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三-二○一七,生於安溪,原名李福源,後改名謝聰明,犁青是他的筆名。他少年聰慧,十一歲開始寫詩,迄今已出版詩集《苦難的僑村》、《瓜紅時節》、《翡翠帶上的歌聲》、《紅溪的血淚》、《踏浪歸來》、《犁青山水》、《台灣詩情》等三十多部,馳名海內外文壇。犁青集詩人與富商於一身,他赤手空拳創立的瑪雅集團,現已發展成為印尼著名的企業集團之一。
犁青出生於貧苦農民之家,七歲時為生計過繼給今城廂鎮古山村的謝家,並改名謝聰明。他的童年嘗盡苦難,在饑餓中掙扎,在乞食中活命,在流浪中長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寒的家境並沒有擊垮犁青,安溪、廈門、上海,踏遍他青少年的足跡。童工、打雜、搬運、打魚、種瓜等經歷,使他早早地成熟,獨立挑起生活的重擔。
十三歲的犁青開始出版童詩集《紅花的故事》。一九四七年,由於生活所迫,十四歲的犁青來到香港,從事貨倉管理、漁船作業、小學教師等職業。此時,犁青受到一批著名文學家的影響,參加文藝通訊社並任詩歌組長,與詩人沙鷗、呂劍等結交,發表了二千行的長詩〈苦難的僑村〉及短詩集《瓜紅時節》等。一九四八年,犁青離開香港去南洋群島,先後任教於中學和師範學校,編寫出版過中學的中國及東南亞歷史教科書。業餘時間,他仍與詩歌結緣。出於茶鄉童謠、山歌藝術營養的哺育,故土山明水秀自然美景的熏陶,南洋椰風蕉雨人生夢幻的體驗,激發了詩人愛國愛鄉的熱情,提煉了他歌唱人生理想和祖國山水的純美的詩心。他除在海外組織文藝社團並主編出版刊物外,還不斷在國內的《人民文學》、《詩刊》、《作品》等刊物上發表作品。
犁青擅長以鋪敘、直抒與白描相結合的方式寫詩,其中不少緬懷鄉邦和反映華人在異國星空下生活的詩文。他幾十年來生活於海外,奔忙於商務,但骨子裏始終刻著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理想抱負。強烈的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生活的追求心,使他的詩文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和生活氣息,深受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稱讚。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於風雲突變,僑居國的華文被禁,僑報、僑刊被封,犁青被迫輟筆長達二十年。一九六五年,他先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涉足工業和進出口業。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犁青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建立起了包括二十五家企業在內的由他兼任集團董事長的瑪雅集團。該集團經營領域涉及多種行業,犁青也因之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
犁青雖然由詩人變成腰纏萬貫的企業家,但他還一直「在心中寫詩,在夢中寫詩」。八十年代後,他把公司業務交給子女經營,自己則移居香港,以詩集《踏浪歸來》復出詩壇,回到繆斯的懷抱,回到劫後新生的祖國懷抱。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團結海外華人作家,他召集「文學世界聯誼會」,成立「亞洲太平洋華文文學家協會」,發起《台灣及海外華人精英列傳》徵文,召開世界性的華人詩人會議,舉辦台灣作家、詩人座談會,主編《文學世界》和《詩世界》;創辦匯信出版社,組織和動員海內外文學界人士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而努力,並悉力宣傳華人在全世界中的不朽業績,提高海內外文人學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詩的風格是隨詩人生命不同階段而變化的。六十年代,犁青一系列反映華人生活新詩,或紀實,或抒情,帶有無「根」的悵然;八十年代,「人生酸甜苦辣的汁液把他浸泡了再浸泡」,其「詩命」彷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尤其是他的「山水詩」意境清新、輕快、明朗,不入俗套,獨具一格,更不乏有奇思妙筆和豐富的想像。不少詩行,還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著名詩人雁翼稱犁青是「為美而生的詩人」,「有『大江東去』的氣魄,迸發出激情,閃爍著靈感,充滿了力量」。一九八八年,在第十屆世界詩人大會上,犁青被世界著名詩人、印度的SCD教授、博士讚為「亞洲最好的詩人之一,而且是一位具有聖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一九九五年,犁青榮獲「國際金桂冠詩人」稱號和「希臘詩神飛馬獎」。
詩美,來自愛心、善行。犁青稱得上是一位「為美而生」的儒商詩人。儘管他本人大半輩子像個流浪漢似的,在東南亞乃至更加遙遠的異邦,奔波辛勞,而且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與詩毫無關係的經濟業務,且能在金錢的包圍中,始終固守這塊詩的淨土,並取得可觀的收穫,尤其難能可貴。
後期,犁青足跡踏遍祖國內地和香港、台灣,寫下許多感人至深、膾炙人口的詩篇。他每到一地,都為祖國的大好河山所感染。他要用自己的筆,以自己的餘生來盡情地謳歌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把自己強烈的愛國心揉進那行行詩句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