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壇李遠榮

譚芯芯

二○二一年,香港作家李遠榮先生年滿八十周歲。

李老師八十歲生日,送什麼禮物呢?思來想去,還是文字最好。雖然多年來多次多視角寫過李老師,但依然言猶未盡。因為李老師的提攜,我一直跟著他在文學之路上快樂地前行著。

李老師出生於馬來西亞,馬國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幼年跟隨父親回國,從此祖國種在他心裏。他在福建農村生活過十多年,桑梓情更濃。

李遠榮先生近照。

家鄉的國光中學培育了他的文學興趣;暨南大學滋潤了他的文學情懷;香港成就了他的文學夢。

李老師從一九八七年踏入香港文壇,至今三十四年。從發表第一篇文章奠基,其後每一天,他都在辛勤地耕耘;每一年,他都收穫滿滿。他的文學大事記、獲獎證書,是他行程的記載、探索的總結、更是前進的推動力。

作家有學者型的,視角開闊,書卷墨香;有經驗型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以為,李老師屬於後者。他的作品,皆是親歷實感,懷著感恩的心,帶著對仁義的敬畏,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卻又不乏人生哲理,為讀者喜愛。

李老師尊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在商海有過成功的記錄,但那些都只是生存的手段,也是他文學之路的基石。他為現代名人寫真,且不失儒商風範。他關注文史人物,且不失現實意義。文緣如風,是他的特性;因快而多,是他的敏銳;實事求是,是他的品質。

李老師辛勤創作,涉獵廣,收穫豐碩。通過他筆下人物的特定領域,反映社會,反映時代,常常引起社會的轟動和評論界的關注,多有專家學者研究評論。

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和李遠榮合影。

眾口皆碑。柯藍先生對其作品的定義言簡意賅:「十年磨一劍」。不難理解,功在劍鋒。柯老對其作品的風格、特色、技巧,給予的評論:平易、直率。趙淑俠稱讚他的作品親切自然,活潑生動。施建偉稱他的文風簡約樸素,生動活潑。陳遼說他的記人散文是時代的一面鏡子。鄭子瑜一語中的:他的傳記文章可以作史料讀。李光前傳可以作為研究華僑史用。

古文簡要,得意會。李老師的文也簡,但曉暢明白。他的散文更具可讀性、情節性,這和香港的商業社會有關,與香港的生活節奏有關。他更了解香港讀者的心理需求,因而融文學性、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恰如白開水,人人都需要,最大眾化。

例如:李老師曾送我一篇他在香港《文匯報》發表的文章〈郁達夫的遺孤——郁荀〉。講的是郁荀這個普通又不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普通人的普通,一個時期接著一個時期,一環扣一環。

寫文章最常見的是敘事,但是要寫活描像一個人,又極不易。李老師做到了。李老師筆下的郁荀,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社會地位中,脫去了父輩的風流倜儻,就是一個普通人。

由於人們對郁達夫的關注,勢必會關注到他的身後事。這就是文章的可讀性之一,再者,沿著郁荀的線索,又為研究郁達夫提供了生動的史料。李老師對郁達夫的專項研究,已經成為系列。

金庸贈送李遠榮的藏名聯。

李老師是一個平凡的人,常常以文章引起不同凡響。他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目光,追蹤著社會各界名人行進的軌跡。他自成一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文壇異軍突起,獨樹一幟。他與專事研究文學史的人不同,而是廣交朋友,掌握活的材料。人們的言傳或親述,同為寶貴。他認真考證,取其真實可信的資料。

一九九八年,《李光前傳》成為新馬兩地十大暢銷書。這一成果,是他用了八年時間伏案換來的。他筆下的李光前,以小見大,描寫細緻:對李光前的心理描寫、生活描寫,細緻到單身、床。對二三十年代橡膠的價錢交代得清清楚楚,資料真實準確。他寫了商海冷戰的一般規律,引用了辯證法。

他寫汪靜之,採用了跨越式,即跨度大。從介紹汪,迅速跨度到與自己的交往。文中引用「蕙的風,寂寞的國」,寫法別致,富有情致。他為汪的文學團體捐錢,本是區區心意,但引發的筆墨官司卻可成為千古美談。

他寫董建華,意在歌頌香港,稱讚港人治港。身為香港人,他時時關注著突飛猛進的特區建設。

他寫王蒙,一筆融進中國的歷史,與讀者共同在歷史的迴廊中思索。

他寫許滌新,從名字一下切入到出訪,寥寥數筆評價「文革」這段歷史。

他醉心翰墨情緣,無不表達著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愛戀,對揮毫潑墨者的敬意與真情。他拜見季羨林一文,可謂國寶與墨寶交相輝映。

他著墨吳小莉,文章令人捧腹,但那是儒雅中的幽默,極具有現代感。

他的筆觸,不僅將讀者帶進他的心裏,亦帶入眾多人物廣闊的精神世界。

李老師文風的主旋律是平白曉暢,趨於口語化。如:念理工科、當了一陣子翻譯官、話說我們學校、白楊終日以淚洗臉、吃館子、殘廢人……如此貼近生活,貼近民眾。

他著墨於社會各界名流:政要、商界、文學、書法、音樂、繪畫、歌唱、翻譯;歷史、現代;且對福建家鄉人物情有獨鍾。

他寫名人,著筆不同的切入點:或評論,或寫交往。人與社會的聯繫最密切,是構成社會的細胞。通過寫人,反映社會,反映時代。他寫人的不同側面,張愛萍的戎馬生涯廣為人知,無需多言,他就寫四化建設中的張愛萍,更有時代意義。莊則棟的乒乓生涯家喻戶曉,他僻徑介紹其書法,反映積極的一面。他深深地體會作家的甘苦,便有了筆下的蕭軍。

文學創作是嚴肅的事情,它需要嚴謹的思考,而不只是從文字中得到快感。李老師曾說過:「搞文學既要大膽,又要細心。」這是他文學心路的總結。

李老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內外因緣成就了他:香港給了他發展的機遇,他沒有辜負那片香海的滋養。躋身文學界,他珍惜各種機緣,事過情不遷,筆不懶。他以對社會的極大關注和強烈的責任感,創作出諸多優秀的作品,展現給讀者的是文學藝術家的情懷、崇尚文化的精神,並由此奠定了人生格局。他以自己的作品豐富活躍了香港文壇,並和諸多作家堅挺著香港文學的脊樑。

國學大師饒宗頤和李遠榮合影。

風行容易,永久存難。李老師是冷靜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善於刻畫人物最閃亮的經歷,留給歷史長久的記憶。

他是多面創作者。他撰寫的遊記,立意高遠,優美清新,塑造出雋永的美。

李老師因愛好而開啟了文學之路,給生命和生活注入了自信的力量。他把歡歌的種子撒在田野裏,收穫了《擁抱香港》、《藍色的港灣》、《香江廬山人》、《光輝旗幟》、《輝煌百年》五首歌曲的豐碩成果。

他的作品被多家傳媒包括《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自二○○○年以來,更受到網絡傳媒的喜愛。

他將愛好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將理想信念的追求,變成了堅持一生的修為。在堅守自身的文化立場和文學信念中,以提升修養和精神為目標,形成了文學的使命感。他通過摯愛的文學藝術表達著郎朗情懷,向人們傳達著真善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這一榮譽稱號,囊括了他的勤奮和業績。他的人生經歷,人生感悟,流淌在二十部著述、八百萬字裏行間。文學已經成為他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繼續伴隨著他。 

李老師在歷史與現實中,不斷地挖掘著自己的潛能,開發著艱難而又快樂的未知路。未知是年輕的,他才八十歲。

我謹以此文為賀。

二○二一年一月五日於北京

譚芯芯簡介:女,北京。曾為知青,石油人、公務員。在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散文、詩歌、論文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