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文學舘與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第二屆「小作家培訓計劃」,今年六月於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舉行第三場。是次邀得知名作家、資深中文科教師蒲葦擔任導師,透過課堂講授及參觀香港文學舘等多元方式進行互動,反應熱烈。參與的學員們在課堂上踴躍發問,積極創作,充分展現文學新苗的蓬勃生機。本版邀導師蒲葦撰寫感想,並精選小作家們的作品連導師點評刊登,以期鼓勵新晉。
讓寫作成為動靜結合的課外活動 ●蒲 葦
第二屆第三場小作家活動的舉行地點是灣仔茂蘿街香港文學舘,我粗略查查交通,從同學的學校——東涌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到文學舘,一般需要超過一小時。
一場來到,見面時說得容易,事先的準備則極為不易。夾時間、出家長信、訂旅遊巴、安排帶隊老師、確認家長接送、鼓勵同學寫作、追收及修改文章等等。一次簡單的寫作課,背後卻有好多人在互動、配合和付出。因此,我特別希望同學珍惜這次可貴的學習經歷。

認真看待之餘,我在課堂尾聲,鄭重要求同學必須感謝為他們付出心力的校長和老師,以及安排專業導賞的香港文學舘。文學史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作家、學者,實實在在視寫作為大事業,分享人生智慧,促進人類文明,矢志不渝,無非在告訴我們文字的魅力。機會來了,讓我們一起學習欣賞,並嘗試參與創作。為此相聚,分享值得呈現的,每一個真善美的念頭,實在太好。別後收到文章,同學的形象又躍然紙上,得以載錄於報章,互動至此,豈止萍水相逢?
若有無不散之筵席,那應該是寫作。課畢,看着同學逐一登上文學舘門外的旅遊巴,還沒坐好就以純真的笑容向我揮手道別,「記得交文啊!」「知喇。」我的年紀越來越大,能令我感動的,愈發不是愛情,而是赤子情。
我為同學的作品下評語,讀者也在審察我的評語,不是在意是否同意,只是想更獲關注。寫作最宜互動,可以是課外活動、文學散步,更可以是比賽、是嘉年華。中年好聲音如是,小作家如是,願得知音的讀賞,更願有心人大力支持。
感謝各位同學傳來少作,當中不乏妙趣,每一位兒童都可以為詩人,真的不假。少作,特點是真誠,饒富童真童趣,每每令人意想不到。或說,少作,其最珍貴之處,是老作的相反。什麼是老作?隨着升中學,你會漸漸明白。
最後,我借此特別感謝可譽小學梁惠芳校長、蕭佩珊、張映婷及吳芷恩老師,以及香港文學舘。
(作者為香港資深中文科主任、作家。)
(本特輯圖片由香港文學舘提供。)
(轉載自《明報.明月灣區》2025年10月16日)




