心靈。

既似清流圍艷野,

猶如麗蕾映繁英。

精妍湧動處,

最能吸引眾人睛。

 

高潮漫捲,

峻嶺攀登。

世上千般景致,

各入毫端展摯情。

譽出名家手,

字字勝瓊瑛。

讀罷填詞衷讚頌,

膏澤厚,

滋潤文朋沐馥續征程!

謹以這闋詞,作為一個香港文學愛好青年對潘耀明先生的崇拜之情,策勵自己以潘耀明先生為楷模,不斷地求索、不懈地攀登。

                                            (二○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蔡曜陽簡介:1986年出生於香港,2009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香港執業會計師,詩人、作家、評論家,現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兼港區召集人、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香港文藝報》督印人、香港作家聯會會員等,著有詩集《朝陽》、《蔡曜陽短詩選》、《海闊帆揚》,詩文集《飛躍千山》、《展翅奮飛》,2010年獲中國散文學會「第四屆冰心散文奬」,新詩〈告別波士頓大學〉入編《大學語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新詩《奮飛之歌》2014年11月入編「66屆香港學校朗誦節」誦材,歌詞《家國情》、《太平山望海》多次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唱。

潘耀明簡介:筆名彥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縣人。先後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南粵出版社總編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文出版社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社長。現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網絡版社長、《文綜》社長兼總編輯。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工作委員會榮譽委員、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成員、馬來西亞「花蹤世界文學獎」評審委員會顧問、中華海外聯誼會榮譽理事、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常務理事、香港期刊傳媒公會創會副主席、中華佛教學院理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已出版評論、散文二十六種,分別在內地、港台及海外出版。近著有《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作家出版社,2021年)、《山水挹趣》(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大家風貌:細說當代文壇往事》(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字遊:大家訪談錄》(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等等,其中1980於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被韓國聖心大學翻譯成韓文,並成為大學參考書。部分作品被收入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內。
1994年,憑《竹風.竹笑與血性》文章獲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之第九屆《海峽情》文學獎,首屆《四海華文筆匯》授予散文和特別獎。2009年,獲日本聖教新聞社頒發「聖教文化獎」。2009年9月,獲香港國際創價學會頒發「香港SGI」獎狀。鑒於潘先生在企業創新領域和對亞洲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成就,2019年9月8日獲得亞洲知識管理學院頒授2019年度「亞洲華人領袖獎」。

上一篇

行走伊賀忍者之國、芭蕉誕生之地(外一首)

下一篇

作聯應邀組團參與「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