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
我與戴天相交凡四十載,大都在文化界聚會碰頭,偶爾也相約在酒吧談天。他喜歡泡酒吧,他侃侃而談,盡吐心聲。在這個場合下,他大都不會喝醉。
他在香港文壇享有較崇高的地位,海內外文化人途次香港,也會由他出面,約同好友一敘。
記憶有一次,他在北角香港老飯店設宴,盛情招待北京來的作家鄧友梅、吳泰昌,邀我作陪。他以一窩火瞳翅和上海特色菜饗之,加上一瓶大號XO拔蘭地待客,結果吃飽喝醉,四個人撐著大肚子,戴天口鼻乜斜,腳步浮泛,搖搖欲墜地自去,至於吳泰昌則喝得酩酊大醉,在我駕車送他到酒店時,把吃喝進肚的東西一古腦兒全吐在我車上,印象難忘。
某次文友聚會,記得有卜少夫、胡菊人、戴天、孫述憲等人,飯後孫述憲兄說他有一個好友,住在半山的玫瑰新村,珍藏不少年份久遠的洋酒,不如一起去叨他一頓美酒,大家拍手贊成。
孫述憲向朋友打了電話,一干人由我開車,夜探名酒收藏家。
收藏家(忘了姓名)從酒櫃取出五六瓶陳年法國拔蘭地,醇酒佳釀前,酒友無不雀躍,敞開胸懷,一直喝到天翻地覆,深更夜闌,每個人都進入情緒亢奮、欲仙欲死狀態,只好抱醉而歸。我抖擻精神,開車把每個人送回家。待送戴天到了尖沙咀區某街頭,戴天忘了門號,扶著欄杆,身子搖晃欲墜,我扶住他,他指指褲袋,我找出一個電話簿,他讓我致電賢內助,然後勒令我開車走,他自有作理。他好像不願意見到下面的一幕。
現實中的戴天,詩酒風流,「他追求的是現世的快樂」:好友好酒好美食兼豁達。戴天在香港居住期間,一干酒友,胡菊人、卜少夫、孫述憲等常常聚飲,偶然還加上出版家藍真李蕙伉儷,三杯下肚,話題廣及政治、時人、文化圈、兩岸三地之政經,戴天酒興之所至,月旦古今,針砭時弊,痛斥牛鬼蛇神,罵聲不絕於耳。白先勇認為,「戴天醉後,滿口囈語」,「我感到他心中有一股悶痛。」也許戴天之嗜酒,是刻意借美酒來澆胸中的塊壘(悶痛)。
後來卜老仙逝,戴、胡先後移民加拿大,香港文壇寂寞多了!
戴天還有另外一面――他把內心的糾結,都轉化成筆下的詩文。
他的詩是再沉鬱痛切不過的,如他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觀景記――為多位朋友作》,以下是開首的一段:
「我站在城樓觀會景/我感覺歷史的沉重枷鎖/拖著傷殘的大地/哽咽的河流/一個個匐伏於地的/人物形象/停駐在一顆欲滴的/淚珠裏」
這首詩與他的另一首《命》,讀後同樣令人心靈悸動:
「我攤開手掌好比攤開/那張秋海棠的葉子/把命運的秘密公開/這條是黄河充滿激情/那條是長江裝著磅礴/我收起手掌/聽到一聲/骨的呻吟」
上述的詩句,意象繁複,是從內心肺腑發出的掙扎和吶喊。
我曾指出,「戴天是帶著歷史枷鎖且有強烈憂國憂民的悲情詩人」。
記得前些時,我對戴天曾有此問:「您被譽為無地方、國家偏見的作家,您如何看港人當下的身份認同問題?」
戴天答得簡練:「『登泰山而小天下』。香港人能否站高一點,望遠一點,想深一點,而不要『劃地為牢』、『顧影自憐』、『東施效顰』呢?!」
戴天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偉岸襟懷,暗喻我們只有站得高、看得遠,以超然物外的眼界閱盡人世間變幻紛擾,才能撥開障目的雲霧,做到通達曉明!
在《明報月刊》六月號劉紹銘曾寫道:「戴詩人生前愛香港愛得嘔心瀝血。他是國際『難民』,不必移民,選在哪個地方都可以。但他一大段日子留在香港,讀《骨的呻吟.附錄二》知道,他在寫完幾十首『文化詩』後,就會開始寫小說――『提出我對九七前後的看法,或者對九七問題發生後某些人心理的批判。如某些受英國影響多的人,他們脫離了時代的主流,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他們這些阻擋歷史的反應,對這些問題產生的效果該負什麼責任?他們有沒有把自己放在歷史中間看自己的地位,而做一個公正、正直的人呢?」
戴天以上的話,言簡意賅,值得港人深思。
最後值得一提,平常很少音訊的戴天,去年杪倏地寄來一封信,信中特別提到「疫後擬以愛荷華獎學金相託」。所謂「愛荷華獎學金」,之前他也曾提過,是贊助華人作家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 The University of Iowa),可見他逝世之前,仍念念不忘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可惜他此次遽然而逝,未及安排獎學金事宜,令人深感遺憾。
一個在異國出生的文化人,對中華文化的宏揚和傳播念念在茲,並且身體力行。環顧我們的華文文化圈,能像戴天認真做實事、付諸行動有幾許?!
戴天走得遽然,希望他在天國可以真正過詩酒逍遙的生活。
潘耀明簡介:筆名彥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縣人。先後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南粵出版社總編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文出版社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社長。現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網絡版社長、《文綜》社長兼總編輯。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工作委員會榮譽委員、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成員、馬來西亞「花蹤世界文學獎」評審委員會顧問、中華海外聯誼會榮譽理事、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常務理事、香港期刊傳媒公會創會副主席、中華佛教學院理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已出版評論、散文二十六種,分別在內地、港台及海外出版。近著有《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作家出版社,2021年)、《山水挹趣》(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大家風貌:細說當代文壇往事》(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字遊:大家訪談錄》(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等等,其中1980於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被韓國聖心大學翻譯成韓文,並成為大學參考書。部分作品被收入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內。
1994年,憑《竹風.竹笑與血性》文章獲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之第九屆《海峽情》文學獎,首屆《四海華文筆匯》授予散文和特別獎。2009年,獲日本聖教新聞社頒發「聖教文化獎」。2009年9月,獲香港國際創價學會頒發「香港SGI」獎狀。鑒於潘先生在企業創新領域和對亞洲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成就,2019年9月8日獲得亞洲知識管理學院頒授2019年度「亞洲華人領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