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和《啼笑因緣》

李遠榮

張恨水(一八九五-一九六七年)祖籍安徽省潛山縣黃嶺村,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他原名張心遠,「恨水」是筆名。為什麼別的都不恨,單單恨水呢?原來他年輕時,很喜歡讀南唐李後主的詞〈烏夜啼〉,見裏面有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覺得很好,取了個「愁花恨水生」的筆名。後來在漢口小報上投稿,就以「恨水」作筆名。當了記者後,這成為他的正名,原來的名字反而埋沒了。

幼年巧對四字聯

張恨水天資聰穎,六歲(一九○一年)就入學啟蒙,熟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一次,老師出對聯,上聯是「九棵韭菜」,眾學生都說下聯好答,有的說「三個蘋果」、「六個梨子」等等,老師大搖其頭。唯張恨水不假思索答「十個石榴」,老師大為讚賞,認為是文學奇才。這個對子看來簡單,對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上聯「九」與「韭」音同字不同,張恨水以「十」與「石」相對,且平仄工整,頗不簡單。老師把此事告知張恨水父母,父親高興得把張恨水舉過頭頂,母親專為他做碗蝦仁燉雞蛋,以資獎勵。

畫虎不成反類犬

張恨水十七歲時,已經讀了幾百種小說。大家都知道他是小說迷,所以家中的弟妹以及鄰居的孩子都喜歡聽他講故事。張恨水也想乘機出出風頭,給大家講些神怪和武俠一類的故事,講時還加油添醋地自由發揮一番,同伴們聽得津津有味。看到這情況,張恨水就想:老是講別人的故事,真不過癮,何不自己來寫一部小說?

於是,他動筆寫一篇弟妹們最歡迎的武俠小說。書裏的主人公是個十四歲的小孩,力大無窮,使兩柄一百八十斤的銅錘,就如玩弄彈丸一般。他開始的一幕也是完結的一幕,是使兩柄銅錘,在莊前打虎。最後,老虎當然被小英雄征服——老虎完了,故事也完了。

張恨水用三天三夜寫完這個故事,講給同伴聽時,一個小時就講完了。他這才感到寫作是一頂艱苦的工作。

這個稿本,是竹紙小本,約有五寸見方,用極不工整的蠅頭小楷書寫。為了圖文並茂,他特意插上兩幅圖畫。可是少年張恨水圖畫並不好,他畫那小英雄揮舞的兩柄銅錘,大小等於人體的二分之一,十分誇張。那隻老虎,更不像樣,弟妹看了都說是狗,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將門之後」

張恨水平日很少跟人談身世,有時高興也會透露一點,但所透露的總是其祖父張開甲的光榮史。張開甲就職於廣信,歷任武職,善技擊。張恨水少年時曾親眼看見祖父用筷子夾捉活蒼蠅,且每夾必中,他這門絕技,遠近馳名。張恨水覺得好玩,叫祖父教他,袓父叫他先夾死蒼蠅試試看,結果他連死蒼蠅也夾不穩,學了一會,只好放棄。張家這門絕技於是後繼無人了。

但張恨水卻常自詡為「武門之後」,他的朋友更進一步恭維他是「將門之後」了。

求嬌娃得醜婦

張恨水是寫「才子佳人小說」的能手,往往把女主角寫得國色天香,但在現實生活中,張恨水的婚姻並不理想。

一九一四年,張恨水十九歲,由母親作主娶妻徐文淑。徐文淑是個文盲,婚前兩人未見過面。結婚那天,花轎已抬到門口,要拜堂時竟找不到新郎張恨水,全家慌作一團,派人四處找,原來他躲在一個小山坡上,結果被幾條大漢綁回來拜堂。夜深人靜,親友散去,洞房之內,新郎挑開新娘的蓋頭一看,不禁嚇了一跳:面前坐的女人是個醜婦,一雙裹過又放開的小腳伸在床前踏板上,其臭難聞,是個地地道道鄉下姑娘。新娘子又有夢囈的毛病,新婚之夜就大聲地說夢話,這使沉浸在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張恨水,感到莫大的痛苦。

充滿理想的張恨水不相信命運會這樣作弄他,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娶這樣一個醜媳婦。經過調查,才知道這裏有個掉包的故事。

原來,張母去徐家牌樓相親時,看到的是徐文淑的二妹子,這姑娘端莊、秀麗,家務、針黹樣樣皆能,村裏的年輕人給她個「黑玫瑰」的雅號。張母一看到這徐二妹子,打從心裏就喜歡她,馬上定下這門親事。誰知徐家怕容貌醜陋的徐大姑娘嫁不出去,到拜堂時,用徐大姑娘頂上去。米已成炊,張恨水不幸娶了位醜妻抱恨終生。

婚後,夫妻感情一直不好,但抗戰前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南京,張恨水都把她帶在身邊,從來不曾難為她,盡了丈夫應盡的一切責任。

徐文淑一九五八年在安慶因腦溢血去世,張恨水除寄去七百元安葬費外,還派孩子專程回去料理後事。

再娶又不如意

一九二三年,張恨水在北京《益世報》社工作。有一次看到一個十五歲小姑娘在路邊痛哭,且臉黃肌瘦,衣衫襤褸,覺得她很可憐,就走上前問她的身世。原來,她叫胡秋霞,四川人,幼年被拐賣到北京。

張恨水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就用錢替她贖身,還和她結婚。

胡秋霞不識字,性格剛烈,喜歡喝酒,喝醉了就大吵大鬧,吵得天翻地覆、家無寧日。即使這樣,張恨水覺得她心地善良,也不大計較,但他內心是極痛苦的。

娶個嬌妻周淑雲

一九二九年,張恨水的成名著作《啼笑因緣》問世,轟動大江南北。有一名叫周淑雲的女中學生對張恨水特別傾慕,兩人一見鍾情,這時年過三十六歲的張恨水才找到真正的愛情。

一九三一年,張恨水和周淑雲結婚,婚後張恨水替她改名周南。這位周小姐貌若天仙,能歌善舞,而且能理家務,深得婆婆疼愛,張恨水心目中的佳人,大概就是這個類型的吧?

一九三二年,張、周參加義演救災,周南扮演《女起解》中的蘇三,張恨水扮演崇公道,轟動一時。抗戰期間,他們在破舊的茅屋中,度過了艱苦的歲月,但仍恩愛非常。

一九五九年十月,周南四十五歲,患癌症逝世,張恨水悲痛欲絕,並寫了不少悼亡詩,其中兩首如下:

二十八年學畫眉,

一雙游履合歡枝;

而今躑躅秋墳裏,   

八寶山前日暮時。

 

太液池邊翠葉柳,

惹人春意立欄杆。

如人細柳托湖山,

令人步步想周南。

張恨水深愛周南,但對其餘兩個妻子也不壞。抗戰前三個妻子同他組成一家庭,卻也和睦相處,大家都嘖噴稱奇。

發表《啼笑因緣》前後

一九二九年,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主編嚴獨鶴到北京遊覽,知道張恨水是北京人所喜愛的作家,又從報上讀到他的小說,就請人介紹,約他給《新聞報》寫一個長篇。他答應了,擬好故事梗概,取名《啼笑因緣》,稿子陸續寄出。

當第一部分寄去後,似乎並未得到重視,擱置了五個月,才開始刊載。這一炮打得響亮,《啼笑因緣》很快就成為家傳戶誦的讀物。

《新聞報》是在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報紙。長篇小說,在它是聊備一格,與印數多少似是無關的。誰知登了《啼笑因緣》,銷數猛增,廣告客戶紛紛要求靠近小說的位置。張恨水成為《新聞報》的財神、讀者的偶像。以前《新聞報》連載小說,是由所謂「名家」輪流執筆的;自此以後,這個席位卻為他包辦了。陸續發表的有《太平花》、《現代青年》、《燕歸來》、《夜深沉》、《秦淮世家》、《水滸新傳》等長篇,一直到上海被日寇佔領和內地郵件不通時為止。   

「劉德柱」是誰?

《啼笑因緣》的主要情節是寫劉德柱司令和沈鳳喜的故事。張恨水說:沈鳳喜是有模特兒,劉將軍則是在許多軍閥中,抽取其共性塑造的。

《啼笑因緣》描寫大軍閥的構思,涉及幾年前北京城發生的一場風波:

一個退出政治舞台在北京「納福」的老官僚,有兩位經常出入交際場中千驕百媚的女公主,一次如往常坐小汽車到東安市場購物,突然一輛更豪華的小汽車停在她倆的身旁,幾個軍人把兩位小姐強據上車。光天化日之下,強據「官僚」千金,這還了得?於是小姐的隨從坐車窮追不捨,結果眼巴巴看著她們被提入一所衛兵佇立、戒備森嚴的大軍閥公館,卻無力相救。「官僚」四處托人救小姐,但眾人懾於軍閥的權威,哪敢相助?大軍閥飽嘗獸欲後,第三天才把兩位小姐送回府,並寫了一封感謝信,此事風傳整個北京城,大軍閥呼之欲出。

一九三一年《啼笑因緣》出單行本後,張學良曾派副官專程到北京把張恨水請到奉天,因為他懷疑書中的「劉德柱司令」是影射其父親張作霖。到達奉天的當天晩上,張學良在為張恨水接風洗塵的宴會上,問到《啼笑因緣》的創作經過, 張恨水說,劉將軍是許多軍閥中,抽取其共性塑造的。張學良一笑了之。

二人本就認識,因為張恨水名著《春明外史》中,有一位姓韓的正面人物是以張學良作模特兒寫的。張學良曾授張恨水一個掛名拿薪的「參事」職位,以示關懷。     

「沈鳳喜」的構思

沈鳳喜這個女主角的構思,以兩件真人真事為根據。

一九二九年五月底,張恨水在北京路過鐘樓時,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小姑娘在天橋邊擊鼓說書,她身邊一位面黃肌瘦的中年人坐在天橋的石階上賣力地彈三弦。張恨水走近看了片刻,只見觀眾三兩人,使他感到下層人民生活實在太苦。這就是《啼笑因緣》第一章描寫沈鳳喜和她叔叔沈三玄在天橋一個僻靜處唱大鼓書的原始材料。

一九二五年,張恨水和張友鸞應新聞記者門覺夫之請,去聽他義女高翠蘭在四海升平園說大鼓書的事情。高翠蘭貌美如花,且嗓門好,說書時感情豐富,聽眾甚踴躍。那天照舊全場爆滿,高翠蘭講到高潮處,全場鴉雀無聲。突然一個田旅長帶著幾名大兵衝上台,把高翠蘭搶走,全場譁然,門覺夫更是氣憤填膺,表示要為義女打官司,控告田旅長。

誰知隔了幾天,門覺夫在照像館櫥窗裏,看到田旅長和高翠蘭的結婚照,兩人笑容可掬似情投意合。但高家本把女兒作為搖錢樹,所以不甘損失,告田旅長一狀,田旅長被判刑一年。高翠蘭回到父母身邊,繼續說大鼓,但鬱鬱寡歡,原來在思念田旅長,這也是怪事。

《啼笑因緣》拍電影鬧出雙胎

  一九三○年三月十七日,《啼笑因緣》開始在《新聞報》連載,直至十一月十三日連載完畢。一九三一年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搶先購得《啼笑因緣》攝製權,並派洪深專程去美國購買最先進的電影攝影器材,還高薪聘請著名電影明星胡蝶、鄭小秋擔任主角,可謂落足本錢,拍成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有一家財雄勢大的大華電影社也要拍《啼笑因緣》,鬧了個雙胞胎,為了爭奪影片攝製專有權,明星電影公司特聘請章士釗等七位上海第一流的律師來和大華電影社打官司。

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惟有請上海黑社會頭子黃金榮、杜月笙出面調停,大華停拍,明星公司取得專有權。經過這一鬧,《啼笑因緣》的身價更高了。

《啼笑因緣》續集的故事

《啼笑因緣》正集廿二回,寫到沈鳳喜入瘋人院,關秀姑隨父出走,何麗娜和樊家樹進入「相愛的初程」為止。但讀者紛紛寫信給張恨水,要求張恨水寫續集,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來個大團圓結局。張恨水考慮再三說:「不能續,不必續,也不敢續。」因為此書太暢銷,於是鴛鴦蝴蝶派文人啼紅館主、無無室主、徐哲身等未得張恨水同意,寫了《續啼笑因緣》、《新啼笑因緣》、《反啼笑因緣》等,均離題萬里,令張恨水啼笑皆非。

一九三三年,張恨水迫於無奈,寫《啼笑因緣》續集十回,寫關秀姑、沈鳳喜等都死了,使外人續無可續。只留下樊家樹、何麗娜一對情侶。

這時「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鬼子大舉進攻中國,國難當頭,人民對才子佳人的故事已不感興趣,社會上的輿論轉向抗日救國。於是張恨水把筆一轉,在續集中寫關氏父女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為國捐軀;軍閥旅長沈國英毀家紓難, 死在戰場;何麗娜、樊家樹也辦起化學軍用品製造廠,為抗戰服務。

在《啼笑因緣》的前二十回,那些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突然在續集中衝鋒陷陣,為國捐軀,這種轉變,實難令人信服。後來張恨水自己也承認勉強寫這個續集是錯誤的,如果要宣傳抗日,大可另寫—部小說。

美艷少婦三顧張家

《啼笑因緣》出版後,張恨水成為無數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有一天,一個打扮高貴入時的美麗少婦來到張恨水家門,要見張恨水,張家僕人老王說張不在,她聽後感到很失望,便從衣袋裏掏出一封香氣濃郁的信,請老王轉交張恨水。

張恨水回家後,拆開信一看,原來是首情詩,流露她對張恨水的滿懷癡情。張看後,罵了一句「真是瘋子」,就丟到字紙簍裏。

過不了幾天,這位少婦再來張家,接待她的是張恨水的大妹子,告訴她張恨水出去了。她聽後失望之情比上回尤甚,眼眶聚著淚水,徘徊了一陣,再掏出一封信,請張大妹子轉交張恨水。張大妹子等她走後,偷偷拆開信來看,原來裏面是一條灑滿進口香水的綢手絹。

又過了好幾個月,她乘小汽車來到張恨水家,張恨水仍然不在。她完全失望了,惟有託張家僕人老王把一支刻著「贈張恨水先生」的象牙桿子毛筆轉交張恨水,並說自己將要離開北京城,再也見不到張恨水了,說罷淒然流涕。

後來調査,才知道她是國民黨一個高官的姨太太。她的遭遇和沈鳳喜很相似,所以讀了《啼笑因緣》後,感觸很深,顧影自憐。

魯迅母親也是「張恨水迷」

魯迅的老母親也是張恨水的熱心讀者。在《魯迅書信集》中,人們可以讀到:在一九三四年的五月至十月間,魯迅五次給他母親寫信,都提到為她買張恨水小說的事。從信的意思看,顯然是魯母來信要魯迅買書,如「十五日來信,前日收到。張恨水的小說,已託人去買了,大約不出一禮拜之內,當可由書局直接寄上」。魯母接到書後,一看定價很貴的,大約很不安,於是魯迅又寫信解釋:「張恨水的小說,定價雖貴,但……其實是不貴的。」「張恨水的小說,在世界書店本店去買是對折或六折,但販到別處,就要賣十足了。」在魯迅的日記中,也記有為他母親買張恨水小說的事。

強烈的責任感

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多數是在報紙上發表的。而報紙刊登長篇連載,最忌的是中斷。有些作家偏偏犯這個毛病,報上常見「續稿未到暫停」字樣。

張恨水注意到這一點,總不讓自己的作品在連載中脫節。

在《金粉世家》自序中,他說:「當我寫到《金粉世家》最後一頁的時候,家裏遭了一件不幸的事件,我『最小偏憐』歲半的女孩子康兒,她害猩紅熱死了。我雖二十分的負責任,在這樣大結束的時候,實在不能按住悲慟和書中人去收場,沒有法子,只好讓發表的報紙,停登一天。過了二十四小時以後,究竟為責任的關係,把最後一頁作完了。」一部連載五、六年的作品,因為作者死了女兒,只中斷一天,責任感多麼強烈!

為抗戰出力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掀起抗日熱潮。強烈的愛國心使張恨水創作的內容大變。他在詩、文中宣傳抗日,而且從一九三一年開始寫抗日小說。

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彎弓集》序中說:「吾不文,然吾因以作小說為業,深知小說之不以國難而停,更於其間,略進吾一點鼓勵民氣之意,則亦可稍稍自慰矣。」

《彎弓集》中有他的一首〈健兒詞〉,且錄下供讀者欣賞:

含笑辭家上馬呼,

者番不算好頭顱;

一腔熱血沙場灑,

要洗關東萬里圖。

 

張恨水晚年際遇

一九四九年大陸解放後,張恨水身體一直不大好。當年夏天,他忽然患腦溢血,癱瘓在床,喪失了工作能力。以後病情好轉,獲聘為文化部顧問,應邀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和全國作家協會,並恢復寫作。

一九五五年,他出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這一時期,除了修訂現版《秋紅》、《啼笑因緣》、《魍魎世界》、《五子登科》等舊作外,張恨水還改寫歷史故事《梁山伯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磨鏡記》、《孔雀東南飛》、《陳三五娘》等,同時為海外報刊撰寫小說、雜文、遊記等。

一九五九年,張恨水病情加重,完全喪失寫作能力;一九六七年初,因腦溢血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張恨水創作生涯五十年,約寫了三千萬字,留下一筆豐富的文學遺產。

不是鴛鴦蝴蝶派

一九三一年七月,魯迅發表〈上海文藝之一瞥〉一文,文中提到「鴛鴦蝴蝶派」,於是人們就指那些專寫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作家為鴛鴦蝴蝶派。那個流派脫離實際,是文學史上的一股逆流。張恨水也被某些人納入那個流派。他不服這樣的「裁決」,曾經提出抗議:「五四運動以後,本來對一切非新文藝形式的文字,完全予以否定了的。而章回小說,不論它的前因後果,以及它的內容如何,當時都是指為鴛鴦蝴蝶派。有些朋友甘心作鴛鴦蝴蝶派?而我對於這個,也沒有加以回答。我想,事實最為雄辯,讓事實來答覆這些吧!」

對張恨水的評價,一直是不公正的,甚至是歪曲的。他的作品,不但不是黃色小說,也不是什麼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他自成一家。憑他的百來部小說,如果要列為流派,就叫「張恨水派」也未嘗不可。

「張恨水學術研討會」

前些時候,在張恨水老家安徽省潛山縣召開「張恨水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八十多人,提交論文三十篇。

張恨水的子女:在美國的明明,香港的容蓉,北京的張伍也參加了硏究會。

張恨水的長女明明是畫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大陸來香港定居,居港期間,寫有《回憶我的父親張恨水》一書出版,後於一九七九年赴美。她說:「家父逝世二十一年後,我們回故鄉參加第一次家父的學術討論會,心情當然激動。會議上,大家肯定家父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應有地位。關於他的硏究,不僅僅停留在辯誣和平反階段,而且進入歷史的客觀的、較為系統的研討階段,這是我們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所謂辯誣和評反,就是指扣在張恨水頭上長達半個世紀的「鴛鴦蝴蝶派」的帽子,在他逝世二十一年後終於除下。

參加這次研究會的學者認為,張恨水「寫了中國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人間喜劇」,「他創造了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但他走出了國界,今天世界上很多人在硏究他」。對於這樣一位作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卻很少提到他,這是不公正的。

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在潛山縣城北邊太平塔下縣博物館中新辟了「張恨水紀念館」,由張恨水生前好友張友漁題寫館名。許多報刊、遺物、圖片記錄了館主辛勤多姿的一生。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李遠榮簡介: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1951年回到祖國,1959年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1964年畢業分配回家鄉當中學語文教師,1973年到香港定居。出版專著《名人往事漫憶》、《文海過帆》、《博采珍聞》、《李光前傳》、《翰墨情緣》、《郁達夫研究》、《李遠榮評論集》等二十多部。散文《海峽兩岸一家親》榮獲199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舉辦的「共愛中華」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詩《承諾》榮獲1998年中國散文詩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名人與我》入選《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李光前傳》名列1998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十大暢銷書。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香港文聯常務副主席、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秘書長等職,被聘為暨南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

上一篇

文化潤物掬色,饒館點撥創意

下一篇

港隊東奧代表團團長、作聯永遠名譽會長貝鈞奇先生:體育運動如人生 永不言敗創奇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