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忼烈
兄弟輩中排行第幾,謂之行第。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三有《排行》一文,略謂兄弟之名兩字者,則取其中一字為排行,如義符、義真之類,起於晉末。單名者則以偏旁,如劉表示字,長名琦、季名琮之類,起於漢末。雖原始過晚,而其先排行之法審如是。後世家族門閥之風愈盛,其道大行,然祇可別輩份,不足序長幼,於是同字同偏旁外,又益之以數,而昆季始釐然可知矣。顧氏云:「今人兄弟行次,稱願為大,不知始自何時,漢淮南厲王常謂上大兄,孝文帝非行一也。」意謂以數表行第始見於此。然高帝八子,文帝第四,所謂大兄者尊敬之稱耳,亦猶關羽稱徐晃為大兄,呂蒙稱魯肅為大兄,皆非行弟。若岑參稱王昌齡為王大之類,方是以排行言。
《南齊書.賈淵傳》言,淵三世傳譜學,凡十八州士族譜,合百軼七百餘卷,該究精悉,當世莫比。惜已俱佚,不知族譜是否似唐宋之或紀行第?六朝人詩鮮稱行第,然如江淹有《寄丘三公》,庾信有《別庾七入蜀》,亦以行第稱矣。唐人喜稱行第,諸家詩集中俯拾即是,如杜少陵集中,詩題稱行第者多至一百二十餘人,其盛可知。近作岑仲勉先生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出版),即採《全唐詩》中此等標題為言,謂唐人行第,蓋合三、四代從兄弟為次者。宋馬永卿《懶真子》曾據杜氏家譜考唐之襄陽杜氏一系(見卷一);元人陸友《研北雜志》卷上有云:「唐人尚氏族,至今譜牒具存,故雖斷碑關文,猶可以世考知其人。」今則亡矣,不知唐人之序行第如果何也。
宋人族譜,以歐陽永叔《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文忠公集》卷七十一)及蘇明允《蘇氏族譜》(《嘉祐集》卷十三)最著,蓋亦文名所致耳。王得臣《塵史》下云:「古人凡著文集,其末多載系世次一篇,此亦子長、孟堅敘傳之比也。歐陽文忠公、蘇洵明允各為世譜,文忠依漢年表,明允依大宗小宗為次,雖例不同,皆足以考其世次也。」蘇氏譜錄至東坡一輩凡十五人,東坡非居次,而人稱其行第二,又或稱其行九二。歐陽氏譜載其祖父一輩凡九人,而敘其大父云:「令公府君諱偃,第四十一。」至如徐璣《二薇堂詩集》卷上有《奉和千四知縣千十四隱居山中作》,陳允平〈日湖漁唱〉有〈臨江仙.壽千八兄〉詞,行第至千以上,此唐人所未有,雖張公藝九代同居,舉族從兄弟恐亦無如是之眾也,誠所不解。徵諸下文引錄各條,頗疑宋人之行第,以從兄弟計算外,亦有但就同父兄排行者,並行不悖也。
暇時每讀宋人詩文集及詩話、雜事筆記,於詞人之有行第可徵者,輒信手鈔錄,以資談助。然讀書不多,僅得廿九人,多非此道名家,亦不止掛一漏萬也。至其人生平行誼世所共知者,不贅述矣。所作皆見《全宋詞》。
范仲淹
行六。
蘇轍《龍川別志》卷下:慶曆中,盜張海橫行數路,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論里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勞,且厚遺之。海悅,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時范文正在政府,富鄭公(富弼)在樞府,鄭公議欲誅仲約以正法,范公欲宥之,爭於上前。富公曰:「盜賊公行,守臣不能戰,不能守,而使民醵錢遺之,法所當誅也。不誅,郡縣無復肯守者矣。聞高郵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釋也。」范公曰:「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禦,而又賂之,此法所當誅也。今高郵無兵無械,雖仲約之義當勉力戰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得醵出財物而免於殺戮,理必喜之,而云欲食其肉,傳者過也。」仁宗釋然,從之,仲約由是免死。既而富翁慍曰:「方今患法不舉,方欲舉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眾?」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它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富翁終不以為然。及二公亦不自安,范公出按陝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邊。富翁自河北還,及國門,不許入,未測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遶床歎曰:「范六丈,聖人也!」
王得臣《塵史》卷上:神文時慶曆間,淮南有王倫者,嘯聚其黨,頗擾郡縣,承平日久,守臣或有委城而去者。事定,朝廷議罪。鄭公在樞密,凡棄城,請令如法。范文正預參大政,爭之,以為不可:「今江淮郡縣,徒有名耳,城壁非如邊塞,難以責守。」神文睿德寬仁,故棄城得減死。鄭公忿謂文正曰:「六丈欲作佛耶!」范曰:「主上富於春秋,吾輩輔導當以德,若使人主輕於殺人,則吾輩亦將以不容矣。」鄭公歎服。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八:慶曆三年,范文正公作參知政事,富文忠公作樞密副使。時盜起京西,掠商、鄧、均、房,光化知軍棄城走。奏至,二公同對上前,富翁乞取知軍者行法。范公曰:「光化無城郭,無甲兵,知軍所以棄城,乞薄其罪。」仁宗可之。罷朝至政事堂,富公怒甚,謂范公曰:「六丈要作佛耶!」范公笑曰:「人何用作佛,某之所言有理,少定為君言之。」富公益不樂,范公從容曰:「上春秋鼎盛,豈可教之殺人?至手滑,吾輩首領皆不保矣。」富翁聞之汗下,起立以謝曰:「非某所及也。」富翁素以父事范公云。
按三人所記雖同屬范仲淹、富弼事,而頗有出入。論記者之年,則王得臣尚稍長於蘇轍兄弟,而成書反在後,且《別志》所志,多得之於歐陽修、張方平、蘇頌、劉攽諸人者,當更可信。邵伯溫乃邵雍之子,卒於南宋初年,所錄蓋出於展轉傳聞者。又按仲淹二歲而孤,隨母更嫁朱氏,遂名朱說,及長乃歸宗,行第六,當以范氏從兄弟為次。
柳永
行七。
蘇軾〈與鮮于子駿書〉:近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
曾慥《高齋詩話》: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坡曰:「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某雖無學,亦不如是。」坡曰:「『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
楊湜《古今詞語》:柳耆卿……葬於棗陽縣花山……其後遇清明日,遊人多狎飲墳墓之側,謂之「弔柳七」。
如此類者頗多,不煩盡錄。據王禹偁《建溪處士贈大理評專柳(崇)府君墓碣銘並序》(《小畜集》卷三十),柳崇拜六子,長子柳宜即柳永之父。柳永乃幼子,初名三變。長兄三復,天禧二年王整榜進士,以善蹴鞠為丁謂門客;仲兄三接,與三變具為景祐元年張唐卿榜進士。柳七者,當是合從兄弟之行第,但其諸公子嗣不可考矣。
歐陽修
行九。
蘇舜欽《蘇學士文集》,有〈和韓三謁歐陽九之作〉(卷二)、〈出京後舟中有作寄仲文韓二兄弟永叔歐陽九和叔杜二〉(卷二)、〈聞京尹范希文謫鄱陽尹十二師魯以黨人貶郢中歐陽九永叔移書責諫官不論救而謫夷陵令因成此詩以寄且慰其遠邁也〉(卷六)。
《湘山野錄》卷中:錢思公鎮洛……公有創一館……命謝希深、尹師魯、歐陽公各撰一記……師魯謂人曰:「歐九真一日千里也。」
按《歐陽譜圖序》,歐陽觀二子,長昞早卒,次為修,同輩十五人,則永叔行九,是合從兄弟而為次也。
(本文轉載自一九八六年十月號《明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